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9章教学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9章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9章教学课件.ppt(1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9章教学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PPT模板下载: 9章章 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9.1结构减震控制概述9.2隔震结构设计9.3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第第9 9章章 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建筑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建筑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建筑隔震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隔震结构又分为基础隔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即隔离地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以及上部建筑层间设置的隔
2、震层能阻止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可靠的保证。其本质作用是把结构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明显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第第9 9章章 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消能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增设消能器或消能部件,为结构提供一定的附加刚度或附加阻尼,在地震作用或风荷载作用下通过消能部件来耗散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轻结构的动力反应,从而更好地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且日渐成熟的工程减震技术。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是结构减震控制中较为常见和成熟的技术,本章
3、主要介绍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原理。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传统的结构抗震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这是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由于人们尚不能准确地估计未来地震作用的强度和特性,按传统抗震方法设计的结构也不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结构很可能满足不了安全性的要求,产生严重破坏或倒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是对结构施加控制装置(系统),由控制装置和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即共同储存和耗散地震能量,以调谐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这种结构抗震途径称为结构减震控制(structurevi
4、brationabsorptioncontrol),这是积极主动的抗震对策(earthquakeprotectivecountermeasure),是抗震对策的重大突破和发展。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的分类结构减震控制的分类1.结构减震控制按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passivecontrol)、主动控制(activecontrol)、半主动控制(semiactivecontrol)和混合控制(hybridcontrol),如图9-1所示。图9-1 结构减震控制的分类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1 1)被动控制)被动控制不需要
5、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控制过程不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界干扰信息的控制方法,称为被动控制,如基础隔震(baseisolation)、消能减震(energydissipation)和吸振减震(vibrationabsorber)等均为被动控制。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2 2)主动控制)主动控制需要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控制过程依赖于结构反应信息或外界干扰信息的控制方法,称为主动控制。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sensor)、运算器(arithmeticunitcalculator)和施力作动器(actuator)三部分组成。主动控制是将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结构抗震
6、的高新技术。主动控制具有很广的适用范围,控制效果好,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已在少数试点工程中加以应用,但由于其系统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所需巨大能源在强烈地震时无法完全保证,因此应用时困难很大。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3 3)半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直接提供控制力,控制过程依赖于结构反应信息或外界干扰力信息的控制方法,称为半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以被动控制为主,只是应用少量能量对被动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以适应系统对最优状态的跟踪。半主动控制既具有被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又具有主动控制系统的强适应性,通过一定的控制律可以达到主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
7、,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控制技术。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4 4)混合控制)混合控制不同控制方式相结合的控制方法,称为混合控制。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结合起来的一种控制方法,只要合理选取控制技术的较优组合,吸取各控制技术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就可形成较为成熟且先进有效的组合控制技术;但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完全主动控制技术,仍需外界输入较多的能量。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的应用与发展结构减震控制的应用与发展2.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已有40余年的历史。以改变结构频率为主的隔震技术是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中研究和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利用该技
8、术,国内外已建隔震建筑数千栋,其中一些隔震建筑已在数次大地震中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以增加结构阻尼为主的被动消能减震理论与技术已趋成熟,并已成功用于工程结构的抗震抗风控制中。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近年来,智能驱动材料控制装置的研究和发展为土木工程结构的减震控制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的第二代高性能消能器和主动控制驱动器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从而使结构与其感知、驱动和执行部件一体化的减震控制智能系统(intelligentcontrolsystem)设计成为可能。9.1 9.1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结构减震控制概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结构减震技术与理论的
