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秋思寄子由 宋代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译文 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督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要想把它拖走,假如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解释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氏兄弟都是宋代文学家,也都是黄庭坚的好友。 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催:有督促之意,用拟人手法。功裘(qi):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2、 阅世:经受时世。云壑(h):云气遮覆的山谷。 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创作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黄庭坚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他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殷殷思念着好友苏辙(字子由)。这时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赏析 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苦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一个“知”字,一
3、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督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来表现了诗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情。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挽著沧江无万牛”,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这两句运用了比方、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 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予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同时,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
4、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此诗精雕细刻,瘦劲拗峭,体现了黄庭坚诗作瘦硬的特色。诗人曾说过:“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诗正是他对上述主见的实践。全诗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亦无斧凿之痕。 前人评黄庭坚诗,有所谓“草蛇灰线”之说,意即章法娴熟,结构细密,似断实连,不露痕迹。此诗正具有这样的特点。诗人感秋抒怀,但不明言,而把情融入景,写得特别含蓄,足见诗人笔力之高。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 词疑作于
5、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赏析 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心情,为全词定一基调。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自怜,自我怜悯之意。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正由于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
6、愁感,是任何奇异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特殊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特别真实。试想,掩盖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况值黄昏季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协作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
7、感受而有所转变。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特殊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按水调,曲牌名。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这首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无缝、融合无间,它借助于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罨画,颜色斑杂的彩画,这里指装饰鲜丽的建筑物。玉楼,仙人所居之楼
8、,这里为青楼的美称。十二,状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幸名声的扬州地面,联想到杜牧的诗句。更因黄叶西风的感召,涌发出无限悲愁之感,复由自然联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欢情,深感任何奇异繁华之景的短暂易逝。从前团聚的奇妙时刻,现在看来,有如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故往日的欢会,无论当时觉得如何奇异,对比今日的离散来说,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空更空”三字,寄予着词人无限人世聚散无常的悲慨之情,其怀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词前半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心情之表达,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发,用语平淡中显自然,疏雅中见秾丽。其肤浅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浑融圆整的意境得到了
9、抒发,颇体现贺词情思缠绵而又精于组织的特色。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疆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周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布满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难受眼泪。 一入秋
10、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愿停息。 军号和着四周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平稳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布满,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11、 边疆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估量。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解释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边声:指各种带有边疆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12、。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羌(qi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肤浅,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
13、?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更加“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行。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周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解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
14、乐器。“四周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周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或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布满力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平稳和结实。“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准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掩盖,“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牢固的,坚固的,严阵以待的。然而
15、,城的牢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由于他们宠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宠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由于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
16、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y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日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预备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
17、防军人想家思乡的心情,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平安,埋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聚。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猛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4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忙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8、 翻译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愿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仿佛永久说不尽,又怕匆忙写出的信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将要动身,“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全部的心事。 解释 (1)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 (6)作:写 (7)见:现 赏析 这是表达思乡情怀的作品。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缘由(“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
19、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立即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据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
20、同的是寄肤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拜星月高平秋思 宋代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译文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着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尘,让地面没有纤尘。月色幽静,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见到那竹栏,和灯光光明的小窗,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们能见面欢乐。她的美丽令人赞美,依偎
21、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存清雅犹如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 从前,只在画中见过她,对那绝世的美丽早已倾倒,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与她相伴。我们相互情意绵绵。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我心里哪堪孤独。如今我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无息,重门紧关。只有秋虫在声声重复哀痛的歌。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 解释 拜星月慢:词牌名,又名“拜星月”“拜新月”。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之称。本调始创于宋人周邦彦,有多种格体。如双调,上片十句,押四仄韵,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韵,五十六字。共一百O
22、四字。 竹槛:竹栏杆。 秋娘:唐宋时对唱妓的一般称唿。 琼枝玉树:比方人姿容秀美。 水眄(min)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眄,顾盼。一作“水盼兰情”。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 瑶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宅。 雨润云温:比方男女情好。 荒寒:既荒芜又寒冷。 怎奈向:怎么办?何,语助词。 赏析: 这首词所咏情事,略同瑞龙吟,但并非重游旧地,而是神驰旧游。作为一位工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稀有的动人的画像。 为了要使词中女仆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
23、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与杜甫佳人之写“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的。 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靠近。下面却突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快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在这里,可以悟出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 “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文 翻译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