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篇】.docx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
2、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X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
3、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
4、埃。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
5、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xx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
6、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
7、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总结讲解】 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
8、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
9、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
10、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
11、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X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
12、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 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
13、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
14、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
15、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
16、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
17、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 (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三 教
18、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
19、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
20、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21、。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
22、,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篇 高中地理 优秀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