9、研究,并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已制定了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规范或标准。我国也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2001)和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中纳入了隔震与消耗减震的内容。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9.2.19.2.1 结构隔震的原理与隔震构隔震的原理与隔震结构的特点构的特点结构隔震的原理结构隔震的原理1.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系统)以形成隔震层,把房屋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利用隔震装置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
10、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减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实现地震时隔震层以上的主体结构只发生微小的相对运动和变形,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损坏或不倒塌,这种抗震方法称为房屋基础隔震。图9-2所示为隔震结构的模型图。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图9-2 隔震结构的模型图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基础隔震的原理可用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谱来说明,图9-3(a)、(b)分别为普通建筑物的加速度反应谱(accelerationresponsespectrum)和位移反应谱(displacementresponsespectrum)。从图9-3中可以看出,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取决于
11、自振周期和阻尼特性两个因素。图9-3 结构反应谱曲线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一般中低层钢筋混凝土或砌体结构建筑物刚度大、周期短,基本周期T0正好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所以,建筑物的加速度反应比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放大若干倍,而位移反应则较小,如图9-3中的A点所示。采取隔震措施后,建筑物的基本周期T1大大延长,避开了地面运动的卓越周期,使建筑物的加速度大大降低,若阻尼保持不变,则位移反应增加,如图9-3中的B点所示。由于这种结构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而该振型不与其他振型耦联,因此整个上部结构像一个刚体,其加速度沿结构高度接近均匀分布,上部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很小。若增大结构的阻尼,则加
12、速度反应继续减小,位移反应得到明显抑制,如图9-3中的C点所示。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综上所述,基础隔震的原理就是通过设置隔震装置系统形成隔震层,延长结构的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轻,同时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像刚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从而使建筑物不致破坏或倒塌。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的特点隔震结构的特点2.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基本不产生损坏,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允许产生破坏但不倒塌。按传统抗震设计的建筑物,不能避免地震时的强烈晃动,当遭遇大地震时,虽然可以保证人
13、身安全,但不能保证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及设施的安全,而且建筑物由于严重破坏常常不可修复,如果用隔震结构,就可以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隔震结构通过隔震层的集中大变形和所提供的阻尼将地震能量隔离或耗散。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地震能量不能向上部结构全部传输,因而,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减小,振动减轻,结构不产生破坏,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均可以得到保证。图9-4所示为传统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在地震时的反应对比。图9-4 传统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在地震时的反应对比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9.2.29.2.2 隔震系隔震系统的的组成与成与类型型隔震系统的组成隔震系统的组成1.隔震系
14、统一般由隔震器、阻尼器、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使几种功能由同一元件完成,以方便使用。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1 1)隔震器)隔震器隔震器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在竖向能支撑建筑物的重量。(2)在水平方向具有弹性,能提供一定的水平刚度,延长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以避开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3)能提供较大的变形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常用的隔震器有叠层橡胶支座、螺旋弹簧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等。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是叠层橡胶支座。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2 2)阻尼器)阻尼器阻尼器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或耗散地震能量,抑制
15、结构产生大的位移反应,同时在地震终了时帮助隔震器迅速复位。常用的阻尼器有弹塑性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黏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等。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3 3)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隔震系统的初期刚度,使建筑物在风荷载或轻微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系统的类型隔震系统的类型2.常用的隔震系统主要有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摩擦滑移加阻尼器隔震系统和摩擦滑移摆隔震系统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2001)仅针对叠层橡胶
16、支座给出了有关的设计要求,因此下面主要介绍叠层橡胶支座的类型与性能。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叠层橡胶支座是由薄橡胶板和薄钢板分层交替叠合,经高温高压硫化黏结而成的,如图9-5所示。图9-5 叠层橡胶支座的形状与构造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由于在橡胶层中加入若干块薄钢板,并且橡胶层与钢板紧密黏结,当橡胶支座承受竖向荷载时,橡胶层的横向变形受到上、下钢板的约束,使橡胶支座具有很大的竖向承载力和刚度。当橡胶支座承受水平荷载时,橡胶层的相对位移大大减小,使橡胶支座可达到很大的整体侧移而不致失稳,并且保持较小的水平刚度(为竖向刚度的1/10001/500)。并且,由于橡胶
17、层与中间钢板紧密黏结,橡胶层在竖向地震作用下还能承受一定的拉力,因此,叠层橡胶支座是一种竖向刚度大、竖向承载力高、水平刚度较小、水平变形能力大的隔震装置。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橡胶支座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方形和矩形,一般多为圆形,因为圆形与方向无关。支座中心一般设有圆孔,以使硫化过程中橡胶支座受到的热量均匀,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根据叠层橡胶支座中使用的橡胶材料和是否加有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可分为普通叠层橡胶支座、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和铅芯叠层橡胶支座。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1 1)普通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采用拉伸较强、徐变较小、温度变化对
