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养生与治则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养生与治则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七章第七章养生与治则养生与治则学习要点1理解锻炼身体、平衡膳食、适应自然、调摄情志、防邪侵害的重要性。2理解饮食调养、药物调养、情志调养、健身调养、因时调养的基本方法。3理解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的临床应用。4了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临床应用。第一节第一节养生养生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人的生命具有长生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其寿命虽然有限,但是通过使用各种调摄保养方法,可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通过养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寿均有十分重
2、要的意义。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它反映了中医预防疾病的特色,其思想体现在冶未病上,强调“防患于未然,”因此养生包含了有效的预防活动。一、养生的基本原则一、养生的基本原则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前人在长期的养生活动中不断地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在预防疾病与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一)锻炼身体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畅通,使人体筋骨健强,肌肉结实,脏腑健旺,能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促进人体
3、身心健康。早在汉代,医学家华佗就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锻炼身体要求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二)平衡膳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生命活动之需要。“地食人以五味”,“食能排邪而实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2金匮要略“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适宜的膳食对人体有益,不适宜的膳食会造成疾病。体质不同有不同饮食宜忌,如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进食宜平和忌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
4、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在膳食的调配上做到营养全面,搭配合理,作用互补,使饮食物能更好的作用于机体,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延缓衰老,减少疾病的发生。(三)适应自然“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依靠天地之精而产生的,随四时的规律而成长。自然界按照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在不断运动变化着,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而进行,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自然变化,就能防病避邪,延年益寿,保持身体健康。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顺时摄养法则,在养生
5、中做到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规律,与自然界变化同期同步,才能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四)调摄情志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说调摄情志时要做到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调摄情志时,一是要避免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同时,避免一些躯体疼痛对身心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二是要自我调摄,提高自身对情志刺激的耐受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消除不良情志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五)防邪侵害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素问遗篇刺法论篇有“小金丹服十粒,
6、无疫干也”的记载,说明中医养生一个重要原则,是慎避外邪。避免外邪主要包括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污染,重视饮食卫生,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等方面。同时采用中草药及人工免疫方法预防传染病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二、主要养生方法二、主要养生方法人类有着相对固定的寿命期限,中医学称其为“天年”,根据左传对天年的解释,应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左右。一般认为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有先天禀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而人体内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充足与否,即肾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影响人类寿命3的内部因素。中医养生学就是要应用各种养生方法来预防疾病,维护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进程,使人类尽享天年。
7、(一)饮食调养饮食调养包括食品卫生、饮食调配、食品加工、饮食方式及习惯,饮食禁忌、药膳保健等内容。1饮食卫生防止饮食不洁。六畜及鱼虾蟹类及某些水生植物可以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要洗净、高热后熟食,食品在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要禁止食用,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卫生防疫部门要严格按食品卫生法进行监督和管理。2饮食有节提倡定时定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防止饥饱失常。暴饮暴食,可致食滞,而出现胃肠功能疾病;长期过饥则营养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养,正气渐弱,而出现衰弱病证或易感外邪。3纠正饮食偏嗜纠正饮食偏嗜要做到谨和五味。既要避免饮食过于偏寒,做到寒温适中,少吃辛热、生冷之品。若过食生冷寒凉,
8、易损伤脾胃阳气;过食辛温燥热,易致胃肠积热。同时,要避免五味偏嗜,五味和五脏多有其亲和性。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长期偏嗜某种食物,会使五脏机能偏盛而功能失调,还会导致其他营养物质的匮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各种疾病。4药膳保健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食物与药物(以及食物的辅料、调料等)相配合,通过药物炮制与食品烹调加工而制作的具有防病保健强身作用的美味食品。药膳常用的原料有人参、黄芪、黄精、枸杞、冬虫夏草、何首乌、茯苓、桑椹、芝麻、胡桃仁、蜂蜜、莲子、猕猴桃、牛肉、鸭肉、鱼类等。药膳保健要求药食结合,因时制宜,辨证施膳。(二)药物调养药物调养指通过使用一些
