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教学课件.pptx
《心理学第八章 教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八章 教学课件.ppt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第八章 教学课件保持意志力程思明是一名高二男生,现在疫情时期,他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家里百无聊赖:早上的时候总想赖床,本来定了闹钟计划7点起床,但大部分时候上午10点多钟还在睡觉,因此错过了网课。吃完午饭容易犯困,于是又躺在床上睡大觉,有时候午休也不能按时起床,又耽误下午的学习。下午睡醒学习没多久,到了晚饭后又不想做什么了,就想看会儿电影或者玩会儿游戏,结果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特别拓展第 八 章个性倾向性识记: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和兴趣的概念。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重要理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相关心理现象和个体行为。学学习习目目标标第一节需要 个性倾向性也称为个性的动力系统,是
2、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一、个性倾向性的概念(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是个体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二、需要概述(二)需要的分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层次、种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人多种多样的需要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需要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需要进行分类。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类根
3、据需要的起源划分,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1)自然需要。自然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繁衍相联系,是一种本能的需要。(2)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1)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以物的使用价值来满足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物,不仅指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也包括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以维持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等。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自然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2)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人对通过物质所派生出来的精神东西的直接依赖而产生的需要。其是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而形成的情感、友谊或某种心理状态来满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艺术和美
4、的享受的需要、探求文化科学知识和真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二)需要的分类2.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分类(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可以按层次组织起来。在他看来,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人在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需要,以求免于威胁,免于孤独,免于别人的侵犯,只有这一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个人生活才有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归属与爱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图8-1 所示。三、需要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010203045.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5、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使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直到占绝对优势,如图8-2 所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阐述了五层次需要内容之后,马斯洛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是可以变化的。(2)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次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需要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
6、动力。(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5)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人力图使其恢复平衡状态。勒温认为,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人的活动,以使其需要得到满足。1.勒温的需要理论(二)其他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需要是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能组织知觉、统觉、智力活动、意志和行动,使某一现在的、不合意的情境循一定的方向改变。2.默
7、里的需要理论(二)其他需要理论(2)需要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1)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两种或多种需要可能融合在一起.(3)需要永远作为一种力量推动着活动,它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二)其他需要理论默里认为,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作用:(4)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3.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4.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二)其他需要理论四、需要的特征1.对象性 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而且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的扩大而发展。2.阶段性 人的需要是随着人所处发展时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四、需要的特征3.社会制约性 人不仅有
8、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社会性需要。4.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由于生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二节动机(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一、动机的一般概述1.激活功能动机的激活功能表现在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二)动
9、机的动力作用2.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分类1.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分类3.根据动机的起源分类(三)动机的分类4.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分类 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节食不当的严重:节食不当的严重后果后果 神经性厌食症是由节食不当所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如没有其他生理上的原因,仅仅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为厌食症的症状。厌食症情况严重时,个体可因为拒绝进食而使正常体重下降50%以上,进而导致生命的危险。厌食症的主要症状除体重急剧下降外,患者对食物极度厌恶,先是忍着饥饿不吃食物,后来变成在食物面前也不觉得饥饿,甚至在听别人的劝告而进食之后,患者还会以自行引导的
10、方式将吃下的食物吐出来。到这一地步,患者已由厌恶食物变为恐惧食物。厌食症患者多为青年期女生,年龄多在1225 岁。据调查研究,美国的大中学生中,大约每200 人中有一个厌食症患者,其一般智商较高,行为良好,做事认真,家境也不错,只是对自己的身体形象过分在意,甚至将美感观念扭曲,即使骨瘦如柴也自觉比以前更美丽。厌食症无生理上的原因,纯系心理因素造成。但如何解释,在心理学中至今没有定论。资料链接二、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一定的强度 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转化为动机。也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2.适当的客观条件 需要转化为动机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
11、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例如,正常人体需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保持正常的体温,维持细胞内水与盐分的适当平衡等。当这些平衡发生变异或破坏时,人体内的一些调节机制就会自动地进行校正。例如,人在体温升高时,靠近皮肤的血管就会舒张,使热量散出,汗腺分泌汗液、使体温下降。有机体的这种自动化的调节机制也维持着血液中氧与二氧化碳的水平、血糖浓度、血液的酸碱度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会引起有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活动,但它还不是行动的动机。资料链接 需要是
12、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需要推动人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例如,人在感到热时,会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人在感到饥饿时,会去寻找食物;人在感到口渴时,会去寻找水源。这些时候,需要就成为人活动的动机。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资料链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 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这种现象是美国心理学家叶
13、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的,也就是说,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图8-3 所示,这种规律性趋势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三、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本能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行为动机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的,不受理性支配。最早提出本能概念的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而在动机心理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则是心理学家詹姆斯、麦独孤和弗洛伊德。(一)本能理论四、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产生于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是最早提出驱力理论的心理学家,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
14、存就应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机体有所行动,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二)驱力理论四、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提出的动机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其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行为。(三)强化理论四、动机理论(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2)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4)及时反馈。(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第八章 教学课件 心理学 第八 教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