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综合押题卷(二)(含解析).docx
《高考理科综合押题卷(二)(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科综合押题卷(二)(含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理科综合(二)本试题卷共26页,38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mRNA只有与核糖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前期C基因突变一定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基因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解析】mRNA有可能通过复制变为DNA或者RNA(反转录),不一定是与核塘体结合翻译为蛋白质(翻译),A错误;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时期)和后期;B错误;如果
2、突变后的个体适应所在环境而经自然选择存留下来的话,那么该基因频率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反之,如果突变后的个体不适应环境的话,则会被自然选择淘汰,那么对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产生影响,C错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也可以说基因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D正确。【答案】D2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
3、分离和复原现象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min进入了细胞,15min之后不再进入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一直缩短【解析】从曲线图可看出1、2组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而3组只发生了质壁分离,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错误;15min之后达到了动态的平衡,即进入细胞的水分子数与出细胞的水分子数相等,B错误;尿素分子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K+、NO3-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C正确;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浓度,细胞会因过度失水而死亡,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蔗糖分子会进入细胞,萝卜条会恢复到原来长度,D错
4、误。【答案】C 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紫色B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蓝绿色C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在高倍镜下可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D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来计算平均值【解析】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加热,A错误;最宽色素带为叶绿素a,叶绿素a呈蓝绿色,B正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看到的都是死细胞,不能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C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不舍弃样方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D错误。【答案】B4如下图所示,图甲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不
5、同时期所需时间,图乙、图丙分别表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和每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中的od段对应图甲中的a时期B图乙中的e点对应图丙中的g点C秋水仙素能诱导多倍体的形成是在图甲中的b时期起作用的D 21三体综合症患者从亲代处得到的配子可能是在图丙中的hi段出现了差错【解析】图甲中的a时期表示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图乙中的od段表示减数分裂的间期,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图乙中的e点表示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中g点也表示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在有丝分裂的前期,C正确;图
6、丙中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在此时期21号染色体有可能都进入了同一个细胞中,D正确。【答案】A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内个体数以稳定速度增加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群落只有遭受了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才会出现演替现象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但动物一定都是消费者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越强【解析】中群内个体数为稳定速度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A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也会出现演替现象,B错误;有些植物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
7、如蚯蚓等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C错误;极地苔原生态系统或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营养结构简单、环境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错误。【答案】A6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2016年的活动主题为 “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以下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的B人体感染HIV后,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CHIV病毒可通过性接触、母婴、血液、接吻、饮食等途径传播DHIV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
8、解析】HIV病毒是一种RNA病毒,RNA是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的,A正确;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使细胞免疫缺失,体液免疫降低,B正确;HIV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不会通过共同进餐、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等其他途径传播,C错误;HIV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和蛋白质均属于大分子物质,所以HIV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是胞吞,D正确。【答案】D7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践行低碳生活 B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C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后可用来制生物柴油和肥皂D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因此碘被称为“海
9、洋元素”【解析】A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燃烧后会释放出大量的CO2,不能做到低碳生活,故A错误;B生活垃圾不能一埋了之,要分类回收,资源充分利用,故B错误;C地沟油主要是油脂,油脂可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制成生物柴油,同时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能制肥皂,故C正确;D被称为“ 海洋元素”的是溴元素,故D错误。【答案】C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20 g D2O分子中所含中子数为10 NA B0.1 mol FeCl3水解生成的Fe(OH)3胶粒数为0.1 NAC将lmol Cl2通人水中,HC1O、Cl-、C1O-粒子数之和为2 NAD常温常压下,11.2 L CO2
10、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 NA【解析】20 g D2O 的物质的量为1mol,一个D2O分子中所含中子数为10个,所以1 mol中含中子为10 mol即10NA 故A正确;胶体的胶粒是大分子或小分子集合体,Fe(OH)3胶粒是分子集合体,含0.1 mol FeCl3水解得到的胶粒数小于0.1 NA,故B错误;氯水中还存在Cl2分子,l mol Cl2通人水中,根据氯原子原子守恒HC1O、Cl-、C1O-粒子数之和小于2 NA,故C错误;标准状况下,11.2 L CO2 的物质的量为0.5mol,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 NA,故D错误。【答案】A 9下列关于有机
11、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与果糖、淀粉与纤维素均互为同分异构体 B 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属于羧酸的有14种 C2,2二甲基丙烷可以由烯烃通过加成反应制得D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或进行Cu和浓硫酸的反应【解析】淀粉与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表示式相同,聚合度不同,不是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属于羧酸的有13种,B错误;根据加成反应的特点,2,2二甲基丙烷不可能由烯烃通过加成反应制得,C错误;D制取乙酸乙酯或进行Cu和浓硫酸的反应的装置,D正确。【答案】D10下列有关表达式正确的是( )A反应C(s) + H2O(g) CO(g) + H2(g) 的平衡常数
