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_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x
《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_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_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_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 教学课件协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忱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共享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篇一】 【教学目标】 1.驾驭课文相关文言常识;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才智。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方法】 诵读
2、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协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前学过的文言游记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游记。 (师生共同回忆。) “记”是一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2.介绍王安石。 (师生共同回忆。) 3.相关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巡游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4.相关山水资料。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
3、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中被炸掉了。当地农夫在清理塔基时,发觉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宠爱的游憩处。今日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辩:有人认为“其
4、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终点,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微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
5、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态、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特别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行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老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争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巡游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
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巡游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化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原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
7、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详细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终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视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
8、联系。) 2.最终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予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2)这样写可以节约很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3.探讨: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4.写作特点。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争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精确而充分地
9、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备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争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争论的基础,是争论的事实依据;争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相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到处从后面的争论落笔,为争论作铺垫;后面的争论又到处紧扣前面的记游,给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争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细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好像平淡
10、无奇,事实上是深思熟虑、刻意支配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其次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争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争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推断,可译为“是”“就是”)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尽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道 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见)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褒禅山记 2022 高中语文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