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四单元第四课教案.docx
《2022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四单元第四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四单元第四课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四单元第四课教案 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第四单元第四课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学情说明】这是必修4的古代人物传记单元。通过必修13的文言学习,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文言阅读的阅历,积累了较多的文言相关学问。加上学生的教辅资料优化探究上面有具体的文言学问的归纳和课文译注,因此本教案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驾驭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别句式。 2.领悟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相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行;培育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化
2、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别句式;学习辨析词义,推断文言特别语法现象、特别句式的方法。 2.观赏文中特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归纳法。 3.“引导探究”学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
3、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常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驾驭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相识。) 三、熟识课文,归纳学问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诞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老师范读,学生整
4、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觉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探讨,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相互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2)老师结合导学案的“学问梳理”,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来宾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细致。
5、1 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当)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白白地) 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以志气闻于诸侯(凭) 愿以十五城
6、请易璧(用,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忧)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请指示王(指给看) 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
7、路) 2 c.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使破裂)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当)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愧)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别句式 a.推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b.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 c.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订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坚固驾驭这些基础学问。) 其次课时 一、研习课文
8、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探讨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许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冲突,后一件反映国内冲突,人物性格就在冲突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依据主旨的须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实行了明写、暗写、详写、略
9、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显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会面”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灵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加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气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务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
10、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3 侧面描写。如缪贤举荐蔺相如,从他的举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正面描写。如干脆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比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历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灵英勇的性格。 在冲突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冲突。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
11、的状况下,蔺相如一番恳切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坚决机灵的性格特征。出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灵英勇的特性魅力折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冲突冲突中,蔺相如机灵英勇的特性和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老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驾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特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务
12、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很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示意对方;有时怒不行遏,盛气凌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酷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务中,他从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特别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
13、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老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连接自然;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
14、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布置作业 四、课文板书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 苏武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其次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留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肯定的文言
15、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的确有肯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目标: 学会精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看法目标: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实力。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纳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教法学法 为了能顺当完成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纳: 1.启发式教学。子
16、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3.表演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依据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探讨法 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阅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瞬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
17、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颂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溢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状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5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闻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
18、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说明,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许,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最终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第四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