12、为:B反应Cr2O72+H2O2CrO42+2H+ 的平衡常数为: CNH4+ + H2O NH3H2O +H+ 的平衡常数为: DCH3COOH+H2OCH3COO+H3O+ 的平衡常数为:【解析】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纯固体(液态)的浓度是常数,看为“1”,A、B错误;DCH3COOH+H2OCH3COO+H3O+ 的是CH3COOH的电离平衡,平衡常数为:Ka(CH3COOH),D错误。【答案】C11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与d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b2-与c+的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c、d同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小的Bb与其他
13、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Cc 与b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一定只存在离子键Dd与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解析】b2-与c+的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说明b为O元素,c为Na元素;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与d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说明a为N元素,d为Cl元素。原子半径NaClNO,A错误;过氧化钠中不仅仅只有离子键,过氧根中还存在共价键,C错误;Na、O、Cl三种元素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如NaClO4水溶液一定呈中性,D错误。【答案】B12亚磷酸钠(Na2HPO3)溶液电渗析法制备H3PO3(亚磷酸)的原理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膜、均
14、为CMB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 + 2e= 2OH+ H2C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 + 4e= 4H+ + O2D在原料室与产品室间设计构成缓冲室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纯度【解析】电解槽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 - 4e= 4H+ + O2,C不正确。【答案】C13下列实验方案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解析】不同反应的反应热数据大小,不能作为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依据,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性质决定,同时受外在因素影响,A错误;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使其褪色是因为SO2与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致,不是SO2具有漂白性的原因,C错误;将硫酸酸化的H2
15、O2滴入Fe(NO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不能说明H2O2氧化性比Fe3+强,因为溶液中存在H+、NO3-更强氧化性的HNO3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答案】B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能级公式为(n为能级,A为基态能量),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n= 4的能级直接跃迁到基态,在此过程中( )A氢原子辐射一个能量为的光子B氢原子辐射一个能量为的光子C氢原子辐射一系列频率的光子,其中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D氢原子辐射一系列频率的光子,其
16、中频率最大的光子能量为【解析】根据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n= 4的能级直接跃迁到基态,辐射一个光子的能量为。【答案】B15如图所示,半圆形框架竖直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光滑的小球P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P与圆心O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将力F在竖直面内沿顺时针方向缓慢地转过90,框架与小球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框架对小球的支持力先减小后增大B拉力F的最小值为mgsin C地面对框架的摩擦力始终在减小D框架对地面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解析】小球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以小球受到的重力为合力,拉力和框架对小球的支持力为分力,作出矢量三角形,在力F在竖直
17、面内沿顺时针方向缓慢地转过90的过程中,力F先减小后增大,其最小值为mgcos ,支持力FN一直减小,小球对框架的压力也一直减小,可得地面对框架的摩擦力始终在减小,框架对地面的压力也是一直减小。【答案】C16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小滑块A。滑块A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时,滑块A的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长木板B的质量为( )A4kg B3kg C2kg D1kg【解析】根据题图乙可知,当F=12 N时,加速度a=3 m/s2,对滑块与木板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A+mB)a,解得mA+mB=4kg,当F大于12N时,A、B
18、发生相对滑动,同理,对滑块B有,整理得,由题图可知,图线的斜率,解得mB=3kg,mA=1kg。【答案】B17如图所示,n匝矩形闭合导线框ABCD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线框面积为S,电阻不计。线框绕垂直于磁场的轴OO以角速度匀速转动,并与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相连,变压器副线圈接入一只额定电压为U的灯泡,灯泡正常发光。从线圈通过中性面开始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位置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最大B灯泡中的电流方向每秒改变次C线框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nBSsintD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解析】图中是线圈通过中性面的位置,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选项A错误;由
19、和可得,灯泡中的电流方向每秒改变次,选项B错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Em=nBS,从线圈通过中性面开始计时,线框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nBSsint,选项C正确;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根据可得,选项D错误。【答案】C18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已知“天舟一号”“天宫二号”对接后,组合体在时间t内沿圆周轨道绕地球转过的角度为,组合体轨道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不考虑地球自转。则( )A可求出地球的质量B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C可求出组合体的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D可求出组合体受到地
20、球的万有引力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组合体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为,根据公式可得,选项A正确;忽略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即可求得地球半径,根据可求得地球密度,选项B正确;根据可得组合体的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选项C正确;由于不知道组合体质量,所以无法求解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选项D错误。【答案】ABC19如图(a)所示,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有甲、乙两个点电荷。t=0时,甲静止,乙以初速度6 m/s向甲运动。此后,它们仅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沿同一直线运动(整个运动过程中没有接触),它们运动的vt图象分别如图(b)中甲、乙两曲线所示。则由图线可知( )A两电荷的电性一定相反Bt1时刻两电荷的
21、电势能最大C在0t2时间内,两电荷的静电力先增大后减小D在0t3时间内,甲的动能一直增大,乙的动能一直减小【解析】由图可知,两个小球间产生的排斥力,因为刚开始乙做减速运动,甲做初速度为0的加速运动,则两个电荷的电性一定相同,选项A错误;在t1时刻,两个小球共速,两个小球的间的距离最小,故在间距减小的过程中,小球始终克服电场力做功,以后小球的距离逐渐增大,电场力就做正功了,故间距最小时的电势能最大,选项B正确;t2时刻,乙球静止,在0t2时间内,两电荷的间距先减小后增大,故它们间的静电力先增大后减小,选项C正确;在0t3时间内,甲的速度一直增大,故它的动能一直增大,而乙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它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理科 综合 押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