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如何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语.docx
《钱穆如何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穆如何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鹅湖月刊第二六卷第十二期總號第三一二 一錢穆賓四先生如何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一語II 彰化建國技術學院圖書館代理館長 許炎初 ., 摘要 五十而知天命J一章乃兩千年注釋家所作之注釋,或 與之背道而*,或亦僅能得之近似eJ本文僅以錢穆先生本論語論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爲題,言孔子經過三十與四十階段的下學的考驗,並有富貴、義利、如何用世與行藏等等之抉擇。生命乃有更深一層之轉折與慨歎。孔子既無心於逃世,而其無所憑藉以行道之感,則曲折而更顯=孔子爲學,至於不惑之極,自信極眞極堅若已躋於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然既道與天合,何以終不能行,到此始逼出知天命一境界之説。纔顯出天有其終極難知的超越一面,卻又同時接
2、受J天所降於己身的這種義命。不但對己所終難盡知與逾越的天命保持敬意,但又對天之所命切於己的義命踐履中,有著一番r吾道一以貫之與無入而不自得的自由與悦樂,轉勝於嚴整的道德意識的偏向。然考錢先生之意,五十而知天命 一章更希望能申明孔子r下學上達的眞義在於r學。孔子之教人以學(下學),重在學爲人之道(上達)。孔子教人應循游藝、依仁、據德、志道,由下學而上達,時時反驗己心,從這種至高反求諸己的深義中-學者可以 自考其學之虛實淺深,而其進將不能自已,始能呈顯知天之學的必然性。而錢先生終盼學者當以顏淵之好學爲此之階梯。各此,本文最後舉錢先生所發明天命觀,此已非愚 鈍如我者,所當言與所能言U然可懸之以爲嚮往
3、耳! 關鍵詞. 孔子錢穆(賓四)、徐復觀、雅斯培、天命下學上 達、性與天道 引1一“I口 古書中有帝字見於詩經、書經、左氏內、外博,皆指上帝。論語不言帝,而常言天。論語中天字凡十餘見*雖可指其亦具有人格性,而蒼蒼之義顯已明白存在。故論語之轉帝言天,顯見爲古代素樸的上帝觀念之一種轉變。孔子是以述而不作的態度承受周文,將其給予深刻的轉變。最明顯的是他雖然尙保留天命天道_等觀念,但把關切的重心轉移到人上,就人的自身發現其內在的德性根源:仁。論語裏多處言及天,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之將喪斯文也 50 子罕都仍保留著古老天的宗t性,不過,已經不限於君王所專,而轉由個人所直接面對。孔子所強調的是仁遠乎
4、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人。J雍也仁在於我,而我是行仁的主體。由於ii一基礎的建立,相應的天的內涵也隨之轉化。如重要的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1這重要之點在於原來由上而下的天命方式-轉移爲由下而上的升進方式。人的道德修爲就以自身爲根基而下學而上達。天人之間有者一種呼應,天命也仍保留難以盡知超越性而被敬畏著。後世的儒者無論把仁的境界如何發揮,都是立足於孔子這一基礎之上(註1)。有了這個大致的背景之後,本文想試著以錢穆先生本論語原始的精神來深一層理解這就是一個人在游於藝依於仁、據於德 J、志於道 J的四位一體中屬
5、於自身眞正人的完成。所謂學以爲己,學以行仁,行仁有得於心,合於道謂之德。如此的表述已將此四字涵蓋其中而無遺。 上述所言看似平常之論。然當深知知天命者必有行有不得與道之不行 J的困境違逆於心,卻又不得不行的諸多曲折。因爲在這過程,孔子自言經過三十與四十階段的下學的考驗,並有富貴義利、如何用世與行藏等等之抉擇。生命乃有更深一層之轉折與慨歎。孔子既無心於逃世,而其無所憑藉以行道之感,則曲折而更顯。因此,才有錢先生所說:孔子爲學,至於不惑之極,自信極眞極堅,若已躋於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然既道與天合,何以終不能行,到此始逼出 知天命一境界。註?)此所謂孔子下學上達,精進至其自身所無法理解的天人之際