18、性能影响不大的天然橡胶制作而成。这种支座具有高弹性、低阻尼的特点。图9-6所示为其滞回曲线。为取得所需的隔震层的滞回性能,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必须和阻尼器配合使用。图9-6 普通叠层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2 2)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采用特殊配制的具有高阻尼的橡胶材料制作而成,其形状与普通叠层橡胶支座相同。图9-7所示为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图9-7 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3 3)铅芯叠层橡胶支座)铅芯叠层橡胶支座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是在叠层橡胶支座中部圆形孔中压入铅而成,其构造
19、如图9-8(a)所示。由于铅具有较低的屈服点和较高的塑性变形能力,可使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阻尼比达到20%30%。图9-8(b)所示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铅芯具有提高支座的吸能能力,确保支座有适度的阻尼,同时又具有增加支座的初始刚度,控制风反应和抵抗微震的作用。铅芯橡胶支座既具有隔震作用,又具有阻尼作用,因此可单独使用,无须另设阻尼器,使隔震系统的组成变得比较简单,可以节省空间,在施工上也较为有利。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我国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亦有少量应用,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目前在我国尚无使用。图9-8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构造及滞回曲线9
20、.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9.2.39.2.3 隔震隔震结构的构的设计要求要求隔震结构方案的选择隔震结构方案的选择1.隔震结构主要用于高烈度地区或使用功能有特别要求的建筑,符合以下各项要求的建筑可采用隔震方案:(1)非隔震时,结构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多层砌体房屋、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等。(2)体型基本规则,且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的结构。(3)建筑场地宜为,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4)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5)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
21、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位移。当不满足以上要求时,应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并采取可靠的措施。体型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结构采用隔震方案时,宜通过模型试验后确定。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隔震层的设置隔震层的设置2.当隔震层位于第一层及以上时,结构体系的特点与普通隔震结构可能有较大差异,隔震层以下的结构设计计算也更复杂,需做专门研究。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的要求:(1)隔震层可由隔震支座、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组成。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既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亦可单独设置。必要时可设置限位装置。9.2 9.2 隔震结
22、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2)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重合。(3)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4)同一房屋选用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每个橡胶支座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5)同一支承处选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应大于安装操作所需要的空间要求。(6)设置在隔震层的抗风装置宜对称、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或周边附近。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9.2.49.2.4 隔震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构的抗震分析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时程分析法。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计算
23、简图可采用剪切型结构模型,如图9-9所示。图9-9 上部结构为3层的隔震结构计算简图m楼层集中质量;k抗侧移刚度;c阻尼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当上部结构体型复杂时,应计入扭转变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部结构可采用线弹性模型,隔震层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用线弹性模型或双线型模型。输入的地震波的反应谱特性和数量,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要求,计算结构宜取平均值;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若输入地震波未考虑近场影响,则对甲、乙类建筑的计算结果尚应乘以近场影响系数:5km以内取1.5,5km以外取1.25。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9.2.
24、59.2.5 上部上部结构的抗震构的抗震设计隔震房屋可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按下列原则调整成对应非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抗震验算:(1)对于多层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按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布。(2)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3)由于隔震层对竖向隔震效果不明显,故当设防烈度为9度时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3时,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4)隔震后的上部结构按有关规范和规定进行设计时,地震作用可以降低,抗震措施也可以适当降低。隔震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大致归纳为比非隔震时降低半度、一度和一度半三个档次,见
25、表9-1(对于一般橡胶支座);而隔震后的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一般橡胶支座以水平向减震系数0.4为界划分,只能按降低一度分档,即以=0.4分档,见表9-2。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计算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时,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按下列原则确定:对于多层建筑,水平向减震系数按弹性计算所得的隔震房屋和非隔震房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各层最大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确定;对于高层建筑,还应计算隔震房屋与非隔震房屋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并与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较,取两者的较大值。9.2 9.2 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Kh和等效黏滞阻尼比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结构 抗震 设计 教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