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篇).docx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篇)长亭送别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
2、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
3、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长亭送别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4、,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
5、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
6、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7、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三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8、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
9、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
10、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长亭送别教案 篇四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
11、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
12、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亭 送别 教案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