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管理制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管理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管理制度.doc(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2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1页码8-1一、监测的具体目的1.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如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高发科室、感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谱、消毒灭菌效果等。2.开展前瞻性调查,可早期发现暴发流行苗头,防患于未然。3.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包括灭菌、消毒、隔离措施效果评价,一次性医疗用品灭菌、消毒质量评价。4.动态监测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变迁、细菌耐药谱变迁,结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测,合理调整临床用药结构,加强对抗生素的管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5.根据全面综合性监测的资料信息反馈,为开展目标性监测奠定基础。6.充分利用
2、监测的资料信息,开展科研工作,如医院感染微生物的质粒图谱分析及耐药机理研究,选择性去污染在预防内源性感染发生中的作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等,这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将起积极的作用。二、监测类型1.全面综合性监测对医院内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环境、各种侵袭性操作等)进行全面系统监测,以全面了解医院内感染现状、管理现状,揭露问题,暴露矛盾,才能解决矛盾。2.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掌握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以及高危因素等情况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医院感染的难点、热点问题上,以达到控制和预防感染的目的。常采用的监
3、测有:对高危因素的部门的监测,按科室顺序的轮转式监测,以及按3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1页码8-2感染的重要性、造成经济损失的多少采取的从优监测,如美国 SENIC 将医院感染高发部位泌尿道感染列为从优监测项目。三、监测方法1.明确意义反复深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传教育,明确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熟悉监测的内容、方法、步骤,动员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2.统一标准临床各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做到人手一册,对有争议的医院感染诊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与讨论,给予指导,严格按照统一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申报。3.人员落实每一个医院成立医院
4、感染三级监测网络,科室一级设有相对固定的监控医师、监控护士,负责本科室、病区的医院感染病例与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的申报工作。4.感染病例登记与发现医院感染科专职监控医师、护士深入病房核实各科申报的感染病例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进一步对分管病区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调查,35 天为一周期,检查每一个病人,查阅每一份病历及护理记录,填报细菌学检验结果。四、监测内容1.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4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1页码8-3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低反映一个国家的医学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国家医院感染发病率5,发展中国家10,经济落后国家15。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1993
5、 年卫生部对 21 所医院调查感染发病率为 8.4,卫生部网络 0.621.28(中位数为 9.7,专家们估计,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为 10左右,相当于美国 70 年代的水平。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在一定危险的人群中新发现的感染病例的频率。包括人次发病率和例次发病率(1)人次发病率:感染发病率(%)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数/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2)例次发病率:感染例次发病率意指在一定时间内处在一定危险人群中的新发生感染例次数。在医院感染监测中,一个病人可发生多次或多个部位感染的现象并非少见,在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危重病人中尤为常见。有人统计,一般感染例次发病率约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 1.27 倍。
6、例次发病率()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次数/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2.现患率监测现患率监测是指特定时间内,处在一定危险人群中的实际感染(包括新、旧医院感染病人)例数所占的百分比。现患率(%)新、旧医院感染实际病人数/调查期间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现患率有点现患率、阶段现患率,后者包括点现患率及一段时间感染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现患率调查可以作为评价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效果,评价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真实性的一种现患调查。一般现患率通常高于医院感染发病率,有人估计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 1.7 倍。反复现患率调查将提供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趋势。进行现率调查必须强调实查率。5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
7、01页码8-4查率()实际调查病人数/调查期间住院病人数100实查率达到 90100统计分析时。才有意义与价值,应以前瞻性调查为主,回顾性调查作为补充,并以现患率调查来验证,从而达到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本底资料的目的。3.漏报率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现及登记病例数低于实际发病例数,即产生漏报现象。监测专职人员应定期进行漏报率调查,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调查月份全部出院的病历,逐一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检查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登记,然后将登记表上病例与该月上报的感染病例核对,即可发现漏报病例,计算出该月的漏报率,并校对原先发病率,得出较为正确的实际发病率。漏报率()漏报病例数/(漏报病例数已报病例数)
