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_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_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学问作铺垫,操作程序简洁,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班级同学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需分析造成难点的缘由。我认为同学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缘由是同学以为像以前量线段的方法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而忽视
2、了角是从0度开头向哪边慢慢打开的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同学自己画宠爱的角,然后同位之间进行比较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一种是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的,另外的是仅靠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两个角比较接近的时候,究竟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有的同学说用直角三角板去量一量,但通过操作也很难下结论。还有的说把他们剪下来比一比就好了,这是一种方法,但不能知道究竟是大了多少或是小了多少。从而使同学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是让同学熟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在教学熟识量角器时,接受的方法是“让同学仔细观看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在它脸上有什么发觉?”一下子调动了同学的乐观性
3、。同学发言是那么的踊跃。说明同学是具备自主探究力气的。在教学熟识1角时,我先让同学猜一猜,你认为1的角有多大(用手势表示);再阅读书本看看1的角毕竟有多大;最终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教学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首先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其次在量角器上读出同一线两个角的度数。由于读角时同学简洁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让同学明白读角时要留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最终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同学不仅会量,而且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很好。大部分同学都能说这个角是从0度
4、开头向哪边开放的,这就分清了究竟看的是哪个刻度上的数。在组织同学量角练习时,让同学量刚才自己的角,激发同学量角的热忱,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同学自己去思考、去观看、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生怕同学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同学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视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老师对同学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
5、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学问,关怀同学更好的把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洁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同学实际量角过程中消逝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沟通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同学表现乐观。避开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
6、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留意对猎取学问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化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敏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同学的力气。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把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生疏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照旧存在少数同学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娴熟,练习时还有个别同学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同学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消逝些许误差。解
7、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同学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同学真正把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同学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考虑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例3给出一个角,要求同学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去量,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表达各不相同。假如用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大锐角;假如用三角尺上较小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小锐角的2倍;假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个角比直角小。教材支配这些
8、测量活动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同学明白,测量角的大小就是查找一个大小已知的,并且与被测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让同学体会,精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与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是全都的。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学量角器的构造和计量角的单位。先观看量角器的图画,说说量角器上有些什么,了解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并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 量角器的构造比较简洁,同学观看量角器会看到它是半圆形,上面有许多刻度线,全部刻度线都相交于量角器的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顶点,任意两条刻度线为
9、边,都能组成一个角;量角器上像这样的角有许许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还会看到量角器上的两圈数,都是0、10、2090、100180;两圈数的排列分别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方向刚好相反。就大多数同学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状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线、数字,但想不到中心点与两条刻度线组成一个角。想到这一点特别重要,关系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应当引起教学的留意。1度的角比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让同学清楚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都组成一个1度的角。2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2度的角,几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几度的角。 量角器上,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有内外两圈刻度。内圈刻度从右往左
10、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教材要求同学“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些活动,还要体会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20角,0刻度线和90刻度线组成90角,0刻度线和135刻度线组成135角,0刻度线和180刻度线组成180角,从而进一步体会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个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个角的度数都能看出来或算出来。 熟识量角器以后,就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仿照操作沟通体会”。先图画演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看出这个角是多少
11、度;再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经受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过程,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然后沟通用量角器量角的体会。一要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测量的那个角就是多少度,从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二要联系上面的操作,说说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与要领,把握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技能。三要体会有了量角器以及统一的计量单位“度”,就能精确测量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编排。“练一练”里的量角,都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第1题已经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说出各个角的度数。第2题
12、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由于只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难。练习十三第9、10两题里的量角稍难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放到角上比较难,二是选择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比较难。为此,第9题的图画里已经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依据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选择量角器的外圈或内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测量的角的大小。第10题的图画里,也示范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削减同学测量中的困难。 需要留意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叙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希望同学通过观看教材里的测量,联系自己进行的量角活动,沟通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练习十三第8题,给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
13、的图画,其中三幅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对,或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教材问“(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同学在辨析正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估量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练一练”第3题给出了两个角,要求同学推断“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先估量,再用量角器量”。题目不要求说出每个角的大小,它们的度数照旧可以用量角器量得。这道题要让同学明白: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由于角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尽管画出的两个角的
14、边长短不同,以射线的观点看待角的边,就能理解这两个角同样大。练习十三第13题估量少先队队旗中三个角的度数,可以利用第6题量得的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进行估量。如队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应当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这两个角的度数也能有所估量。培育估量角的大小的力气,可以让同学反复观看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作为估量角的大小的参照。 实践反思: 1同学在课始对用量角器量角是特殊感爱好的,都渴望能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同学的这点惊奇心理,在课始最重要的10分钟,没有能抓住同学留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反而用一种程序化的教
15、学慢慢平复了同学的求知欲望,实属不该。 2对于习惯性教学中我们经常叨念的“点对点、边对边、最终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同学理解起来有思维规律和语言表述上的困难。可能是教学中传授方法来的太快,同学经受的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阅历;也可能是学问要领不是源自同学自己的发觉,所以落实在行动上就会有错误。如“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有的同学把左右看成是角开口的左右。再如:“最终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同学在摆放量角器时还会消逝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的状况,就无法读出度数。 3对于操作过程中同学消逝的问题,特别是角的一条边
16、不在水平上,需要转动量角器或书本的状况,同学应用不够灵敏,不够机智。 量角也属于一种操作技能,需要时间和阅历的积累,才会熟能生巧。我会急躁等待,给孩子们一个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从机械到灵敏的过程。信任孩子们确定能行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同学熟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由于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学问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简洁,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留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学问点: 1、让同学熟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
17、按不同的方向熟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挨次;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同学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觉同学在两个地方把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头通过让同学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同学的留意,简洁明白,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觉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同学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确定区分,因此,群殴留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同学自己动手观看、实践,让他们多看多
18、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同学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问介绍不充分导致同学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同学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预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信任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进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同学熟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由于这部分内容数学概
19、念多,学问盲点多,几乎没有旧学问作铺垫,操作程序简洁: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班级同学来说是个难点。同学学习这个学问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观看、动手实践,向他们供应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沟通的机会。首先,让同学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同学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同学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争论让同学自己熟识量角器,让同学观看量角器,通过观看你会发觉什
20、么?课上开头,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沟通争辩,每小组汇报争辩结果后,我依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同学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把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同学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精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精确。但同学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呈现的方法靠近。然后让同学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支配四人小组相互学习量角方法,给同学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同学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同学的综合素养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学问
21、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同学综合力气的培育。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信任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进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始终使许多老师感到头痛。学问点比较琐碎,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学问点多,操作起来比较简洁,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班级同学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精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同学预备了量角器、三角板等学习用具
22、并预习了新知,课中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可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同学测量的不太精确,这些都是同学所消逝的问题。 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同学熟识量角器,重点放指导同学观看量角器上,建马上度与读数的联系,熟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同学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同学沟通总结
23、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部分同学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同学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同学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育了同学动手操作力气;最终,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看同学发觉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一向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学问点。 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学问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学问作铺垫,操作程序简洁,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班级同学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度量 教学 反思 15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