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docx





《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1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快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终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确定程度上带有主观颜色;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颜色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同学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终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同学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接受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
2、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挨次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确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愿定非照原文挨次不行。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顺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愿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挨次。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反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消逝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支配。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
3、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其次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支配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精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4、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终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快速灭亡的根本缘由,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连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终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亮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5、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斗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削减,所以他极力主见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判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扬这种主见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当留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谈论部分:指出秦王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最终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争辩一边板书要点,最终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
6、示段落挨次):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秦的地理优势;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
7、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四、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争辩后,归纳如下: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惊,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气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挨次
8、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其次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
9、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五、留作业。 背诵第1、2段;预备诵读第3、4段。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快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
10、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留意士不敢弯弓而埋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消逝冲突,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方,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熟识封建社会造成
11、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用比方的手法描写声音的超群技法。 2、引导同学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其次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支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老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宏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
12、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观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苦痛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奇“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痛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乐观提倡新
13、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其次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患病共鸣自身天际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头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进行祭祀,召开宴会或进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14、。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接受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敏,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留意读音 铮(zhng) 悯然(mng) 转徙(x) 浔阳(xn) 枫叶(fn
15、g) 瑟(s) 声声思(s) 捻(nin) 霓裳(nchng) 秋月白(b) 衣裳(chng) 红绡(xio) 钿头银蓖(din b) 谪居(zh) 整顿衣裳(chng) 还独倾(hun) 间关(ji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沟通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其次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由于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其次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挨次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倾听琵
16、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沉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快;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患病?.“沦落”的具体状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同学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患病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快;(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
17、少、欢快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落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借助解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患病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
18、(chng,触动)触天际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意,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生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怜悯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获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独凄凉。所以其出场
19、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猛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其次乐章“欢快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动听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动听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间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
20、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深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终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心情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
21、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后悔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生气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正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超群,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患病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难受人听见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难
22、受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伴侣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像的患病,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际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怜悯与敬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际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上册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