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得.docx
《道德经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心得.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心得道德经心得1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洁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学问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沟通争辩。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争辩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实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
2、,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照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头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久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定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实行“无为而治”的方法,让人民去过自由拘束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进展的方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
4、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学问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方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实”,少有“私欲”,不求学问,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幻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需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疗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由于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由。“民之饥,
5、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幻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进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看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看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觉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
6、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相互对立而有了挨次。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冲突中进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需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需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丢失天下。他认为,超群的统治者必需懂得以柔弱胜刚毅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方自然力气的宏大,比方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韧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
7、击坚韧的力气没有能赛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转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进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行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熟识新生的力气是不行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实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行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
8、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心得2 我们始终在查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争论出最完善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善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关怀,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严峻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
9、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终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照旧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由于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擅长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终,你照旧会得利,由于不争,所以多了许多伴侣,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全部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担忧定呢?人们不去争利,相互谦让敬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共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
10、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全部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终所呈现的却确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终,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遇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
11、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阅历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学问,学问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由于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分散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才智是宏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许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究,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 道德经心得3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当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
12、读全书,能了解的确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熟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见贵柔、守雌,反对坚韧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如今的人一般都以为他的思想特别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宽敞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牵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同学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
13、成一件欢快的事,才能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同学欢快、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敬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日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奇异
14、的呢?在高度兴盛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特别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觉“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心得4 “道可说,特殊道”一阵读书声在校内里回荡。自从学校开展了“与圣贤交伴侣,与经典同行”的读书活动后,校内里每天都飘着一种工整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举办道德经,告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时,我暗暗准备认
15、真学习。 但是当老师第一次带领我们用动听的声音读道德经的时候,我觉得很枯燥,没有表现出任何学习的爱好。即便如此,我还是每天都不忘看,渐渐的发觉自己宠爱上了。所以每天早上,伴随着鸟儿的唱歌,面对着初升的太阳,我坐在阳台上,享受着新颖的空气,开头晨读。它为我打欢乐灵的大门,引导我从小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看完道德经,渐渐发觉自己马虎了,安静急躁的思考,作业里潦草的字迹也变得正确了很多。从阅读经典书籍中,我也体会到了做人的一些道理。比如文中“知人者智,知人者明;它告知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有战胜自己的士气。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永久永久。天地那么长,
16、由于不是自生,所以可以长生不老。是圣人先他身后身;身外而活。不是由于它无私的邪恶?因此,它可以成为私有的。”意思是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期,是由于它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自然存在,所以能长期。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却是德高望重,把自己放在一边,却是自救。这莫非不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他才能形成自己。 在应对竞争时,要敢于迎接挑战,在应对失败和不公正时,要用平常心去报道,用恰当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不是一味地争鱼死。这样有助于自救,获得最终的成功,只有积累才会蓬勃进展。同样,“无为”是用来宽容待人的。“海纳百川,气度大,墙立千里,物欲刚刚好。” 道德经心得5 一、道德经本体论是人类本体论思想
17、的高峰 本体论指哲学中争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狭义形而上学专指本体论。我概括的哲学定义:哲学是争论和阐释宇宙确定本体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制高点,本体论是哲学的制高点,而现在世界主流哲学距离本体越来越远,这意味着基本环节或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识本身理性思维是意识活动。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只该用于制作指向本体的“路牌”,而那路牌应标明:实证本体须泯灭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以及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手段。 二、道德经本体论思想 道德经文句偏政治哲学,历代学者也只能将争论与解释的重点偏向政治哲学,这阻碍了对本体论思想的开放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经卓绝的本体论思想被
18、权术、权谋的叙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标题的“现代阐释”首先要做的是只关注其本体论思想而忽视其他。 2- 1、道德经明确的本体论意识 道德经第一章就告知人们离开素常意识才能实证本体、哲学上最在意最希望捕获的本体:“道可道,特殊道。名可名,特殊名。”(道德经第一章)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体。开篇就清楚地指向本体论,同时也模糊提示出意识语言是意识思维所依凭的符号与本体相排斥。后句句式与前句同,义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称谓的便不是恒常本体。“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着对事物的感知、区分、把握和命名,名即人类才智的标志。名的心理机制基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别,这一分别使得人类能够将全部事物二元化和对象化
19、,当然也是屏蔽人们认知本体之障。老子留意到本体不行言说的特质,表明由俗常对二元对象思考,改换为对“知性知的力气”进行考查。 2-2、本体与人和人类才智的关系 哲学史主流看法说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表明老子的本体论是“心物同一”至少与心无隔的命题。道德经说本体除了使用“道”,还消逝“一”、“玄”等字词。请读下边章节的“一”既指代本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道德经三十九章)本体融彻一切时一切域,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的精神世界)与道同而具知性知的力气、非具体学问。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留意到最终一句,“神得一以灵”,这里老子
20、指出人类知性本体为依据、或说来源于本体,也是道德经本体论的形而上领域的定位。宁静本体不仅直接吸引人类集体潜意识去求索自己的,似乎还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两个方向实现闭合。既要求自然制造力的极至作品:人类,以本体为依据的才智,亲证本体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类有资格完成本体的闭合运动。本体与人类关系可以简洁概括为“内同外通”。 哲学基本问题有二,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熟识论,这章看作是道德经熟识论思想:本体是人类知性的依据和来源。知性来源是个谜,比较重要的看法是说知性来自以劳动和进化。但这看法忽视了人类对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绘、描摹力气,原始人或儿童也能用树枝,刻画日月花鸟;而猴子等别的动物怎样进化
21、甚至特地训练也做不到。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核心的区分只能在于一点:人类大脑与本体同一、同构、为相同密码系统。而本体融彻一切物象,所以人类观看任何物象,本质上应看作是本体从观看者人与被观看对象两端自映自。所以从本体意义说,人类学问为先验,本体意义先验、内核同构,非指具体门类学问先验。人无论面对面对任何物象,也无论需要探究三、五年、千百年最终能够建立对该对象的系统学问,盖因内质都被本体融彻、内质同构。 2-3、本体与原始物质的分界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界线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为本体,二为阴阳两仪,三为原始物质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体论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
22、型。我想依据老子本章论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号系统直观描绘本题模型,并将上节说到的本体与人类知性的关系也反映在卦图当中。试将“三”实数化,因阴阳两仪不对称的最小排列组合必需是三个要素 对等中和,共得八组三爻卦象,但因纯阴纯阳不成物,将乾坤两卦看作与两仪同而取消。所余为六卦,故道德经本体论的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这是可验证的模型,原始物质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种,这模型都被证伪;同时若理性及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质基本粒子级层实证形而上之本体,这个本体论模型也被证伪。这验证条件足够苛刻。 重复:以阴阳两仪全排列、去掉纯阴阳卦象余得六组卦象,视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既无论取一粒沙、一片
23、叶、一根毛发或金属元素一路分解,最终得到的都是六种原始物质基本粒子,这也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界处。 2-4、具体自然人证悟本体的路径 本体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那么人们怎样去实证本体?“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古代没有意识与潜意识理论,老子这里朦胧地指示要离开素常意识、进入特殊的超意识态去证悟本体。再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章)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别吗?聚结精气以致严峻温存,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使心灵成为没有瑕疵的玄镜。那“玄镜”态能映射本体与心体同一之境。我们以现代心理学供应的新知见去领悟和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心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