6、時,自然就會有逼出知天命 之學6 對孔子而言,在此章所說的天命當然不是指祿命而言。而不是祿命又是甚麼?清代劉寶楠所說深得趣旨:是故,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己有得於仁義禮智之道,因推而行之,此聖仁之天命也。連我亦在内,我得此至善之性於天,我對天復何怨?至於人之不善,因其牵累於種種外在因缘之故,今我獨幸而能榧開了此種種外在因緣,我當自 52 慶幸,而悲憫人,那於人又何尤呢?我則只在我所知所能的一面盡力,此之謂下學。但由此上達,即面對著整個的天命。世人因其牽累於外在之種種因缘而不我知,那只有天,該能知得我。這是孔子的一番樂天知命之學,這正代表著東方中國人一種最崇高的宗教精神
7、呀(註技)! 率性之道,軋是天人在此合一了,因此易經説*.r先天而天弗違,後夭而奉天時。我不必一一探問天的意旨和命令,我只自率己性,照看我性之所欲徑直行去,天自會同意我。何以故?因我性即天所賦與故。這是我們人類最高絕大的自由。我們若明白得我之稟有此性,乃出天心與天意,我們自率己性,即不啻是依循看天心與天意。我們自可明白,此性乃我們所最該遵依,不宜有違抗。因我若違抗了我之性,這不僅是違抗了天,而且是違抗了我。何以故?因我之所以爲我,正爲我之秉有此性。因我秉了此性,遂使我異於其他一切生命,而確然成其爲一我。我今率性而行,這是我在後天而奉天時,這又是我們人類最高絕大的规範人人不該違犯此规範,同時也即
8、是人人獲得了最高絕大的自由。因此天人合一,同時也即是人生規範與人生自由之合一。此即是我上一講所説,道的世界與理的世界之合一P我們由此參入,又可明白得性命與道理之合一了。(同上註) 不同於莊子的命觀。錢先生解孔子的命是,吾人應該樂天知命,行天之所命於我者,然又不應強知天命以逾己之限度。因此所說天命是一種絕大的自由和一種絕大的規範的合一。此所以錢穆先生會說出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這句充滿高度辯證的知命話來。 錢先生與徐復觀先生對此處的解說意義可說近似。茲稍稍介紹徐先生的看法。徐先生認爲論語中孔子所言的命,大多是以道德爲其內容的,孔子將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歸之於命,至於人生一
9、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則正誠如錢先生所說的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實往往超出於己身之上,其義應屬難知,人要在知命中接受。而徐復觀先生更進一步說,這種天命卻會不容已地要求自己對之發生無可推委逃避的責任感和信心。r【五十而知天命】,乃是此種無限的責任感和信心的眞切證驗。徐復觀先生又說:在人力所不能達到的一種極限,界限之外,即是在人力所不能及之處,確又有一種對人發生重大影響的力量,這便是命。因此,凡是人力所及的,不是命。人力所不能及,但同時與人的生活並不相干的,也不是命。所以不是命字的本身來決定它的意義,而是各個不同層次的人格來決定命的意義。(註S3)依徐先生的說法,孔子所揭示的知命
10、 J必以人格的深淺高下來決定命的意義。深言之,人在此不但當默守、信守天所賜下的命,更要有立命的道德義務與責任。否則任何想以理智試圖說服或質疑者都將出現背反。 在這裡,容許我們將雅斯培本康德而來的道德思想介紹進來,以稍做比觀。上述錢先生所說即是人生規範與人生自由之合一的情境,與徐先生所說這種天命卻會不容已地要求自己對之發生無可推委逃避的責任感和信心與r【五十而知天命】,乃是此種無限的責任感和信心的真切證驗云云,似近於康德所言,人在自然因果性與意志因果性之間所產生相異的一種悖論(antinomy)。更確切的說,那可說是人在尊敬與服從爲善的道德自律(moralautonomy)的無上命令 J(cat
11、egoricallmperative)時,在存在情境 許炎初线榨賓四先生如何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一語 53 鵝湖月刊第二六卷第十二期總號第三一二 (existentialsituations)世界中所發生的深匇難題(註。誠如雅斯培 。如果這種證釋是大體正確的話,則知天命者會忠於他所發現嚴厲而無情的最後生命的奧秘。這也是一種對他生命的澈底一種解決。一種對其命運的勝利。沒有迴避、託辭。 但這種由西方悲劇觀與康德式的道德哲學而來的說法,其 實對孔子知天命的義理脈絡而言,大體只是表面的詮解。它並不正確。不正確的原因,是因爲上述說法忽略孔子更深層所言的學與樂天知命精神,以及一種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與夫吾道
