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说课稿 .docx
《高一化学说课稿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说课稿 .docx(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化学说课稿 高一化学说课稿 1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分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依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同学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学问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浩大的化学学问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
2、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转变亲热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学问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把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争论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对全体同学,使同学自主、全面、主动进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问与技能 依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把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力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
3、类在熟识和争论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 教学难点: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时支配: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同学,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阅历和学问基础还很少。在学校化学的学习中,同学只是简洁把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学校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同学正从直觉型阅历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同学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校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关怀同学更好地熟识化学物质,进而把握分类方
4、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洁,假如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同学没什么爱好,就是老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同学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学问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学问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学问的意义建构。在接受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实行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同学组内的合作与沟通,不同小组间的沟通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同学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
5、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争辩分类的意义。 同学学习活动: 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 2、感受广告内容,熟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3、举诞生活中分类的实例,争辩生活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同学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
6、大量对分类的感性熟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熟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方法 问题情境 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 任务2: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 同学学习活动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同学分组汇报,同学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 设计意图:同学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同学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依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查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 模块3:分类的意义 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
7、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同学阅读思考争辩。 通过师生共同沟通,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洁,同学有力气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同学的阅读、归纳力气。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同学有高度的概括力气,同学不愿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老师可通过师生沟通,关怀同学概括。 五、板书设计 一、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对同样的事物依据不同标准进行重复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 六、教学评价方式 本节课接受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同学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力气。
8、2、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高一化学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其次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学问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学问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同学能够领悟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学校学问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
9、较虽说在学校不作要求,但原学校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同学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怀同学查漏补缺,实行综合列表、争辩的方法,让同学通过争辩并运用学校学过的学问,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学问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同学自己进行探究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同学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学问,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学问。 为了增加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
10、课堂争辩和边讲边试验,引导同学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育同学的规律推理力气特别有利。 学问目标: 1、使同学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熟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力气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把握和应用,培育同学总结归纳及规律推理力气。 2、通过对试验的争论,培育同学的观看力气、试验力气和制造思维力气。 情感目标: 1、使同学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
11、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同学初步把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本课依教材特点,接受螺旋式进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争辩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同学新学问的获得,必需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假犹如学对新学问课缺乏必要的学问基础,就难以理解新学问。依据同学的实际状况及培育目标,
12、我将这部分学问的学习接受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同学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方案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同学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留意培育同学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气。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争辩、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同学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缘由。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力气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推断依据,激发同学的求知欲,鼓舞同学质疑,并设法探究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
13、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同学明白,结构准备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缘由,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同时,从结构准备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同学初步把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 原子结构的准备元素性质的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变化反映周期性变化反映 内内内 容容容 原子的最外层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随 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 增加到饱
14、和原子得失电子力气递增而呈现 (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的稳定结构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同学用旧学问为指路灯来探寻新学问,层层深化把握新学问。使同学基础学问应当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育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力气。 (2)本节其次课时,我尽可能用试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同学明的确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留意自己对试验的观看,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力气的培育。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同学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
15、学问真正灵敏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确定的周期呢?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争论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确定的元素化合物学问,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学问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学问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熟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
16、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慢慢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慢慢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学问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把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学问。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老师组织同学争辩表56,引导同学得出规律 表1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17、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争论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同学依据电学学问,推想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同学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想的相全都。 表2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慢慢减小 1117慢慢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争论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表3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18、,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育同学的观看力气、分析力气,落实学问目标和力气目标。 通过以上争辩,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觉史,使同学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 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推断 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Na+mg2
19、+ 引导同学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课堂练习:在确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6I+6H+=R+3I2+3H2o 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答案:+5;7、 解析:该题其次问易误填为5个。同学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3Ro3BH2Ro4cHRo
20、3DH3Ro4 3有关半径的推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分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同学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依据同学的反应状况,若同学对学问点把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高一化学说课稿 3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氯气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接受课本学问结合试
21、验的方法,引发同学的学习爱好。通过演示试验,提出问题引发同学思考,培育同学观看试验的现象和结果,分析和归纳的力气。以下就是我构造这节课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争论,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争论卤素性质相像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争论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学问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熟识,是以试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育同学的试验力气、观看力气及思维力气等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化学说课稿 高一化学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