9、补益药物而起到补益脾肾,延年益寿,保全生4命的一种养生方法。进入老年期,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降低,衰老的变化使老年人对疾病反应迟钝,敏感性降低,而呈现多种病证,出现虚衰的证候。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肾虚衰是衰老的主要机制,延缓衰老,保持健康的基本法则是补益扶正,重点在调补脾肾。常用的延年益寿方有 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中的延年茯苓饮,增补万病回春中的延龄固本丹等。抗衰老药物以补益肾、脾两脏为主,但也需要结合个体差异兼顾心、肝、肺等脏器,因五脏坚固,是长寿之根,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只要使用补益药物得当,适量久服,对预防早衰、保健养生会起到重要作用。(三)情志调养情志调养指
10、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见四时调养)、积精养神、移情易性等,以保持神气清静,情志舒畅,增强身心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属于心理调养的范畴。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清静养神静指要求保持心境安宁、愉快,达到虚怀若谷,无私无欲的精神境界。清静的关键在于节欲,欲指声名物欲及性欲,节欲要求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嫉。在清静养神的同时要做到顺情从欲以养神,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人们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要,使其心志得安,热爱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2移情易性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向他处转移,或改变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排除或改变其错误认识
11、、不良情绪或生活习惯,或使不良的情绪情感适度宣泄,以恢复愉悦平和的心境。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文娱活动、体育运动、社交活动等,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种花垂钓、棋琴书画等均可起到培养情趣、陶冶情操、调养情志、怡养心神的作用。从而能够自我解脱,移情易性,抗衰防老。(四)健身调养5健身调养是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保全身体的一种养生方法。其基本原则是运动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形神俱兼。其内容包括散步、传统健身术、体育锻炼等。动形有助于气血流畅、关节滑利、脏腑强壮、舒筋活络,使人体精力充沛、精神焕发、心旷神怡,机体抗病能力增强,有助于长寿。我国的传统健身术,内容十分
12、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各种武术气功等,均有良好的健身防病作用。这些传统健身术中,有的以动为主,旨在动形以健身;有的以静为主,主动地炼“意、气、形”,强调自我身心锻炼。如气功。练意,即意守一定部位(如丹田、会阴等)而入静,做到排除杂念,思想集中于练功;练气,即调整呼吸,做到呼吸匀细深长;练形,即调整好舒适耐久的特定姿式,做到放松周身,顺其自然。练功时要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贯形。即使是动功,亦要求以意领体,身随意动,动气结合,形气相得。(五)因时调养因时调养指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春季三月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养生应注意养阳
13、。精神调养上可通过踏青郊游使精神愉快,阳气畅达;起居上宜晚睡早起,注意衣着保暖。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及流行病发生;饮食上宜选辛甘微温之品;适当的轻柔舒缓的户外锻炼可以运动以养生。夏季三月是万物茂盛的季节,阳旺之时,人体阳气最易发泄,养生应注意养阳。精神调养上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使气机宣畅;起居上宜晚卧早起,中午适当午睡;饮食宜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忌贪凉饮冷;运动宜适度,一般在早、晚进行,防止人体阳气津液消耗过大。秋季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阳气始敛,阴气渐长,养生应注意收敛精气,保养阴津。精神调养上宜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安宁心境;起居上宜早卧早起,衣着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注意保持
14、室内一定湿度;饮食宜防燥护阴;锻炼宜静功为主。冬季三月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养生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精神调养上勿使情志过极,无扰呼阳;起居上宜早卧晚起,6衣着尤应注意保暖;饮食宜温热,慎辛辣燥热之品;锻炼宜选择阳光之下为好,大雪浓雾时不宜锻炼。第二节第二节治则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神指导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的指导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各科病证的治疗,如立法、处方、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节介绍中医基本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内容。疾病的症状、体征是疾病本质的外在反
15、映,在治疗疾病时,要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治病求本。疾病的过程是邪正交争阴阳消长盛衰的过程,机体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必然遵循的指导原则。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和病变个体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确定相适应的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是不同的概念,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疾病的总则,它具有普遍性,任何疾病的治疗都必须遵循。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如各科病证均可表现为阴阳偏盛偏衰,调整阴阳是治疗的总则,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清热、散寒是损其有余的具体治法;而补阳
16、、滋阴是补其不足的具体治法。治则与治法同样地体现了根据不同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一、治病求本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首要原则,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一)治标与治本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等。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总之,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本,疾病的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为标。在疾病发生、发
17、展和变化中,矛盾的主次方面又是变化的,并且旧的矛盾尚未解决,又可能出现新的矛盾,这就要求在治疗疾病时应用“治标”“治本”的原则,分析疾病的主次缓急,找出疾病的根本7原因,以便准确治疗。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有先后缓急的区分。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根本法则。但在某些标病甚急的情况下,不及时解决标病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愈后,此时应“急则治标”,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当标本均急时,应标本同治。1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的病势急骤,病情危急而必须首先治标,待标病稳定或消除以后,再治其本的治疗原则。例如肺痨病人,咳嗽痰中带血是其主要症状,为标,阴虚火旺是其病机为本,
