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doc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doc(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小组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
2、透明塑料盒。教师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
3、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6.交流方法。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
4、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5、?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四、拓展(预设2分钟)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作业设计】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A.白色 B.无色 C.透明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形状 B.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形状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体积 B.有固定体积 C.没有固定体积【教学后记】2.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
6、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装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4.根据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教学重难点】1.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2.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4只大小形状一样的塑料杯、清水、冰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在同学们面前有一只干燥的塑料杯和一袋冰块,如果把冰块放进杯里会产
7、生什么现象呢?试一试,看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评析:这里的问题如果把冰块放进杯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指向是否太宽泛,可以想象,学生会有许多不相关的发现,不利于本课核心概念的研究.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现在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生:水珠从哪里来?评析:由于前面的问题设计,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五花八门的了,不可能只有这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还是直接一点好. 二、作出猜测。师板书课题:问得好,相信这也是所有同学心中的疑问,小组讨论猜测一下,你们认为这些小水珠可能是怎么来的呢?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师:同学们的假设可靠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分析一下吗?评析:这个环节
8、的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分析假设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假设应该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猜测.老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课中结合学生的叙述再现一下,当然,有真实的再现更好.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三、实验探究。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分小组讨论证明方法)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大屏幕出示实验方法:三只同样的塑料杯,其中一只杯里加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
9、,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评析:学生设计实验是否可以多样化?我认为只要方法正确,控制条件好、科学就可以。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也可以统一实验方法,强调一下条件的控制。3.学生观察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评析:可以用三张吸水纸分别擦拭一下三个杯子外壁。4.师:那么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你对水珠的形成有没有新的猜测?评析:可以抓住这样几个关键问题先讨论-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吗?小水珠不是冰融化而来的,那又是什么变来的?冰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猜测(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随机大屏幕展示:空气
10、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5.师:空气中有水蒸气,为什么水蒸气遇到装有冰的杯壁时形成了小水珠,而遇到没装冰块的杯壁却没有形成小水珠呢?(装冰的杯壁和没装冰的杯壁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评析:学生在又一轮的假设和寻求证据的时候,同样的,应该和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四、得出结论。生归纳,师板书:水蒸气遇冷水珠。评析:要得到这样明确的知识结论呢,还是让学生继续求证自己的假设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五、拓展延伸。在夏末的早上,小草上会结上许多露珠,你知道这些露珠是怎么形成的吗?评析:假设并求证的过程应该是本学习内容的重点所在,所以这里的拓展就显得多余了。“小草上会结上许多露珠”
11、可以当做是一种生活经验在前面的假设分析的时候用到。【教学后记】3.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北方地区“夏天流水,冬天冰瀑”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同学们,你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吗?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提问:水在不同状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1、引导:冰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影响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2、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3、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将一定质量的冰放在烧杯内
12、,测出冰块的初始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两分钟,观察水又会有哪些变化;停止加热后,测量水的质量。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并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3、讨论: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当冰融化、水沸腾时,它的温度会保
13、持不变。只有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 4、小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讲述: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利用水结成冰保存食物等(出示冰糕、蒸馏水的图片)。让我们搜集更多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3、交流: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水循环4.露与霜【教材分析】本课并列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露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假设、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露是怎样形成的。
14、活动2“探究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原因。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科技应对霜灾的,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霜和露的成因。【学情分析】露和霜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天气现象,但是他们缺乏对露和霜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的研究。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天气现象以及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这些为
15、进一步探究露和霜的成因提供了认知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露和霜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露和霜的形成原因。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举例说出科技进步可以降低霜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
16、出露和霸的形成原因。2.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学难点】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息。【教师准备】烧杯、黑色外壁的金属杯、温度计、冰、水、盐、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植物叶子表面、瓦砾等出现露和霜的图片。2.讲述: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到了天气寒冷的冬季,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3.提问;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17、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露的成因。(1)提出问题。提问:露是怎样形成的?(2)作出假设。讨论:露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设:露可能是气温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水滴。(3)实验观察。出示实验方法:向500毫升烧杯内加入约300毫升碎冰,并向烧杯内加入凉水至400毫升处;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另一支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出示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安静有序;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4)得出结论
18、。讨论: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了小水珠。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总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2.探究霜的形成。(1)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天气较冷时,水蒸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那么,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会怎样呢?(2)假设:霜可能是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结成的小冰晶。(3)出示实验方法:向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加入冰块,往冰块里妝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金属杯外璧有什么现象。(4)实验:学
19、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我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6)小结:空气中的水菜气遇到梦摄氏度以下的金属杯壁会形成小冰品。(7)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8)总结: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给很短的成小冰晶,这就是霜。(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探究冰箱里的霜。(1)引导;冰箱的冷冻室很容易出现霜,请你根据霜的形成过程,先预测冰箱里的霜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再选择一个因素,设计方案,进行探究。(2)作业: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0、5页中。2.如何预防霜冻。(1)引导: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比一比谁搜集到的信息多。(2)作业: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把得到的信息做成宜传册。(3)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板书设计:第4课露和霜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的霜: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给很短的成小冰晶【教学后记】5.雾和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观察认识雾和云的天气现象, 知道雾和云是如何形成的, 了解雾和云是自然界的水存在的一种形态。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
21、实验探究了解雾的成因, 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理出自然界雾和云的形成。科学态度目标会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 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培养实践探究和推理能力 。科学、 技术、 社会与环境目标能通过雾霾天气现象, 区别雾和霾, 知道自然现象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并合理根据判断进行科学实验,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科学整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器材准备】学生搜集整理关于雾与云的各种资料(包括图文、 视频等)教师课件、 蒸汽熨斗、 温水、 大口瓶、 冰块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 引入课题1.出示云和雾的图片, 提问
22、云和雾来自哪儿呢?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出示蒸汽熨斗。师: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生:是电熨斗。师:通电后按下开关, 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生:冒出“白汽” 。师:生活中在哪见过类似的白汽现象?生:烧水。生:做饭。生:冬天在户外呼气。师: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 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了解“白汽” 形成的原因。师:为了弄清“白汽” 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 拿出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师:大口瓶内除了水之外, 还有别的物体吗?生:有水蒸气。师:一会儿, 我们用镊子夹取一块冰慢慢地接近瓶口, 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冰块移开, 情况会怎样?反复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冀人版五 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