8、100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和熟练的过程,漏报病例在所难免。1994 年卫生部专家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医院平均漏报率为 46,卫生部规定漏报率应控制在 20以下。过高的漏报率,严重影响监测的质量,留下无限的隐患。实际发病率()原先上报发病率/(1漏报率)1004.罹患率监测一个特殊的发病率,多用于暴发流行病中,提出有限时间内特殊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同种感染)病例的频率,多用于小范围、短时间的流行,一般用日、周、月为时间单位。罹患率()=同一时间内新发生感染病人数/同一时间内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罹患率大于该病区以往发病率的 3 倍时,即可认为感染疾患流行。6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
9、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1页码8-55.感染部位监测(1)感染部位:国外统计报道泌尿道感染占 40,呼吸道感染占20,创面、伤口感染占 20,菌血症占 5,其他占 15。我国医院感染监测:下呼吸道占 30.56,泌尿道占 10.03,伤口占 9.64,胃肠道占 9.47,皮肤与软组织占 6.89,血液占 1.13。内科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外科为伤口、下呼吸道、泌尿道;妇科主要为泌尿道、伤口;产科为下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儿科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胃肠道为主。(2)感染部位发病率:即特定部位感染危险人群中新发生该部位医院感染的频率。分母为该部位易感人群(危险人群
10、)数,分子为术后发现伤口感染的病例数。部位感染发生率()新发生部位感染的例次/处于该部位感染的危险人数100多发感染部位可提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我们开展目标性监测,探讨感染来源、感染环节、易感人群、高危因素提供研究、控制的方向,如高居首位的下呼吸道感染中,与雾化器、呼吸机湿化器及管道等和环境的污染,灭菌、消毒、隔离措施的效果缺乏严格的监测,以及诊疗操作中的医源性传播等不无关系。6.环境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可通过空气、各种医疗设备器械、生活用具及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这属外源性接触感染,是医源性感染的源头。加强外环境的消毒灭菌清洁工作,可使外源性感染显著下降。(1)空气中微生物监测平
11、皿暴露法(沉降法):将普通营养琼脂或血琼脂平皿,于大于 307平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1页码8-68方米的房间内放在室内距墙面 1 米的东、南、西、北四角及中央 5 个采样点上,如房间不足 30 平方米,只需按对角线放三只平皿。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 15 分钟,盖好,再将平皿置于 37恒温箱培养24 小时,观察结果,并计算 5 个平皿中的平均菌落数。细菌数m3(N100A5T1000)/1050000NATA平皿面积(Cm2)N平均菌落数T平皿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分)仪器采样法JWC-1 离心式空气采样器:卫生部推荐产品,参考德国“ReS”采样器研究而
12、成,外形如手电筒,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利用离心撞击原理,在 40cm 范围内空气可吸进采样器。空气进入窝壳,气流形成锥体形,随叶轮旋转,带菌粒在离心力作用下,冲击含有琼脂培养基的专用塑料基条上,经 3724 小时培养,最后进行菌落计数。该机可交替采样不致交叉污染,也可于物体表面采样,要任意调整采样方向。空气菌落总数(cfum3)基条培养基上的菌落数/(40L/min采样时间(min))1000(2)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医院物体表面常见细菌及病毒污染,物体表面污染可来自病人、病人的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品,但物体表面污染与空气污染情况不同,存在不均匀性,如标本取材不当时,就会影响结果,因此,第
13、一要注意采集标本的环境,如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同环境检出的微生物种类、数量都不一致,要注意标本的代表性。第二,采集标本要有足够的数量,才具代表性,最终真实反映污染情况。第三,分析寻找感染源,应从定量分析、微生物学分类,如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于病人直接污染。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1页码8-79采样时间:通常应在消毒处理后 4 小时内进行,但若是对污染源的检测,则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采样面积:若被采样物体表面2小时 1清洁伤口(即类) 0非清洁伤口(即、类) 1全麻 1非全麻 0急诊手术 1非急诊手术 0最低危险指数为 0,最高为 4,故危险指数等级共 5
14、 等,0、1、2、3、4。(3)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的感染专率的计算危险指数等级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某医生对某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100(4)平均危险指数等级在医生之间比较其感染专率之高低,需要将各医生处理病人的危险指66文件名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14页码13-5数等级进行调整,其计算方法: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ARIC)(某医生危险指数等级某医生手术例数)/总和(5)医生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的感染专率/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在进行监测时,每月按每位医生情况登记入下表,然后计算每位医生的调整感染
15、专率。四、预防用药回顾分析在预防用药的出院病人病历首页上,必须注明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史,由院医疗质量控制小组,通过电脑调出这部分病历,逐一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估结果,纳入个人技术档案。五、分线用药、分级控制1.药事委员会下设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由内、外、药剂科、感染管理科专家及行政领导组成,对进入本院的药物进行清理,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监测及药敏谱的变迁,调整进药、用药方案,对耐药率50的药物可有计划地暂停进药。但间隔几个月后再投入使用,往往细菌敏感性又将提高,故应杜绝引导性用药(为药品差价),尤其不应该用广谱抗菌药物去取代窄谱抗生素。2.对进入医院的抗菌药物,根据药物的档次及抗菌谱
16、的范围,结合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谱将抗菌药物分线排列,一般分 13 线。(1)一线药物就是最常用的抗菌谱较窄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头孢一代、奈啶酸等。67文件名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14页码13-6(2)二线药物为头孢代、广谱青霉素、喹诺酮二代等。(3)三线药物为头孢三代及喹诺酮三代及以上。3.分级控制使用,原则上住院医师有一线药物处方权,主治医生有二线药物处方权,副主任医师以上者有三线药物处方权,并严格在病历上记录更换抗菌药物的理由、细菌药物敏感结果及病人病情、临床检查的改变,才能逐步规范管理。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