18、一旦出现肺痨大咯血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解再治其本。又如水臌病人,肝脾功能失调为本,腹水与小便不利为标,应先治其腹水,通二便,使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再调理肝脾,以治其本。2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是指标病不急,治疗时采取治本,或先治本后治标的原则。慢性疾病或急性病后期均以治本为主。如脾阳衰微所致的下利清谷,脾阳虚是本,下利清谷是标,治疗当以健运脾阳为主,脾阳健运,则下利自止。又如温热病后期,胃肾阴液损伤,热势趋于缓和,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应滋养胃肾之阴以治其本,则余热自退,邪自衰。3标本同治标本同治,是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取标本兼治的一种原则。温热病中,由于里热炽盛不
19、解而阴液大伤,表现为腹满硬痛、大便燥结、身热、口渴、舌红苔燥等症,邪热里结在先为本,阴热受伤在后为标,此时正虚邪实,标本俱急,当标本兼顾,泻热攻下与滋阴通便同用,泻热为治本,滋阴为治标。泻其实热可以存阴,滋阴润燥有利于通下,标本同治,可收相辅相成之功。又如素体气虚,抗病能力低下,反复感冒,气虚为本,感冒为标,治宜益气解表,标本同治。(二)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都是在治病求本的原则下,从所采用的药物的寒热性质、补泻功效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提出的两种治法。81正治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采用的方药的性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症状、体征)
20、与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相一致的情况。常用的正治法则有以下四种。(1)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的一种治则。寒证有表里虚实之分,根据病机不同,采用不同的温热治法。如表寒证运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方药。(2)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的一种治则。热证也有表里虚实之不同,根据病机不同,采用不同的寒凉治法。如表热证运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运用苦寒攻里方药等。(3)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证征象,用补益性质的方药来治疗的一种治则。虚证有气血阴阳之不同,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治法。如阳虚运用温补阳气方药,阴虚运用滋养阴液的方药等。(4)实者泻之邪实病
21、证表现实证征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的一种治则。邪气有六淫、食滞、水湿、痰饮、瘀血、气郁等不同,根据邪气作用的病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泻法。如食滞运用消食导滞方药,瘀血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2反治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证候表面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采用方药性质与病证表面假象相一致。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常用的反治法有以下四种。(1)寒因寒用指用寒性方药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为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即由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反见寒象的病证。如热厥证常出现胸腹灼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等里热证象,同时出现四肢厥冷、脉沉等假寒之象。治疗宜抓住其本质为热盛,用寒凉药治
22、其真热,而假寒之象亦会消失。(2)热因热用指用热性方药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为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病证。如格阳证常出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里寒之象,同时出现身反不恶寒,面红如妆、烦躁等假热之象。治疗宜抓住其本质为阳虚寒盛,用温9热药治其真寒,而假热亦能消失。(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症状的虚证。又称为以补开塞。适用于因虚而闭塞的真虚假实证。由于脏腑气血不足,功能低下,推动无力,产生闭塞不通的病证。如脾虚常出现纳呆、体倦乏力、舌淡、脉虚无力,同时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大便不畅等闭塞症状。治疗应抓住脾虚的本质,用健脾益气
23、药治其虚损,而诸症皆可消除。(4)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称为以通治通。适用于热结旁流,食积泄泻,瘀血崩漏,湿热淋证等。其本质由于邪实壅滞于内,而见通泄之假象。如因瘀血而致崩漏,出现阴道下血淋漓不断,或突然量多,夹有瘀血块,腹痛拒按等症。治疗宜针对瘀血阻滞的本质,使用活血化瘀药,方可止住崩漏下血。二、扶正祛邪二、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邪消长盛衰的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趋于好转、痊愈。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以驱除邪气,排
24、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运用扶正与祛邪的原则时,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根据正邪双方消长盛衰的变化情况,以及正邪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区别主次、缓急,或施以扶正,或祛邪,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随机应变。(一)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的虚证。具体采用益气、滋阴、养血、温阳以及脏腑补法。(二)祛邪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病证。具体采用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导、祛痰、活血化痰等方法。(三)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以邪盛为主,且正气虚尚耐攻伐的病证。此时10若先扶正,反而固邪,故当先祛邪,后扶正,正气复,病证
25、即愈。如因瘀血所致的崩漏,虽然血液的耗损导致气血亏虚,但此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使瘀血一去,则出血自止,再以益气补血之品扶助正气,使其康复。(四)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伐,邪盛尚不危急的病证。此时若祛邪则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使正气恢复能耐攻伐时,再攻其邪,正复邪祛,病证可解。如小儿虫积,因正气太虚,不耐攻伐,必须先用补用脾胃之法,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后,再驱虫,才不致于损伤正气,加重病情。(五)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邪实正虚,二者均不甚急的虚实夹杂病证。临床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灵活运用。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者,以扶正
