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
2、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3、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q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
4、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
5、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
6、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
7、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否命题为“若q则p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
8、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若原命题是“若p则q”,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 篇
9、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
10、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 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 为更好的贯
11、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 正方形ABCD中,AEBE,BFCF,CGDG,DHAH,设AE=a,BE=b,
12、则正方形的面积为S=_,RtABE,RtBCF,RtCDG,RtADH是全等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是S=_ 从图形中易得,ss,即 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 问题2: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 当且仅当(重点强调)a=b时,等号成立(合情推理) 问题3: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让学生独立证明) 设计意图 (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 (3)三个思考
13、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 2、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如果 a0,b0 , 用 和 分别代替a,b。可以得到 也可写成 (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正”)(演绎推理) 问题4:你能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吗? 要证 = 1 GB3 只要证 = 2 GB3 要证 ,只要证 = 3 GB3 要证 = 3 GB3 ,只要证 = 4 GB3 显然, 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 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 (强调基本不等式取等的条件“等”) 设计意图 (1)证明过程课本上是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课改精神; (2)证明过程印证了不等式的正确性
14、,并能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3)此种证明方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一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如图,AB是圆的直径,C是AB上任一点,AC=a,CB=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AD,BD,则CD= ,半径为 问题5: 你能用这个图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4、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例1.证明 (学生自己证明) 设计意图 (1)这道例题很简单,
15、多数学生都会仿照课本上的分析思路重新证明,能够练习“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 (2)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a和b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它们可以是a、b,也可以是x、y,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3)此例不是课本例题,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 例2:(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四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
16、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
17、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 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
18、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把10赋与r 用公式 求s 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输入X值 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
19、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高中数学教案 篇五 一、自我介绍 我姓x,是你们的数学老师,因为是数学老师所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喜欢给出自己的数字特征,也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拓宽与大家交流的平台,希望能与大家在课堂中相识,在生活中相知,不仅能成为你们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指引者,更希望成为你们情感上的依赖者。 二、相信大家对于高中学习都充满着
20、好奇,和初中相比,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急于上新课,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数学,一起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及如何学好数学这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相信高一的第一节课是各位科任老师各显神通的时候,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来突出每门课的重要性,作为数学老师我表达上不如文科老师迂回婉转和风趣幽默,我们更喜欢用数字说明问题。大家知道北大最的院系是什么系吗?早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就列数学系为北大第一系,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为什么数学系在高校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课本主编寄语是这样描述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有助于提高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在人民日报精彩描述了数学在宇宙之大,
21、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无处不有重要贡献。 问题1:大家知道海王星是怎么发现的,冥王星又是怎么被请出十大行星行列的? 海王星的发现是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发现的,天文望远镜的观测只是验证了人们的推论。 1812年,法国人布瓦德在计算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时,发现理论计算值同观测资料发生了一系列误差。这使许多天文学家纷纷致力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而发现天王星的脱轨与一个未知的引力的存在相关。也就是说有一个未知的天体作用于天王星。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收到来自法国巴黎的一封快信。发信人就是勒威耶。信中,勒威耶预告了一颗以往没有发现的新星:在摩羯座8星东约5度的地方
22、,有一颗8等小星,每天退行69角秒。当夜,柏林天文台的加勒把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对准摩羯座,果真在那里发现了一颗新的8等星。又过了-天,再次找到了这颗8等星,它的位置比前一天后退了70角秒。这与勒威耶预告的相差甚微。全世界都震动了。人们依照勒威耶的建议,按天文学惯例,用神话里的名字把这颗星命名为海王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和计算,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经过多年的争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 教案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