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pptx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pptx(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章所要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可以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来概括,具体涉及到如何认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基本属性、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一般而言,我们接触的为具体的文学作品,如一首诗,一部小说。这对于接触过文学作品的人来说,是容易说出的。但是,如果从理论上、面对所有的文学作品说出文学是什么,却又并不容易。第1页/共77页这一章就是试图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探讨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而要从理论上回答文学是什么,就要以整体的文学(而不是一首诗、一部小说)为对象,通过对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的阐释来进行。也就是说,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到文学与生活
2、的关系、文学的基本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方面。这也就是这一章的内容。第2页/共77页第一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讨论文学的性质离不开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发生学,再是价值论。第一个角度是讨论文学由何而来。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第二个角度是讨论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对人生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第3页/共77页一、文学源于生活就这个题目看,是先有社会生活,后有文学,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最终根由。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和西方古代的“摹仿说”其实都是揭示了同样的道
3、理。也就是说,文学的产生离不开生活这一最终的根源。或者说,文学源于生活。第4页/共77页我们应该从理论上进一步证明文学源于生活。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或意识中的一种,当然也只能是受社会存在的制约的。所以:1、作为意识领域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理解文学艺术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当然也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第5页/共77页2、一切种类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反映的反映,只不过
4、是反映的方式不同。有的采取直接的方式,有的采取间接的方式,有的采取幻想的方式。石壕吏、海燕、西游记这些作品的反映方式就是各不相同的。3、因此,文学的源泉既不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也不是文学传统和前人的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材料)。因为文学传统和前人的文学作品的根源也是社会生活。相对于社会生活来说,它只是“流”而不是“源”。第6页/共77页二、文学艺术的起源上一个问题是从逻辑上回答了文学的来源,这一个题目是探讨最早的文学是怎么样产生的。前者可以说是逻辑发生,后者可以说是原始发生。文学起源所要研究的对象为文学发生的最初形态,它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这种最初的文学形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起因和动因是什么?第7
5、页/共77页关于文学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一)、模仿说。以古希腊的德莫克里特、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德莫克里特认为:“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补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学会了唱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而摹仿是人类自孩提时代起就具有的本能。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文艺起源观。不过由于它只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而没有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摹仿的动机,所以不能使人满足。我国也有相同的说法:“师蜘蛛而结网”(抱朴子)、“作律,有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摹仿说类似。第8页/共77页(二)、心灵表现说。19世纪西方心理学
6、家所强调的说法。他们认为,人类自孩童时代起就具有表现自己感情的本能:高兴了要笑,痛苦了要哭而将这种本能进而通过声音、文字、形体表现出来,就成为音乐、文学、舞蹈等等。后来,他们进一步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心理变化:描写自己的心境,发现作者的“自我”。弗洛伊德则把之归为“潜意识”的表现。第9页/共77页(三)、游戏说。即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代表人物为康德、席勒和斯宾塞。康德认为,摹仿并不是艺术产生的真正动机,在摹仿冲动的背后,有着一种动力,就是游戏。但是,康德没有明确提出文艺的起源问题。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席勒和斯宾塞。前者认为,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7、的束缚,往往得不到自由。因此总想利用剩余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这就是游戏。第10页/共77页英国的斯宾塞又补充说,人是高级动物,低级动物要把全部精力用来维持和延续生命,而人类在此之外还有过剩的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后来德国的生物学家谷鲁斯又认为,游戏与实用有关,是为将来的实用作准备的。比如,小猫练习抓纸团,是为了将来抓老鼠,小女孩戏木偶,是为了将来作母亲,男孩戏打仗,是练习战斗的本领。因此他认为,游戏先于劳动,劳动是游戏的产物。第11页/共77页游戏说将审美与实用进行了区别是必要的,但是其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忽视了艺术的社会内容和动因。如果我们问,游戏来自哪里?它就与劳
8、动无关吗?是先有的打仗?还是先有的男孩的戏打仗?显然此说也就难以成立。因此,此说虽然接触到了艺术起源中的一些具体现象,但是却倒果为因。第12页/共77页(四)、巫术仪式说。是从人类早期的巫术礼仪现象人手来解释文艺起源的说法。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泰认为,整个原始文化包括原始艺术活动都受制于原始人的巫术信仰(万物有灵论)。弗认为初民相信巫术,而巫术的仪式中就包含了艺术的萌芽。后来,英国的哈利逊通过考证,认为古代艺术的代表希腊悲剧就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的仪式。再后来逐渐增加了演员和情节,这就由巫术仪式演变为悲剧(文艺)了。第13页/共77页不过,巫术与艺术有关,但是史前艺术
