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docx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8篇学校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熟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进展同学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力气,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4、培育同学观看力气、动手操作力气及合作学习的力气。 5、引导同学关怀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熟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 教具预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宠爱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宠
2、爱吃糖醋排骨,你们宠爱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出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毕竟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情愿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日我们就来熟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情愿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
3、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熟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熟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关怀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番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推断的正确吗 ?
4、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全部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熟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预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知小组同
5、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熟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情愿用你学的学问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
6、、推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
7、让你们关怀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情愿吗?一位糊涂的小伴侣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兴奋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共享一下吗? 2、概括:今日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熟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学问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日熟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同学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诞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培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果来回报父母。
8、学校数学教案 篇2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确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例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先观看在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争论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然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教材依次讲了三句话:首先是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是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宽也放大到原来2倍的概括。然后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用比描述图形
9、放大时边的长度变化。这里把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称为对应边,宽也称为对应边,必需把放大后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前项,原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最终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让同学体会由于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长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关系是21,因而把图形的放大说成21。这里还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同学主动迁移,熟识图形的缩小。让同学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解释图形按12缩小的含义,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例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确定比例将简洁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标准的要求,由于方格能直观显示每条边
10、的变化状况,操作便利,有利于概念的应用和巩固。教材引导同学在画图前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画图做预备。在画图以后,还要观看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体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变化。练习九第1题能使同学进一步清晰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方格纸上的号图形是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由于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号图形长、宽的3/2;号图形是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由于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号长方形长、宽的1/2。而号、号图形与号长方形比,各条边没有按相同的比变化,它们都不是号长方形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依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可以写出
11、许多关于线段长度的比。在例3的情境中,长方形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放大前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6.44,放大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9.66。前面两个比在例1和例2里已经多次接触,例3引导同学写出后面两个比,利用这两个比教学比例的意义。先分别计算6.44和9.66的比值,从比值都是1.6得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6.44=9.66或6.4/4=9.6/6,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突出比例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然后让同学思考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长的比和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经受写出比、算比值、发觉比值相等、组成比例的过程,体会比例的意义。练一练的四组
12、比中,假犹如组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假如比值不相等,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概念。 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相等,是例1教学的图形放大的含义。在例3中,又发觉长方形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相等,从新的视角体会了图形放大的含义。例3既从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又从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组成比例,引导同学利用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图形放大的概念。 除了图形放大与缩小,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也能找到比例。练习九第3题,一辆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与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第7题购买同一种铅笔,总价与数量的比能组成比
13、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些素材能加强对比例的理解,还为以后教学正比例作了铺垫。 2联系实际,发觉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大致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在按比例缩小三角形的情境中写出一些比例,为争论比例的基本性质预备充分的素材;其次步教学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这是熟识比例基本性质必需具备的概念;第三步观看已经写出的几个比例,初步发觉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第四步重新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并在字母表示的比例上概括这样的规律;第五步指动身现的规律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在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上体会这一性质。 把三角形按比例缩小,联系图形缩
14、小的含义,同学可能想到缩小后与缩小前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或者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还可能想到缩小前、后每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相等,或者高与底的比相等。于是,在沟通时消逝四个不同的比例。教材指出36=24里的3和4是比例的外项,6和2是比例的内项,让同学说说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几。同学简洁发觉,假如6和2同时做比例的外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内项;假如6和2同时做比例的内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外项,从而体会这几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检验前面四个比例的规律是不是适用于全部的比例。通过更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5、是全部比例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比例用字母表示成ab=cd,写出ad=bc,概括了上面的规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推断3.61.8和0.50.25能否组成比例。思考线索应当是: 假如这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应当相等;假如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不相等。于是分别计算3.60.25和1.80.5,并比较两个积的大小。练一练是试一试的延长,由于612=418,所以6、4、18和12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而4、5、6和8这四个数不能组织积相等的两个乘式,因而它们不能组成比例。把6
16、、4、18和12组成比例,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外项,4和18同时作内项,也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内项,4和18同时作外项,一共能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对于每个同学来说,只要求写出一个比例,并在沟通时知道还能写出其他比例,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出8个比例。 例5应用比例的学问解决图形放大的实际问题,包括依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两个内容。先依据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个学问写比例,发觉要写的比例里有三个项是已知数,另一个项是未知数,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列出比例解决问题。这个比例也是一个方程,教材写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让同学
17、思考这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体会这里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最终还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试一试解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进一步生疏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写出1.2x=引导同学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体会这是解比例的关键步骤。练一练解分别由整数、分数或小数组成的三个比例,要应用整数、分数或小数的乘、除计算。教材里没有消逝分数与小数共同组成的比例,是由于标准不要求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乘、除计算。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平面图是把现实的平面按确定比例缩小绘制成的,从平面图想像实际平面的数学活动是把图形放大,比例尺刻画了平面图和实际平面之间的放大、缩小关系。 例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8、首先要让同学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这些是与比例尺有关的概念。其次分别写出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在写比的时候,要指导同学统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便于写比和化简比。通过沟通,体会把实际距离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整数比,把图上距离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小数比,前者比后者更便利一些。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平面图的比例尺,由于同学已经两次写出这样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熟识的抽象提升;再用数量关系式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里同时消逝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和图
19、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这是对比例尺11000的意义作出的具体解释。教材让同学说出这些关系,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间的倍数关系,还能得到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题从数值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练一练第1题分别解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两种形式的比例尺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沟通。第2题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学在例题里进行过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化简的活动,应当
20、有力气独立完成这道题。 例7已知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明华学校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由于同学对比例尺18000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可能消逝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的同学会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同学会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列式和计算比较便利。例题还引导同学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表示比例尺意义的数量关系式是列比例依据的相等关系。试一试里依据已知的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虽然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与例题不同,但解题思路是全都的,对比例尺的意义作出具体解释是思考的关键,教材允许同学按自己的思路选择解法。要留意的是,试一试要求在例7的平面图上表示出医
21、院的位置,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后解题并没有结束,还要在学校正北方3厘米处作个记号表示医院,并在学校与医院之间连条线段。 4进一步争论图形放大,发觉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面积的变化分三段设计实践活动。第一段的活动有:分别测量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依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写出对应边长的比;估量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利用测量得到的边的长度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 这一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的概念,体会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其次段的活动有:依次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放大前、后的有关长度;分别计算各个图形放大前、后的面积,把长度与面积的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里;
22、争论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边长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这一段活动要通过几个实例的争论,发觉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度扩大倍数的平方。第三段在东港学校的校内平面图里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图上的长度,算出实际占地面积,应用前面发觉的规律。由于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所以实际面积是图上面积的倍数就是1000的平方,计算必需细心,防止错误。当然,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与比例尺,先算出实际距离,再计算实际面积。不过,这种方法没有应用发觉的规律,要尽量引导同学接受前一种方法,体验发觉规律的乐趣和应用规律的意义。 学校数学教案 篇3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理解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小学 数学教案 模板 集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