26、为主,佐以祛邪之法。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之法。如气虚感冒,宜益气解表;脾虚食积,应以补益脾胃之气为主,佐以消食导滞之品。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因而调整阴阳,也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调整阴阳,是针对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的治疗法则。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和阴阳转化六个方面,具体采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并根据上述不同病理变化,选用相宜的治法。(一)损其有余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适用于阴或阳的一方偏
27、盛有余的病证。运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对阳盛则热的实热证,应用清泻阳热的方法治疗,对阴盛则寒的实寒证,应用温散阴寒的方法治疗。由于阳热亢盛时易伤阴,阴寒偏盛易伤阳,即“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故在损其有余时,应该11注意其相对一方偏衰的情况,若“阳盛则阴病”,治疗以清泻火热为主,兼以益阴;若“阴盛则阳病”,治疗以温散阴寒为主,兼以扶阳。(二)补其不足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适用于阴或阳的一方偏衰不足的病证。运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病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之分,治则有滋阴、补阳、阴阳双补之别。1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亢”。适用于阴液不足,阳热相对偏亢所致的
28、虚热证,用滋阴养液的方药,来制约相对亢盛的阳热。阴病治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所致的虚寒证。用温补阳气的方药来消除相对亢盛之阴翳。2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资生的原理,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中求阴,指在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阴中求阳,指在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使阴阳亏虚证的治疗效果更好。如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时,在补血剂中常佐以补气药;治疗气虚证时,在补气剂中也常佐以补血药。3阴阳双补阴阳是互根互化的,在慢性疾病的后期,阴虚可累
29、及阳,阳虚可累及阴,出现阴阳两虚的病证,在治疗时应阴阳双补,将补阴药与补阳药同时使用。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又叫三因制宜。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的体质差异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必须根据这些具体因素区别对待,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选用相适宜的方法。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这种原则叫因时制宜。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有寒热温凉的变迁,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12病理变化也带来一定影响,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春夏
30、季节,阳气升发,阳盛之时,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易于出汗,即使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秋冬季节,阴盛阳衰,人体阳气内敛,腠理致密,若热性病证,也当慎用石膏、薄荷等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用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是指寒凉的秋冬季节慎用寒凉性质药物,温热的春夏季节慎用温热性质药物,饮食亦当如此。(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这种原则叫因地制宜。相同的地域,其地理环境,如地质、地形、气候、水土、植被等均不相同。治疗用药亦应根据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变化。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天气寒冷干燥
31、,人们腠理闭塞,其病多风寒,治宜辛温,麻黄、桂枝、羌活之类辛温发汗解表之品常用。东南地区,地势低下而天气温热潮湿,人们腠理疏松,其病多风热,桑叶、薄荷之类辛凉解表之品常用。此外,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克山病、血吸虫病等,在临床治疗疾病时,都应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这种治法叫因人制宜。1年龄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一旦患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病情变化迅速。治疗小儿疾病,应及时、准确,用药量宜轻,忌用峻剂。青壮年正气旺盛,体质强健,患病多实证、热证。治疗以攻邪泻实为主,用药量
32、可稍重,慎用补火助阳之品。老年人生机减退,脏腑气血虚衰,患病多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治疗宜补虚扶正,或扶正祛邪。用药宜平和,药量不宜过大。攻伐之品应中病即止,慎用峻烈有毒药物以免损伤正气。2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特别是妇女有月经、怀孕、生产、哺乳等生理特点,其病变亦具复杂性,表现为经、带、胎、产诸疾。治疗应针13对病证,随证施治。月经病应注意调经,带下病应注意驱邪,妊娠期注意护胎,禁用峻下、破血、破气、逐水、芳香走窜及有毒药物。产后病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情况。男子有阳痿、遗精、滑精、早泄及肾脏疾患、不育等,实证以驱邪为主,虚证当补肾及调补相关脏腑。3体质由于有先天禀赋及后天调养不同,体
33、质有强弱、阴阳、寒热、肥瘦等区别,治疗用药亦当有所区别。体质强壮或阳盛之体,病多热证、实证,以泻实清热为主,慎用温热之品。体质虚弱或阳虚阴盛之体,病多虚证、寒证,注意采用补益之剂,慎用寒凉之品。阴虚之体,宜滋阴降火,慎用辛香燥热之剂。阳虚之体,宜温补阳气,慎用苦寒直折之剂。肥胖痰湿之体,宜健脾除湿,慎用养阴滋腻药物。其他如患者的职业、工作条件等也与某些疾病有关,诊治亦须加以注意。此外,感受同一种病邪,因体质不同,病性可有从寒化、从热化、从实化、从虚化、从燥化等不同,“从化”不同,治法方药也应不一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才能在临床获得最佳疗效。思考题思考题1养生的主要原则有哪些?2分述养生的具体方法。3何谓治则,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如何?4何谓正治,其具体内容如何?5何谓反治,其具体内容如何?6如何运用标本治法?7何谓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治则的运用如何?8何谓调整阴阳,其临床运用分别如何?9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0如何运用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1411何谓因时制宜,治疗疾病为什么要因时制宜?12何谓因地制宜,治疗疾病为什么要因地制宜?13何谓因人制宜,治疗疾病为什么要因人制宜?(顾红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