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pdf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黯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4)城市本身是一个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
2、部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东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包括几个方面: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区域城市体系研究: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
3、发展等。职能分类,温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型的城市。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城市分类研究: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务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同。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道、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市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官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官们之间的相互共系。随着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城中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人口的城市化、土地利用
4、优化与管理等。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研究各1 I 33 种区域的土地使用与评价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随着城市的也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更加深人,包括城市土地的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l虱应空间: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还包括以商业网点、为核心的市场空间,由邻里、社区和社会区构成的社会主间,以及从人的行为考虑的戚应空间的研究。展使得市场空间、商业空间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内容涉及商业网点的布局、CBD、消费者行为等。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5、,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戚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得城市的影响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研究领域,如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4、城市可搏续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城市环境问题、交逼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新的研究领域:城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地理研究等领域。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职能划分、土地定级、城镇等级结构分析、城市
6、东统演化规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地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能力。技术:遥戚技术、GIS技术的逐步雄广和二者应用的相互结合,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尤其应用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及其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如大城市发展规律、形成机制、发展战略小城镇的发展条件、功能、发展前景、战略地位、功能结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如何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小城镇建设、功能结构和可持续发
7、展等内容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港口城市、煤矿城市、油田城市等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以及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发展规律、内在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关系的改变和调整、土地共东和土地政策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城市化过程中如 何进行土地政策调整和人口政策调整、调整遵循的原则、相关政策的配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城市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城市规划、城市管治等工作的展开。二、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包括:描迫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
8、学。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搏的2 I 33 一面。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字是具有渗透共东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
9、强。注重为具体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东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共采。城市地理学除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还可以应用于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其它领域同时也真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城市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它在规划和设计城市时,除需要运用城市地理学知识外,还需要运用建筑学、自然地理学、力学、哲学等多为面的理论知识。一、墨医皇自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
10、一种基本形式。二、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索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有比乡忖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上边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为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三、城市
11、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镇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市镇的行政地域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情况不一。3 I 33 这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不同国家注: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皮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
12、城市地域概念。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古代筑有城墙的城市,城圈以内尽管也常常有大片农田但城墙毕竟还可以作为城乡的明显界线。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突破城圈膨胀起来,城墙一类的明显界线不复存在,但每个城市毕竟还是相对集中,象大饼似的一块。进入现代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城市效区化的结果城市变成了中心城市和包括外围若干城镇 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明显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为了解决城市实体同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的问题使城市和城市的比较能放在同一可比的基础上,常用的途径是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在这方
13、面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在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中心地”(Central Place)1990年以前称为中心城市(Central City),宫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 人。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基本上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芭们是否能归入某个城市化地区,需满足以下条件:(1)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000人(相当于每平方千米386人)以上的普查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域必须相连;若不相连,则与城市化地区主体之间的公路距离不得超过1.5英里(2.4km),且与隔断它们的这一不符合条件的地域一起,其总体人口密
14、度必须在每平方英里500人以上;若隔离部分是水体或其它难开发地域,则公路距离可放宽到5英里;(2)一个地方”若包含有满足条件(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则将该地方”全部划人城市化地区;如果该地方”没有包含满足条件(1)的地域,或者即使满足条件(1)但该地域的人口不足该地方”的50%,则该地方”全部排除在城市化地区之外;(3)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并入城市化地区;当城市化地区边界上有锯齿形缺口,缺口两侧地域满足人口密度标准,若缺口的开口端不超过1英里深度至少2倍于开口端宽度
15、整个缺口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将缺口划人城市化地区。4 I 33 注: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功能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5 I 33 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的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东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
16、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从城市的实体地域出发,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功能地域出发,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现在,后者的区分比前者应用得更广泛。四、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I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城市仕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宫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17、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每一个标准都市区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 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 county)两部分组成。六都市带(Meqaloo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E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大都市带的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都市连绵区: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搏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东,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
18、Jlm分布的E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形成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起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即;(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群(Urban Aqqlomerations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真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温达性,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6 I 33 共同构成一立早一一一第一、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19、的产物共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是防御安全的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一一村庄的出现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并且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后来逐步演变为市集。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市集淫步成为城市。综上所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的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不能把城市的产生作为私有制和阶级社会
20、出现后的一种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现象来看待。诚然,在阶级社会里城市里充满着阶级剥削与压迫的现象,存在着城乡对立,但是城市最初产生并不是由于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需要。城市,并不意味着就是剥削和压迫,并不会随着私有制的废除而消亡。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没有导致城市的毁灭而是使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国家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于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一说归根到底,防卫安全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结果。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远直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城市的起源由三个因素构成官们相辅相承,
21、缺一不可。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如何影响城市产生与发展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共采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遥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初是料。30,在50年代初是36。20,70年代初是34。50,具有在中
22、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共系。7 I 33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溯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区域经济地理条件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1、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23、和结构特征,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未来的开发潜2、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间的共采基础原理: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股东统。双向联系: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双向联东非常频繁: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三、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
24、的总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皮之亦反。四、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共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共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8 I 33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2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毁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位
25、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温港要求邻近温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人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3 城市沿交温线成长的区位类型沿河城市(六种类型)、沿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地理学 复习 重点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