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案 学地理可培育逻辑思维实力,地理是文理的有机结合学科,学习地理可以为个人实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思索过程中,可培育良好的思维实力。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问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驾驭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实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探讨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相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究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
2、观上相识全球的整风光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实力的培育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化,激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化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分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殊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学问。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学问。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爱好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
3、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态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日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解并描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索】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
4、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探讨】学生探讨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探讨】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剧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改变的探讨,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探讨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
5、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相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化地相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相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化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相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探讨地震波改变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改变。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的探讨,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改变状况,由波速
6、的突然改变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两条波速改变曲线,区分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总结P、S波速改变状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改变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2 教学目标设计 学问与技能: 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 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情感看法价值观 1.能够辩证地相识网络带来的影响; 2.培育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7、。 难点: 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学问已有了肯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解并描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 一、电子通信 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头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样迅猛。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特殊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 多媒体投影图7.24,老师提问:电子邮件和一般邮件有何差异?
8、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索探讨: 老师引导学生: 1.传递的网络不同。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一般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 2.通信方式不同。电子邮件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一般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 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电子邮件快,一般邮件慢。 接着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 启发学生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 学生思索探讨:主要的作用在于变更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详细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
9、马路和国际互联网。 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并进行探讨: 1.什么是信息高速马路? 2.建信息高速马路的缘由是什么? 3.影响的信息高速马路是什么,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 由于在上网的高峰期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反映出信息网络并不通畅,而计算机、通信和声像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出现和运用后,信息量大大地增加了。要变更信息传输上“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修建“信息高速马路”特别必要。所谓“信息高速马路”,就是立体化的通信网,这是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电信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而国际互联网或因特网,就是信息高速马路的详细体现。
10、 承转过渡:电子通信会带来哪些社会变革? 二、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索和探讨:电子通信带来的主要社会变革为: 1.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 2.供应各种服务,便利人们生活。 3.加强沟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1.电子通信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化为形式的通信方式,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 2.信息高速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等功能于一体的,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的立体化通信网。 3.国际互联网是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马路的详细体现。 新课标
11、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3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便利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12、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依据生活阅历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
13、、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学问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缘由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肯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确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
14、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4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分。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驾驭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分,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实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实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
15、。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方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纳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推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纳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改变。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学问。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纳画图设问法来找寻事物的内在联系,渐渐深化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缘由,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纳
16、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学问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支配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老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寻各种事物的形成缘由、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改变。(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难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改变。(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
17、气的影响。 2.实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探讨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实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凹凸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实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实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
18、间因果关系的实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老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行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探讨后,老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老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分 老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分,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
19、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原因。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老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旁边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依据风向原理在
20、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老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逐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
21、所以叫冷锋。 (老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缘由不相同,各是什么? 老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老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渐渐冷却,其中水汽简单凝聚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
22、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老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限制,气温柔湿度降低,气压上升,天气晴朗。 老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限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老师:是被暖锋限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缓缓爬升,冷却凝聚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限制,气温会上升,
23、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老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改变,都与气压系统及其改变状况亲密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限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限制是什么天气? 我
24、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限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老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长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长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
25、压槽和槽线”图) 老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旁边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老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老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依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限制,假如暖
26、气团中的水汽足够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概力很强,冷锋便会追逐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老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许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四)总结、扩展 新课标中学地理必修一的教案5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实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27、 2.阅读和画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范围:2326N2326S 周期:一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推断随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易
28、混淆的概念:回来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来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来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
29、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 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肯定比这还小. 规律:1)空间改变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
30、间改变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更.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所以它的空间改变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更.(归纳演绎法) 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
31、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学生探讨: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