17、理:(1)有明确的用药指征;(2)正确地选择药物,确定合适的剂量、疗量;(3)把握可选择的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机理、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 (4)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调整用药;(5)除抗菌治疗外,也要注意营养、免疫、生态平衡等综合治疗,以改善机体状况,纠正、维护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生态平衡,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及时控制感染。2.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细菌、部分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感染,因此,首先明确是否感染,如是感染,才有用药适应症。(1)非生物因子引起的发热炎症样反应,如创伤、过敏、肿瘤等因素引起的发热不宜乱用抗菌药物;(2)发热原因不明的原则上暂
18、不使用抗菌药(病情危重不在此内);(3)病毒感染不是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应尽量明确感染来源后再用。68文件名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14页码13-7昏迷、心衰、休克,过早预防用药弊多于利,应慎重再慎重。除眼耳鼻咽喉科疾患、皮肤病、灼伤以外,应尽量避免局部用药,以减少过敏反应,降低耐药菌株出现率,尤其是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时。3.尽快明确感染病原体(1)对诊断未明确的感染患者,必须做到用药前“有样必采”,除非病人病情危重,一时无样可采。(2)根据感染部位常见病原体,在病情危重或“无样可采”情况下,允许采用经验用药,但如“有样可采”,可先行细菌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
19、,大致了解感染细菌的分类,为经验用药提参考依据。(3)标本的采集方法、采集时间、标本的运送、接种、培养基选择、培养环境、时间及是否采用抑菌消除法都将直接影响培养结果,微生物检验人员应为临床医师开设专题讲座。(4)根据感染分类、感染部位、感染发病机理,要考虑到除需氧菌感染外,也可能是厌氧菌感染、真菌感染、L 型菌感染,尤其对危重病人,大量抗生素使用病人更是如此。为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除需作需氧培养外,尚需作厌氧培养、真菌培养、高渗培养,以提高检测病原体阳性率,这对临床指导治疗、控制感染有极大作用。4.正确选择抗菌药物(1)区分院内、院外感染。院外感染对常用的抗生素往往还是有效的,而院内感染病原菌
20、虽可与院外一致,但其药敏谱却差异极大。如金葡菌感染等革兰氏阳性细菌所致的院外感染,对青霉素、SMZco、红霉毒等仍相当敏感,而院内感染的金葡菌,不但对青霉素、耐酶的苯唑青霉素耐药率几乎高达 8090以上,而且对广谱青霉素、头孢类、代、氨基甙类等有相当大比例的耐药率。69文件名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14页码13-8(2)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感染病原菌的正确检出,根据其耐药谱,对院内、外感染的病原菌有一定的鉴别意义。尽管体外药敏与体内药物敏感性有一定差异,但至今还是公认的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尤其对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株的药敏谱迁变,经验用药往往难以奏效,需不断频繁
21、更换药物,不但浪费药物,还起到了通过质粒促进新的耐药菌株出现的负面影响,使内源性感染发生几率陡增,治疗更为棘手。(3)熟悉抗菌药物适应症、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其毒副反应,正确选择药物。每种抗菌药物都有其一定特点,用药前必须充分了解所用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的半衰期、不同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及抗菌药物后效应(指抗菌药物消除或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在一段时间内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效应)。例如,青霉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其抗菌谱主要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半衰期大多 11.5 小时,系浓度依赖性药物;口服多粘菌素、万古霉素
22、、二性霉素 B 几乎不吸收或甚少吸收,约0.53,而氟啶酸可吸收 8090。一般药物在肝、肾中浓度高,脑组织、骨、前列腺中浓度低,而克林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骨骼中浓度高,大部分经肾,部分经肝胆系统,通过粪便中排出,如青霉素、头孢类、氨基甙类经肾排泄,大环内酯类、头孢哌酮、头孢三嗪经胆汁排出,进入肝肠循环;又如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明显PAE,国外一般主张每日给药一次。5.应警惕抗菌物引起的过敏、胃肠道反应、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肾毒性、神经、精神毒性等毒副反应:70文件名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14页码13-9(1)红霉素酯化物,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磺胺
23、类引起肝炎、肝细胞坏死,二性霉素B 长疗程,致肝毒性 SGPT 增高,-内酰类、氟喹诺酮也有一过性SGPT 增高。(2)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二性霉互 B、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导致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间质性肾炎,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少,甚至引起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3)青霉素引起“青霉素脑病”,氨基甙类对第 8 对颅神经损害,导致听力障碍,前庭功能障碍,氯、青、异菸肼可引起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4)大量氯霉素尚可引起“灰婴综合症”,四环素可引起婴幼儿颅内压增高;二性霉素 B、大剂量青霉素、氨基甙类可引起心脏损害;氯霉素在伤寒治疗中甚至可引起内毒素治疗性休克,SMZco 可致胎
24、儿畸形。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增高,肠内正常菌群紊乱。6.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免疫状态,调整用药(1)新生儿体内酶系发育不完善,药物降解能力、血浆蛋白结合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故血浆内药物浓度较高,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毒性反应尤对肾的毒性更为明显。老年人全身各组织、器官,尤其是心、肝、肾功能衰退,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导致体内经肝、肾排泄的抗菌药物血清、总清除率下降,从而肝肾毒副反应更易出现,对小儿、老人用药要视肝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宜小不宜大,有条件的要监测血药峰值、谷值。(2)妊娠妇女由于子宫膨大、盆腔充血、内脏受压,全身血浆容量增多,血浆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感染 监测 控制 管理制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