12、一與貫之的眞正自由。依錢先生之見,我們應知道五十知天命對孔子而言,除了前述藉由下學 J而至的當然之必與何以當然S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之槪嘆之外,更代表著一種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知天樂命的精神。孔子在此轉出一種更深的樂!_;融合著一種至高無上的自信、悅樂與信守;一種人不知而不慍(註與知我者其天乎(註w)I之天人之間:相知的境界t但後人常把這種說法當成光景把玩,甚至高談性命天道,轉成不切於 r人事 I,毋寧當從學習下學與不怨天,不尤人】爲階梯、爲進路,纔更爲穩妥。錢先生以爲,必須經由從學習不怨天,不尤人的下學爲階梯,經由這種下學的歷程才能上達,纔顯出天有其終極難知
13、的超越一面,卻又同時接受天所降於己身的這種義命(註U)。不但對己所終難盡知與逾越的天命保持敬意,但又對天之所命切於己的義命踐履中,有著一番吾道一以貫之與無入而不自得的自由與悅樂。 天命既是不能由客體(對象)的知識 J(objectiveknowledge)或自然狀態 (Ihrstateofnature)所能解釋的東西,因而總有人不知的一面,天命總是產生於生乎自由之內 (註W),只有從這個忠誠於知命的深處與實在中所產生的視觀中,人才能周全地透視所有實際存在與發生的事物,達到人與天所可能獲至的 I種神祕而超越的整體關係。 54 二、知天命的進路 錢先生與徐先生都同意將心力用在自己有把握的方面,即是
14、自己的德行這一方面來體認天命。但徐先生以下的說法就與錢先生不同了。徐先生說,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是取自於經驗界所得之成效。在此一階段中道德的根源是在外面,人是由外面的客觀標準(此就孔子來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來規律自己的生活,多聞多見,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這都是他在經驗界的各種相互關係中求道德的標準,以爲自身實踐之資。接著又說,但當:不斷的實踐的結果,客觀的標準,與自己不斷的接近,融和-i旦達到内外的轉戾點,便覺過去在外的道德根源,並非外來而實從内出;過去須憑多聞多見之助者-現忽超出於聞見之外,而有一種内發的不容自已之心,有一種内發的泛應曲當之理,此時更無所藉助於見聞(經驗)自
15、能主宰於見聞(經驗界),道德的根源達到了此一轉换點,這才是孔予所説的知天命。程明道説良知良能莫知所自;莫知所自者,言其非從經驗界中的感受而 來。 .對莫知所自的良知良能而當下全部認取,全部承 當,這即是所謂知天命。換言之,如夭命乃是將外在的他律性的道德,生根於經驗界中的道德,由不斷的努力而將其内在化,自律化,以使其生恨於超經驗之上。借用康德的語氣,這是哥白尼的大逆轉,由外向内的大迴轉。論語衛靈公章,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日非也。予一以贯之J。多學而識,是孔子平日r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好古敏以求之的結語,即是在經驗界中努力的説明。子貢然的答復,並 未錯誤。但他卻説非
16、也,這不是取消了多聞多見的努力,而是説明他並不在聞見上立足。所謂一以貫之,站在道德的立場説-不是出歸納卟在關係所能得出,而只能在内在的道德恨源中得出。他兩次提到一貫,這都是在知天 命的大迴轉以後的話。 .經驗界是不斷變動的。所以嚴 格的説,道德不能在任何形式的經驗主義中生穩根,任何經驗主義的道德都是相對的,缺乏普遍性永忸性那一面的道德。孔子由經驗向超經驗的迴轉,而此種迴轉,不是由理智向外的思辯,(這是西方所定的路)而是由德性向内的沈潛實踐,因而是通過内在化以達到超經驗的迴轉,這才使道德從相對的性質中超進一步,而賦予以普遍與永恆的恨據,這才眞正爲道德生穩了根,因而爲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石。註 S)上
17、述的話當不難理解。而相對於徐先生,錢穆先生卻表達了一種大順轉的進路。錢先生認爲,眞正孔子所言的 r游於藝、依於仁可稱爲一種爲學的通遍通義。而據於德、志於道,卻是孔子論學的淵旨。但此淵旨卻是本於前段通義而學,循此前段的通義而益進;非謂捨於前段通義而別有後段。所謂學而時習之,乃所學益進,所造益深,內心有所自得自信,此誠學人之盛德,非學之深而養之粹,未易续此。此即由游藝依仁而深入於據德之境。簡言之,對錢先生而言,學之爲義大矣。必有漫天蓋地的大對象,如游於藝 j之學,乃以事與物爲學之對象。 r依於仁之學,乃以人與事爲學之對象。更轉進深層而言,錢先生認爲,論學之士所當深辨的是,學貴在性情上用功,即所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理解 孔子 五十 天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