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06第六章ppt课件.pptx
《学06第六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06第六章ppt课件.ppt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06第六章 电子课件第六章 社会认知试想你观看了一部连环车祸的电影,整部影片不超过1分钟,其中呈现车祸过程的部分也仅有短短的4秒钟时间。你能记住多少内容?第一组(50名被试):Q:当汽车撞毁(smash)时,车速有多快?A:平均车速为10.46英里/小时 第二组(50名被试):Q:当汽车碰撞(hit)时,车速有多快?A:平均车速为8英里/小时 第三组(50名被试):无Q:在事故现场,你是否看到了玻璃破碎?第一组:16人回答“是”第二组:7人回答“是”第三组:6人回答“是”一周以后Loftus,E.F.,&Palmer,J.C.(1974).Reconstructionofautomo
2、biledestruction:anexampleoftheinteractionbetweenlanguageandmemory.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3(5),585589.引领性问题社会认知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有什么不同?归因理论中的“因”和科学研究中科学家试图发现的“因”有什么不同?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一)(一)概念发展概念发展(1)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始于社会知觉研究。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率先提出社会知觉(
3、social perception)这个概念。(2)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社会认知的概念逐渐取代了作为术语的社会知觉和人际知觉的主流地位。(二)(二)定义定义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外在特征的认识、对认知客体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对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推断。社会认知有两个基本特征:(1)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事件的认识和加工;(2)人的社会认知对其社会行为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一)(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可以凭感官觉察的特征。(1 1)仪表仪表(appea
4、rance)(appearance)是一种静态的外部特征,构成了人的具体形象。初次接触时,一个人的仪表包括相貌、衣着、高矮、胖瘦、肤色以及肢体等情况,会决定个体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2 2)表情表情(expression)(expression)往往通过动态过程所流露。一般可以分为面部表情、眼神、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四个部分。a)面部表情以面部肌肉的变化作为标志。例如:眉飞色舞。b)眼神的情绪表达功能普遍。例如:眼睛是“心灵的窗口”。c)身段表情是指在身体姿态的变化中表露的情绪。例如低头、颤抖。d)言语表情是指说话时的音量、声调、节奏等特征,是一种辅助语言。例如“听话听音”。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二
5、、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二)(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性格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除了包括情绪反应之外,还主要包括意志反应特征。对他人性格的社会认知应该是在与他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认知主体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对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等。对他人的社会认知,例如相似性认知、性格认知等,构成了认知主体与他人关系认知的重要部分。此外,估量他人之间的关系状况、确定某人在群体中的社会位置也是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方面。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三、社会认知的特征社会认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互动性(一)互
6、动性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首先,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其次,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社会认知的发生过程是双向的。社会认知正是产生、发展于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二)间接性(二)间接性社会认知是一种间接的心理活动,它不仅是认知主体对他人外部属性的直接反映,更主要的是通过对他人可以感知的外部特征如行为表现等,达到对他人内部人格特征的间接把握和反映。认知主体综合应用所获得的外部信息来推理事件内在本质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间接反映。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三)(三)完形特征完形特征社会认知具有完形特征,认知主体在进行社会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自觉或
7、不自觉地贯彻完形特征。完形特征又可以称为格式塔(gestalt)原则,是指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并形成完整的印象。当我们对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进行判断时,可能会出现相互矛盾的判断,我们会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认清这个人的真实面目。认知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判断被称为认知分离,是个体智力和知识的局限性造成个体认知与认知对象之间的分离。为了消除这种分离,个体一方面会加强其收集新信息的欲望和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向幻想的方向发展,利用想当然的办法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图1:格式塔原则图2:“好”与“坏”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四、社会认知的理论假设理论假设是指具体的研究范式,是学者们对社会认
8、知特点的总体看法,实质上就是社会认知研究的前提假设。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假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一)“朴素的科学家朴素的科学家”假设假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朴素的科学家”假设认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每个人像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标。(二)(二)“认知吝啬者认知吝啬者”假设假设:从20世纪70年代,“认知吝啬者”假设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和复杂的,并且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常常偏爱走策略性捷径,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资源。(三)(三)“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目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假设:从20世纪90年代,“目
