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
《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07第七章ppt课件.ppt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07第七章 电子课件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一)态度的定义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二)态度的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双重性二、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情绪体验。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内在反应倾向。三、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分价值观(value idea):为人们提供了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准则。信念(belief):对人、事、物及对某种思想
2、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第二节 态度理论一、强化论观点的态度研究强化论观点的态度研究认为态度是对社会对象进行好坏评价的倾向性,它通过学习强化而获得。强化论观点的态度研究可分为三种: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学习理论的研究。二、认知论观点的态度研究认知论观点的态度研究注重于“态度是对社会对象的评价”,力图从评价的角度来探索态度的内部心理机制。代表性研究:紧张减缓理论、归因理论、社会判断理论的研。(一)紧张减缓理论的研究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为核心。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诸如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其中以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研究的影响最大。认知失调: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
3、矛盾,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失调程度=(失调的认知数量 失调认知的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量 协调认知的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消除失调状态的四种方法:(1)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2)改变行为,使关于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3)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4)降低认知的重要性。(二)归因理论的研究归因理论:强调个体怎样知觉自己和怎样知觉他人的理论。个体倾向于把其具有消极结果的行为归因于环境条件
4、,即向外归因。而当行为具有积极的结果时,个体倾向于向内归因,认为是自己能力的结果。观察者对他人行为结果的知觉表现为对其能力的知觉和对他试图去做的动机的知觉。贝姆提倡以归因理论来说明态度改变的心理机制,即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依据这个理论,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并常常积极主动地将当前的认识对象及有关评价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三)社会判断理论的研究具有较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强调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认为每一个人对他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是知晓的,对自己所愿接受的态度和不愿
5、接受的态度也是知道的。所探讨的态度改变基本上局限于态度强度改变的范围之内,而较少涉及态度方向改变的问题。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分两种,由K.史密斯(K.Smith)等人和卡茨(D.Katz)于1956年和1960年分别提出。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极为相近,但在论述态度所具有的功能方面则不尽相同。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基本主张: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07第七章 ppt课件 07 第七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