9、带有巫术动机只能说明巫术与艺术交织的双重性。更何况,所有的原始艺术并不是都与巫术有关。可见,巫术礼仪说并不能够完全解释艺术的起源。这些说法都接触到了文艺产生过程中的一些事实,但是它们都是把结果当作了原因,把现象当作了本质,都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文艺的起源。第14页/共77页(五)、劳动起源说。把劳动看作文学原始发生的起因,以劳动为中心,并结合其他因素来说明文学的起源。认为原始文艺起源于劳动,它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是劳动生活的反映。原始文艺产生于劳动的情况,最明显地说明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个文学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第15页/共77页1、劳动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
10、大脑,灵巧的双手,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和各种感受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器官及其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2、劳动产生了文艺活动的主体需要:协调劳动动作,配合劳动节奏,减轻劳动疲劳,交流彼此的经验;“今夫抬大木者,前呼邪吁,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鲁迅的“杭育杭育”说。第16页/共77页3、劳动提供了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描写原始人劳动生活的情景,表达他们征服自然的理想和愿望等等;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昔葛天
11、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仲夏记)由于劳动说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这一最基本的活动出发来考察文艺的起源,能够合理地说明实际,因此现在人们大多是倾向此说。第17页/共77页原始文艺的特点:(1)、诗(文学)、舞(舞蹈)、乐(音乐)三位一体;(2)、集体创作、口头流传。(这里,给大家推荐三本参考书:一是鲁迅的门外文谈,再是朱狄的艺术的起源,三是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第18页/共77页三、文学不同于生活前面说的是文学如何发生(产生)的,这里则是说的文学对于人的价值关系。价值,简单地说,即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在价值关系中,主体的人关注客体,不是为了认识,而是为了确定客体对于自己的作用
12、和意义。但是为了对自己的作用和意义,主体人也需要了解客体本身的属性和特点。自然,对对象的认识也就是必然的。只是,这种认识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意义,在于对人生有何价值。也就是说,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的反映、对审美感受的表现来揭示和追寻人生意义的,并以此来满足人生的需要。这样,对于人来说,文学是一种价值形态,而非单纯的反映生活的形态。第19页/共77页既然文学是一种不同于生活的价值形态,那么,使得文学不同于生活也就成为作家的必然追求。而如何提供给人们不同于生活的审美价值,同样是作家所应该努力的地方。这里,我们需要辨析和讨论一下:“文学高于生活”的说法是否科学?第20页/共77页首先需要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3、文学和生活各是什么?它们性质是否相同?是否具有可比性?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吃喝拉撒睡,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而文学是想象的、虚构的。换句话说,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世界。比如,衣服和食品是否具有可比性?第21页/共77页书上所说的内容:第一,作家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对丰富的生活原料加工,可能创作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的优秀文艺作品来。第二,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表达主体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理想。等等。这些说法都推论不出“高于”的结论,而恰恰只是不同的结论。因为,“高于”的说法没有说“高于”在什么地方。还有,将文学与历史的区别作为“高于
14、”的依据,恰恰说明了文学与生活是不同的。因为,历史恰恰是当时的生活。第22页/共77页正是不同,所以人们才在此方面有所追求。因为文学与生活提供给了人们不同的价值需要。在生活之外再追求其他,包括文学,本来也是人的本性。所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应该是“不同而互补”的。第23页/共77页四、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是指文学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能通过价值关系反映创作主体的个性和情感的特性。即文学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属性。主体为认识者、创造者。它可能有三种类型:人、上帝和其他类似于人的高级动物。但是,后二者能够证明吗?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
15、其存在,所以我们所说的主体就是人了。第24页/共77页主体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概念。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当他作为对象时是客体,但是在实践中、在行动中时则是主体。人具有二重性:一是受动性,二是能动性。人作为客观存在,要表现出受动性,即受制于一定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作为行动着的人、实践着的人时,则表现为能动性,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创造性来行动、来支配外部世界。第25页/共77页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人在历史运动中的地位和价值。而强调文学的主体性,就是要求在文学中张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要以人为中心、为目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学的主体性即文学
16、作品所体现的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主体人对生活把握的一种能力、一种属性。第26页/共77页就各种意识形式来说,虽然它们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主体的作用,可是就它们作为意识形式本身来说,如文学以及宗教又必须依赖主体性才能存在。比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尽量排除主观好恶的干扰,尽量客观地把握对象。而文学艺术却不然,其中是必须有作家的主观好恶的,是必须有作家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把握的。可见,主体性是文学的一种质的规定性。第27页/共77页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说,主体性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却是经过了作家能动作用之后的反映,它是作家在其情感、意志支配下,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后
