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江月教学设计_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江月教学设计西江月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表达了词人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快乐感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同学“以读促教,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奇妙的意境,引导同学融入想象,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相互沟通,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呈现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链接辛词,课外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
2、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把握学习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对“词”的熟识 2、诗词对对碰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再走如一首词,领悟它独特的魅力。 3、出示题目,师读。同学说说老师为什么停顿。 4、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说说你在题目中猎取了什么信息? 5、诗人猜猜猜(诗人介绍) 过渡:我们今日所学的.
3、这首诗就是辛弃疾的作品,选自与他的稼轩长短句。 二、制定学习目标 1、同学自己制定 过渡: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读”是学习诗词最好的途径,为此老师制定了一个“四步读书法” 2、出示读书方法 三、品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读准音 1、自由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强调“见” 4、齐读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找韵脚 过渡:诗词有了韵脚我们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有了平仄音就有了声音的凹凸起伏,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听听名家朗读,体会一下诗的韵味。大家边听边画节奏。 2、视频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师生协作读 过渡: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4、选择自己宠爱的方式读 6、指名读 7、师吟诵 过渡:不知不觉我们又读了几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在穿越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得到,想到的大胆说说。 (三)想画面 1、自由读,边读边想。(提示:汇报时用上读着读着) 2、同学汇报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见想象可以产生美。词就像一杯咖啡,需要细细品尝,这样才能走人画面,走人诗人心里。 (四)读情感 品上阙 1、同学读上阙,品“惊鹊” 2、想想鹊儿被什么而惊 过渡:这么略微的声音竟然能惊动树枝上的鸟儿,黄沙岭的夜晚真静啊!这种写法就叫“以动写静”我们之前也学习过不少,老师
5、举两个例子,同学们读读 3、写法分析 4、想一想,说一说 过渡:是啊,诗人多么期盼有一个丰收年啊,多么希望农夫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啊。 读下阙 1、六月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正在大家津津乐道,展望将来的时候天气发生了变化(读)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着急)他会怎样做(避雨)结果呢?(读)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喜出望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质疑:“点”意趣所在 3、齐读 四、阅读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齐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自由学习 3、汇报(音,韵,画,情)相机指导朗读 4、情感总结 5、对比这两首词有什么不同? 总结:同学们感受真深。同一个人写出
6、的词风格迥然不同,他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一生征战沙场多年但始终宠爱大自然心系人民,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其中一首编成小故事。 2、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 西江月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表达了词人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快乐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同学“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奇妙的意境
7、,引导同学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画画面,相互沟通,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呈现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预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沟通:宋词是
8、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宠爱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同学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日这节课让我们连续走近宋词,领悟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觉?(同学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练读,老师巡察指导) 5、师激励
9、同学读:“课堂上,最奇异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呈现你们奇异的声音?” 6、为了呈现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竞赛读。(读前相互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同学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老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同学在沟通中巩固已知。同学步入六班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老师可放心地让同学自主沟通,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老师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头。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尝
10、,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尝一下吧!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全部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学问沟通: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同学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 2)斜枝、树枝; 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同学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同学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11、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
12、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同学自由描述词的大致内容,老师相机评价并教育: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实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光明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爽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奇妙,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奇妙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奇妙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同学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沟通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赐予奇异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
13、,媒体煽情,把同学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奇妙的意境之中,使同学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2、品读下阕 老师过渡:这么布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画画面,也可以和同伴沟通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争辩。假如争辩还不能理解的,请预备质疑。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同学自主感悟,自主沟通。 (2)同学沟通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醉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
14、,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生疏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体会词人可能由于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觉,而后来路转溪桥后突然观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竞赛读。 (4)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
15、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同学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漂亮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同学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同学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奇妙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奇妙的境界永久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3、一首奇异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
16、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同学沟通(同学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信任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同学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同学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同学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同学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
17、有效地拓展了同学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西江月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表达了词人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快乐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开放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
18、语,指导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老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育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 同学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语,激发同学爱好 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宠爱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同学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悟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
19、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觉? 依据同学的不同回答适时的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漂亮,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特殊生疏。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练读,老师巡察指导) 5、为了呈现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配乐朗读,适时评价。 7、男女生竞赛读。(读前相互鼓鼓劲儿) 设计意图:老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同学在沟通中
20、巩固已知。同学步入六班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老师可放心地让同学自主沟通,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了解作者,整体把握,了解课文大意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头。这需要我们细心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尝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全部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沟通: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对同学不理解的词语“别枝”,赐予讲解。 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
21、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同学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同学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老师小结: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
22、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由于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一阶段充分发挥同学的想象力气。)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出示相关视频。 光明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爽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奇妙,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奇妙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奇妙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醉在
23、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同学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沟通,在关键处赐予奇异引导,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同学带入词的奇妙的意境之中,使同学如临其境,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布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画画面,也可以和同伴沟通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争辩。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同学自主感悟,自主沟通。 3、同学沟通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醉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
24、,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生疏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体会词人可能由于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觉,而后来路转溪桥后突然观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 5、出示相关图片。(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
25、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始终很看重农事,关怀农夫忧乐,这首词就很鲜亮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同学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漂亮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社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 三、精读品尝,急躁回味 1、同学们,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奇妙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奇妙的境界永久
26、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特殊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宠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爽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奇异的语言中领悟作者细腻、真实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奇异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谈谈收获吗? 4、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5、PPT出示作业(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同学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
27、,使同学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西江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的豪放风格 2、理解词的内容,领悟其中抒发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3、体会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借助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宠爱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又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谈论和坚决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见,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后来他最终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闲适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始
28、终关怀民间疾苦,他自号“稼轩居士”,稼轩即使农家收获耕种之意,更鲜亮地说明白他的关怀所在。在他的词中,有很多描绘乡村田园生活的作品。 今日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 二、关于词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词以前,应先了解有关诗词的常识。 如:有的词有上下两阕,上阕和下阕的格律要求基本相同,如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字,第四句是6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
29、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漂亮动人的景色、舒相宜人的气氛。布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同学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扬、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如同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
30、: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原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满足!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更加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沉醉在丰收在望的欢快之中,觉得青蛙似
31、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消逝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季节的蛙声,赐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唱歌。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吵闹气氛和欢快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闲逛)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假如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
32、乌云,只用星星示意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异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终点,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
33、,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3、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漂亮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奇异之极。星一多,则不行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稀稀小雨,才构成清朗舒适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
34、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谈论,而是接受白描的手法,清爽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闲适舒适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由于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患病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临时的劝慰,寻求精神的寄予,正如他的伴侣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简洁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开心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患病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35、西江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育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或许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预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
36、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争辩题意。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诞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见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生疏。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状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争辩、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3、集体沟通。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特别光明,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
37、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际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生疏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突然见到。 4、投影出示: 西江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育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或许
38、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预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争辩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3)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诞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见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生疏。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状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39、。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争辩、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3、集体沟通。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特别光明,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际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生疏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突然见到。 西江月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
40、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宠爱大自然,关怀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开放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诞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见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41、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漂亮,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特殊生疏。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状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留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留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假如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解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挨次、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争辩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同学回答(农夫、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