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共19页).doc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共19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国中医医院相关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
2、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
3、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 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
4、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还可配备人工肝装置、结肠透析机、血液净化设备等以提高中医疗效。 第十一条
5、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建立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肠水疗等中医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肝脏穿刺等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设备
6、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年龄构成应老、中、青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员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均应接受过感染性疾病相关中医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和感染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
7、技能,掌握常用中药方剂100首(见附件),掌握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感染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感染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感染性疾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掌握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
8、方法、急救技术、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感染疾病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 、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感染性疾病和疑难、危重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对新出现的传染病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开展中医感染病学的临床难点及提高临床科研一体化能力的科学研究。掌握中医感染性疾病学最新学术进展和动态。 第十六条 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9、一般应具有从事感染性疾病相关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三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制度,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疾病科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感染性疾病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医院 感染性 疾病 建设 管理 指南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