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实验中学9月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docx
《长春实验中学9月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实验中学9月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春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2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
2、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3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4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5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
3、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6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来源:学|科|网Z|X|X|K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7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
4、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8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A改造传统儒学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豪强地主D选拔实用人才9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10“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
5、、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A民主思想的出现B天命观念的成熟C人文精神的跃动D王道学说的风行11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1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
6、”。这一变化反映出()A强化了伦理关系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C强化了父权社会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13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14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3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人。太学教育的发展()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C提高了官员
7、执政能力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15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6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17
8、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18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A明“理”的方法B读书的方法C明“理”的目的D读书的目的19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
9、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20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21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春 实验 中学 月高二 历史 月考 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