9、标明确的策略家”假设认为,人有多种信息加工策略可供选择,并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实用地选取适当的信息加工策略。第二节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20世纪50年代末,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开始借用计算机信息加工的术语和原则解释人的一些心理过程。其中,社会认知研究无疑是受信息加工理论影响最大的社会心理学领域。一、自动化信息加工无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主要借助于自动化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信息加工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明确意图的、自然而然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这种加工过程经常是自动运行的。自动化是社会认知的一条心理捷径,其优点在于帮助个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有可能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尽管信息加工的结果
10、可能不是最准确的。个体主要以过去有关社会交往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基础的进行自动化信息加工。所以,自动化信息加工的正确性受到以往经验和知识的制约。例如:一位男士正在涂润唇膏。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节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二、控制性信息加工控制性信息加工需要认知主体更多的意识参与,并且对思维过程的控制程度更高。控制性信息加工是有意识的、有明确意图的、需要付出努力的社会认知方式。这一过程需要认知主体更多的意识参与,对思维过程有更高的控制程度,个体可以根据意愿决定开启或关闭该过程。控制性信息加工需要耗费更多的心理能量,它与自动化信息加工是相互制衡的关系。通常,自动化思维可以帮助处理大部分信息,而控制性思维主
11、要运用于处理不同寻常的重要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自动化信息加工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控制性信息加工。后者的启动通常与社会认知动机、事件不同寻常的性质等方面有关,例如,当我们对了解某人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动机,或者事件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等。诚然,在该过程中我们带着强烈的动机并且尽了很大的认知努力,却也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推理。但通常情况下,获得准确信息、形成无偏差判断的动机越高,就越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社会认知。第二节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三、社会认知的图式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图式不仅是社会认知的结构和有组织的知识,而且是人们组织有关社会
12、信息的思维方式。(一)(一)图式的含义与分类图式的含义与分类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者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以及各种相关认知的关系,其内容可以是对特定的人、社会角色的态度,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共同事件的知觉等。根据图式的内容,可以将图式分为四类:(1 1)个体图式个体图式(person scheme(person scheme),是一种心理认知类型,它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即人们心中对特定认知对象存在典型的形象。例如:成功后抛弃发妻的男子会被认为是“当代陈世美”。第二节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2 2)自我图式自我图式(self sch
13、eme(self scheme),是指个体对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为归入某一类别,他就会成为具有图式化行为的人。例如:我是“聪明的”“独立的”“外向的”等。(3 3)角色图式角色图式(role scheme(role scheme),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角色和群体的心理认知类型。每个人都有关于性别、社会阶层、专业群体的图式。例如:黑人是“运动健将”,短跑运动员有“紧致的肌肉”。(4 4)事件图式事件图式(event scheme(event scheme),是指人们对于事件或者事件序列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有的学者也称事件图式为剧本(scri
14、pt),它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它包括社会事件在发生前后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例如:“约会”可能包括见面、就餐、电影等。图1“女飞人”与“男飞人”图2 约会中就餐的情侣第二节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二)(二)图式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图式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人们利用图式加工社会信息、解释人际环境。尤其当个体处于新的人际环境时,通常不会重新认识它,而是利用过去相似情境中的知识做出解释。图式对社会认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图式能够帮助记忆。图式能够帮助记忆。个体将过去的人或事形成图式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与图式一致及不一致的信息都比与图式无关的信息容易记住。(2 2)图式
15、有助于自动化信息加工。图式有助于自动化信息加工。认知者通常无须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产生一些与图式有关的推论。(3 3)图式可以完善剧本的信息。图式可以完善剧本的信息。图式帮助增补剧本或故事的空白部分。(4 4)图式中包含着情绪。图式中包含着情绪。图式中包含着针对图式内容的情绪。当我们使用某个图式时,就会伴随着某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称为图式驱动的情绪。图式加工同样存在缺点,个体有选择地吸收与图式一致的信息,对不知道的信息依据图式进行补充;依照不合情境的图式可能导致判断错误;形成后的图式不易更改等,均可能会使个体产生错误的判断、推理,不正确的期望,刻板印象和僵化的行为模式。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
16、因素社会认知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于认知主体、认知客体(认知对象)以及认知情境的因素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一、认知主体因素社会认知发生在认知主体的思维过程之中,认知主体的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差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认知。(一)原有经验(一)原有经验社会认知的主体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认知对象特征的标准和原型,从而使其认知判断更加简洁明了。(二)价值观念(二)价值观念认知主体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其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到其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认知主体对该事件的敏感性。(三)情感状态(三)情感状态认知主体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
