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9篇】.docx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9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9篇】声声慢教案 篇一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会有感情的诵读词作。方法和过程目标 寻找诗眼,解读意象,把握情景关系,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结合此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词人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
2、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 二、 初读、初味词情 1、 指名学生朗读 2、 同学点评 3、 教师点评,指导诵读 4、 学生有情感的诵读 三、研读、品味词语 (方法一):寻找“诗眼” 思考:词中弥漫的是什么情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词眼” (方法二):解读意象 思考: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提示: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
3、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意象探究 a、淡酒 b、秋风 c、过雁 d、黄花 e、梧桐细雨 (方法三):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方法四)知人论世 出示幻灯片: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思考:结合作者
4、经历分析愁之内涵 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美读,融入情感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景明情 七、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
5、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声声慢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艋m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
6、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
7、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
8、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
9、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
10、,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
11、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
12、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
13、“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
14、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
15、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
16、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17、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声声慢教案 篇三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 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 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 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 1、 叠字运用的妙处。 2、 用韵的特点。 3、 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 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 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千古名篇声声慢
18、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
19、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第三句则直抒愁怀。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雁过也”三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的悲愁心境。征雁“却是旧时相识”,这之中饱含复杂的情味:一则古时有鸿雁传书之说,词人早年生活中丈夫远游在外
20、时,曾热切幻想大雁为自己带来亲人的消息,为丈夫捎去自己的书信,一剪梅词中便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可如今丈夫亡故,只能目送征鸿,独咽悲伤。二则南渡之后,词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被金人占领的家乡。她曾在词中沉痛地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而今望见大雁,想到这雁正是从北方沦陷区飞来,不禁生出浓重的思旧怀乡之情。此处“旧时相识”并非实指,是词人借特定景观将种种情愫凝聚为一体,以突现天涯沦落的悲伤。 词的上片,字里行间处处含愁。下片紧承上文,依然就主人公之愁铺叙开去。“憔悴损”即是写花,又是自喻,比兴之中,倾注着一腔悲情。“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更写出了词人
21、度日如年的心理感觉,又暗示了即使熬到天黑,那漫漫长夜亦不知怎样捱过的忧愁。这两句用语平易,但作为韵脚的“黑”字属于极难押的险韵,故诗家罕用。而李清照功力深厚,押得既稳妥又自然,赢得评论家赞赏。“梧桐”二句与上片“晓来风急”相呼应,写黄昏时分秋雨梧桐引起的哀愁,同时点出这首词描述的是一整天的情状。自汉代枚乘七发中写过“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后,人们常用“梧桐半死”比喻丧偶。而今,梧桐已使词人忧伤,再加上连绵秋雨,使人越加烦闷难耐。“更兼”二字,点出不堪听闻之意,“到”字诉说时间之长,“点点滴滴”则既写声音、状态,也写主人公感受。 作品结尾,词人在以上晓寒、淡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
22、秋黄昏等一系列镜头组成一幅天然的悲凄画面之后,将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汇为沉痛之极的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处的“愁”,实为全篇总旨,从而将人物的情感推向高峰。而反诘的语式,既收束全词,又辟出新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就艺术性来看,这首词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首先,叠字的运用,突现了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叠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可以加重语气,增强情感,突现事物特征,同时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使作品更富于感染力。不过,在李清照之前,诗词中叠字的运用多以四字、六字、八字为限,而李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且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准确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声慢 9篇 李清照 声声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