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精选9篇).docx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精选9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精选9篇)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
3、、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
4、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
5、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
6、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或苏丹染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
7、(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干粉,溶于50mL丙
8、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普通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它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第二大功能,着重解释在生态系统
9、中,物质之间的循环利用。主要是以碳循环为例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相转化。教材中知识点突出,设置合理,更有图文并茂的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难度。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并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的利用方式,通过物质的流通方式归纳出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物质的概念,高二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生活联系的十分的紧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很多,所以有了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学习这节课的难度就降到最低。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探讨,老师引导的方式进行。 三、三维目
10、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 (1)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 【能力目标】 (1)能够分析并应用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体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温室效应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五、学习目标研究 分析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探讨温室效应的改善策略 六、学习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课堂导入,
11、提出“为什么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质历经这么多年还依然没有消耗殆尽呢?”,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讨论,进而提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紧接着以碳循环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利用的过程。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推导归纳出物质循环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探究、合作、推理的方式完成。 展示地球“温室效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组织同学们共同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的相应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环保思想。 在了解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以后,组织同学们通过“探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这一探究实验,进一步更为直观的认识到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反复利用
12、这一物质循环的重要特点。 最后,抛出问题:物质能够循环利用的动力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将生态系统中散乱的功能统一起来,揭示:在生态系统中不但是各个组分之间,能量和物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七、学习准备 网络资源准备:温室效应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详细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那么大家考虑一下,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呢?我们已经利用了很久的时间,为什么这些资源依然存在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提出各种解释。 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再多的资源只要一直利用都会在某天消耗殆尽的,可是如果这些资源在我们利用的
13、过程中也在缓慢的产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反复使用了呢? 学生活动:是的,可是要把握住使用速度和产生速度之间的平衡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师活动:板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教师活动:我们都知道“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不论在非生物界还是生物界都广泛存在,接下来,同学们观察课本“图5-11”,小组之间讨论并总结“碳循环的过程” 学生活动:小组内部讨论 小组讨论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展示,并板书碳循环的过程模式图。 教师活动: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碳循环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反复被利用的,但是我们的板书之中还少了各种生物利用碳的方式。大家回忆“光合作用”和“呼吸
14、作用”以及种群间的关系。完善板书。 学生活动:完善模式图,并画到黑板上。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循环流动,反复使用。 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组织同学讨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和改善策略。很多人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你了解吗?每个人都是生物圈的一份子,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汇总结果。“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是碳排放大于碳吸收。我们应该减少碳排放,同时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 【通过生
15、活常见温室效应的知识讲解,联系生活实际中近年来的“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落实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参照课本“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这一探究实验,自己提出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来实际体会元素在生物之间流动的过程。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验,本实验简单易操作,通过学生课后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能量蕴含在物质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又是物质流通的动力,大家讨论,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比较。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16、环的联系与区别。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知识,通过碳循环的研究,我们明确物质循环具有反复利用和全球性的特点。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的生态系统,通过这节课我们也明确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三 知识精华 来源排出调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由肾、皮肤、大肠排出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
17、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B
18、、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A、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A、细胞结构物之一。 B、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维持细胞的形态。 D、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
19、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4、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肾上腺素D、甲状腺素。 5、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A、肾排出B、大肠排出C、皮肤排出D、肺排出。 6、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A、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进()和()对的重吸收,减
20、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和()对的重吸收和对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_带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C;4、B;5、D;6、A。 二、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1肾小管2集合管 2、肾上腺醛固酮1肾小管2集合管钠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3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3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 篇四 必修一绪论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
21、三个阶段: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
22、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细胞的发展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教案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