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2019-2020 年年(秋秋)七年级语文下册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第 2121 课诗词五首教案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过程与方法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二)出示教学目标。(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迢迢牵
2、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四)了解五言诗。(五)听示范朗读。(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 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2 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3 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
3、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 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 分钟)(八)师生合作探究。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写星的光辉,亮纤纤: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
4、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1 把握诗歌的特点。2 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3 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4 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十)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1 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2 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
5、为一体。(十一)课后作业:1 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2 熟读成诵。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教学反思: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渡荆门送别。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课时安排1 课时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 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2 放录音,营造气氛。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4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
7、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7 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8 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8、(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
9、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这首诗的确写的
10、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9 小结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
11、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三)齐读,背诵这首诗。(四)结束课程。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李白(唐)首联 交代旅程颔联 喜悦开朗颈联 新奇景色尾联 思念故乡教学反思:春望春望教学目标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五首 2019 2020 年级 语文 下册 21 诗词 教案 语文版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