17、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四)(四)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经常会影响认知过程的准确性,使社会认知发生偏差。(1 1)光环效应光环效应(halo effect)(halo effect)。如果个体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或者是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有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2 2)积极偏见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positive prejudice)。认知主体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3 3)类化原则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gen
18、eralization)。认知主体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认知对象分类,把认知对象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之中。当社会认知涉及个体时,一旦发现他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征加到他的身上。图1 外貌的光环图2“你还是挺不错的”图3 职业的特征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4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primary effect)和近因效应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recency effect)。首因效应使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影响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而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认知主体具有强烈的影响。(5 5)相似假定作
19、用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similarity assumption)。在社会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人们却往往根据一些外部的社会特征,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似程度。(6 6)隐含人格理论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关于人格的看法和朴素理论,这是一套关于个人的各种特征怎样相互适应的、没有言明的假定。每个人都依照自己有关人格的假定,把他人的各种特征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图1:首因效应
20、图2:“好巧啊,我也是”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五)(五)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主体面对同一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关注点。例如:尼斯贝特(R.E.Nisbett)向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被试呈现同一幅描绘水底世界的画面,结果发现日本被试反映画面背景特征的信息比美国被试多出60%,日本被试更多地描述物体间的关系,比如“青蛙挨着水草”;而美国被试则更多地描述物体特征,比如“有一条独自游着的大鱼”。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和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导致认知主体出现了不同的关注点。Masuda,T.,&Nisbett,R.E.(2001).Attendingholisticallyversusanaly
21、tically:comparingthecontextsensitivityofJapaneseandAmerica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5),922934.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二、认知对象因素认知对象是社会认知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等因素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认知。(一一)认知对象的魅力认知对象的魅力构成个体魅力的因素既有外表特征和行为方式,也有内在的性格特点等。大家常说某人有魅力,这意味着他具有一系列的积极属性,比如容貌美、聪明、友好、正直、有能力等。但是,在实际的社
22、会认知过程中,认知对象只要具备其中一两个特征就可能被认为是有吸引力和有魅力的。美貌通常是最快、最容易被人认知的外表特征,它是形成个人魅力的重要因素,并且容易产生光环效应。除了美貌之外,高尚的道德、正直的人格、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善友好等一些品质也可以增加个人魅力。例如:印度圣雄甘地的巨大魅力不是来自外表,而是来自他的精神力量和追求正义的勇气。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二)(二)认知对象的知名度认知对象的知名度认知对象知名度的高低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知。一个有较高知名度的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传播媒介或其他人所传递的有关他的信息,在正式结识他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社会认知了。一般说来,某人的知名度越高,社
23、会评价越积极,那么,对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影响越大,认知主体越会先入为主地将他看成有吸引力的人。(三)(三)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认知对象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表现自己的一些方面,同时隐藏另外一些方面,从而影响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戈夫曼(E.Goffman)创立的戏剧理论(亦称拟剧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表演,即强调自己的一些属性,来隐藏其他属性,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如果表演成功的话,认知对象可以给不同的认知主体留下不同的印象。图1、2:在直播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中展示自己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三、认知情境因素社会认知活动离不开认知情境,认知客体、认知主体与认
24、知客体的关系等借助认知情境得以体现,比如空间距离影响认知主体对他人关系的判断,背景环境引发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行为的想象等。(一一)空间距离空间距离空间距离可以显示两个人的接近程度。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空间距离构成了一个情境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们无意间确定的,却能够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判断。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四种:亲密距离(00.55米),主要表现在夫妇和恋人之间;个人距离(0.55米1.21米),主要表现在朋友之间;社会距离(1.21米3.66米),主要表现在熟人之间;公共距离(3.66米以上),主要表现在陌生人之间。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二二)背景环境背景环境在社会认知活动中,认知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06第六章 ppt课件 06 第六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