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_1.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4篇)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闽中秋思 杜荀鹤唐代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鉴赏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明丽颜色和风里红蕉的动听乐音,新颖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精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
2、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简洁让人沉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长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奇异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刺眼颜色,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觉,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
3、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定。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冲突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猛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布满于其中。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
4、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拜星月高平秋思 宋代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译文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着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尘,让地面
5、没有纤尘。月色幽静,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见到那竹栏,和灯光光明的小窗,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们能见面欢乐。她的美丽令人赞美,依偎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存清雅犹如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 从前,只在画中见过她,对那绝世的美丽早已倾倒,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与她相伴。我们相互情意绵绵。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我心里哪堪孤独。如今我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无息,重门紧关。只有秋虫在声声重复哀痛的歌。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 解释 拜星月慢:词牌名,又名“拜星月”“拜新月”。原为唐教坊曲
6、名,后用作词调之称。本调始创于宋人周邦彦,有多种格体。如双调,上片十句,押四仄韵,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韵,五十六字。共一百O四字。 竹槛:竹栏杆。 秋娘:唐宋时对唱妓的一般称唿。 琼枝玉树:比方人姿容秀美。 水眄(min)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眄,顾盼。一作“水盼兰情”。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 瑶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宅。 雨润云温:比方男女情好。 荒寒:既荒芜又寒冷。 怎奈向:怎么办?何,语助词。 赏析: 这首词所咏情事,略同瑞龙吟,但并非重游旧地,而是神驰旧游。作为一位工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读
7、者绘制了一幅稀有的动人的画像。 为了要使词中女仆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与杜甫佳人之写“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的。 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靠近。下面却突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快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在这里,可以悟
8、出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 “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总赞。写其人之美,不用已为人所习见的“云鬓花颜”、“雪肤花貌”,而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就不熟滥,不一般化;用两个长排句,四种东西作比,也更有重量。(吴白先生云:“琼枝,见沈约古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玉树,见杜甫饮中八仙歌:皎如玉树临风前。”)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相互交映,是写其明净刺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绚烂,是写其神采照人。两句写入室乍见之初,立即感到光线四射,眼花缭乱,尤其由于这次见面是在夜间,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颜色的明暗对比更为
9、显着。在用这种侧重光觉的比方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模糊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假如不仔细争论全词的布局,对于这种使读者简洁联想到一些优秀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处理手段的奇异构思,是很简洁被忽视过去的。两句写其人之美,可谓竭尽全力,而犹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兰情”一句。韩琮春愁“水盼兰情别来久”,是用字所本。“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这句虽也是写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见其容光而转到细赏其神态了。这已是进了一层。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够、写不完的,所以再总一句说:“总平生稀见。”这才画完了这幅美人图的最终一笔。 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
10、长;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旧事。杜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云:“画图省识春风面。”词句即点化杜诗而成,意思是说:在和其人会面之前,就已经知道她的声名,见过她的画像了。从而也看出了,这次的会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最终如愿以偿,欢快可想。 从这以下,才正面写到离情。“谁知道”二句则是这一幕小小悲剧的转折点。“瑶台”是美女所居。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但这里却兼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就示意了这位姑娘有着如李白所形容的杨玉环那样神仙般美丽风姿,作为上片实写其人之美的补充。云雨习用,而
11、“雨”以“润”来形容,“云”以“温”来形容,则化臭腐为奇异,其人性情之好,爱悦之深,由此两字,都可想见,且与上文“兰情”关合。但这叙述两相爱悦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却以“谁知道”领起,以“苦惊风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个面。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通体用比方说明,处理得极其含蓄而简洁。读到这里,读者才发觉,原来在这以上所写,都是追叙。行文变化莫测,与夜飞鹊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由于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
12、叹,似乎虫亦有知,怜悯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猛烈的对比。 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照旧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题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示意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疆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周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13、,烟雾布满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难受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愿停息。军号和着四周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平稳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布满,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
14、,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边疆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估量。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解释: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塞
15、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边声:指各种带有边疆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长烟:荒漠上的烟。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羌(qi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1: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
16、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备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芜,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周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绕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呈现出一幅布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
17、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斗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简洁,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分散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长期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
18、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布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赏析2: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简洁想到他那篇出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由于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熟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
19、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白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绕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
20、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布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俯视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照旧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
21、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连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简洁而又冲突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
22、,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亮,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受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实感人。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4 秋思寄子由 宋代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译文 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督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要想把它拖走,假如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解释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氏兄弟都是宋代文学家,也都是黄庭坚的好友。 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催:有督促之意
23、,用拟人手法。功裘(qi):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阅世:经受时世。云壑(h):云气遮覆的山谷。 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创作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黄庭坚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他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殷殷思念着好友苏辙(字子由)。这时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赏析 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文 翻译 赏析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