17、创造出来的意识现象。这也说明,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仅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相反是积极的、主动的,作家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他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且表现在他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学(创作)主体性的表现:第一,反映内容的主体选择性。第二,评价、加工生活的差异性。第三,反映生活的创造性。主体性的强弱标志着作品成就的高低。第28页/共77页五、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1、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指生活中的素材和原型。这些东西可见可闻,可以感知,不能选择与取舍,分不清现象与本质,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如此,它是文学客体的属性,是纯粹客观的、自然形态的。这种生活真实,只是文学的材料,它需要作家的
18、加工、提炼,需要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注入。第29页/共77页例如:普希金活着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次比赛,看谁表演得最像普希金。包括普希金在内的三位参加了比赛,结果普希金名列第二。小二黑结婚是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依据的生活实际是乐冬至、智英祥的故事。实际中是岳被坏人打死了,智母也上吊了。可是,小说中却是团圆的结局。那么,请大家来讨论讨论,什么是艺术真实?第30页/共77页2、可见,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概括、集中和虚构,即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效应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实际。与艺术真实相关的还有一个概念:真实性。它指的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所达到的客观和真实的程度
19、,是文学形象给读者的可信程度。第31页/共77页3、艺术真实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之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反映测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来源于生活;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心理测度所检验的是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第32页/共77页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根据的例子和大家知道的其他例子,我们讨论一下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应该如何归纳。联系: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升华。区别:(1)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2)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
20、审美化的反映。第33页/共77页5.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1)、与生活真实不同,它是以假定性情境来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的,即它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2)、与科学真实不同,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参考书:陆贵山艺术真实论,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 第34页/共77页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这一节主要探讨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价值趋向和内在规定性究竟在哪里?因为,单纯地说文学是一种以价值关系为基础来把握生活的社会意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是难以将之与宗教、道德这些社会意识相区别的。比较起来,道德把社会伦理作为标准,宗教把虚幻的上帝作为
21、信仰,而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却是审美(即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说得再具体一些,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与科学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相对),是人与社会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这种状态从目的看,它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它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它是情感的。第35页/共77页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指人类在与对象的关系中以满足审美需要为目的活动关系。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可以说是和现实发生关系的,由于客观现实是复杂的、丰富的,有着多方面的属性,而且,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客观现实多方面的属性和人的多种需要分别相适应,从而形成了人对现实的种种关系:实用关系、政治关系、
22、伦理关系等等,审美关系只是其中的一种。当然,这些关系都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第36页/共77页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特点,这样使得人的社会实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人类在生存和创造活动中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又确认了人的存在,显示着人的力量,而且,这种存在和力量还成为了成为人的对象。原始人在取得丰收后、在打猎成功后,会载歌载舞,现代人则会举行大的庆典。这些就是人对自己的确认。而这又意味着,生产实践使得人与现实在实用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确认、肯定和欣赏自己的关系,即审美关系。第37页/共77页黑格尔的小男孩的比喻。这个比喻中的小男孩也可以看作人类的
23、童年。而且,从考古发现来说,也能够证明这个道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就比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定形、规整,并有一定数量的装饰品(北京人的石器没有定形,山顶洞人的石器已经很均匀、规整,还有磨制光滑的、钻有孔和刻有花纹的骨器以及不少装饰品)。从实用到装饰,就显示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形成,体现出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38页/共77页生产实践使得人与现实在实用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确认、肯定并欣赏自己的关系,即审美关系。这里应当注意: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为人所特有,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能够提高、丰富人的精神境界。2.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可以从自然、社会的许多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语言 艺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