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网络电子教案(全)完整版课件整套教学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传感器网络电子教案(全)完整版课件整套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网络电子教案(全)完整版课件整套教学课件.ppt(11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无线传感器网络从最初的简单传感器系统到今天的智能传感器系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所示。下面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介绍。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简单的传感器系统第一阶段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当年美越双方在密林覆盖的“胡志明小道”进行了一场血腥较量,“胡志明小道”是胡志明部队向南方游击队输送物资的秘密通道,美军对其进行了狂轰滥炸,但效果不大。后来,美军投放了2万多个“热带树”传感器。“热带树”实际上是由震动和声响传感器组成的系统,它由飞机投放,落地后插入泥土中,只露出伪装成树枝的无线电天线,因而被称为“热
2、带树”。只要对方车队经过,传感器探测出目标产生的震动和声响信息,自动发送到指挥中心,美机立即展开追杀,总共炸毁或炸坏4.6万辆卡车。这个阶段的传感器节点具有简单的信息获取能力,节点之间初步实现了信息的传递。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2.第二阶段:节点集成化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项目,被看作是开启了现代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河。该项目的初步设想是建立低功耗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这些节点之间相互协作将信息发送到处理节点。这个阶段出现了美军研制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系统、海军协同交战能力系统、远程战场传感器系统等。这个阶段的特征是
3、采用了现代微型化的传感器节点,节点具备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也逐渐增强。因此在1999年,商业周刊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21世纪最具影响的21项技术之一。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3.第三阶段:多跳自组网第三阶段是21世纪开始至今。美国在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如何在地形及其复杂的山区找到恐怖分子,人们设想通过在山区投放各种微型低功耗的探测传感器,网络采用无线多跳自组织的方式,将传感器探测到信息传送给美国军方。因此,能够实现无线多跳自组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了当时的应用需求和后来的研究热潮。第三阶段的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在于网络传输自组织、节点设计低
4、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除了应用于反恐活动以外,在其它领域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所以2002年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橡树岭实验室提出了“网络就是传感器”的论断。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网络,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出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列为第一。美国今日防务杂志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将会对未来战争的形式产生质的变化。同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一项关于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的项目投入资金高达3400万美元。2004年,IEEESpectrum杂志发表专集传感器的国度,论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广阔前景
5、和巨大的社会生活推动力。随后,美国的一些大型公司(英特尔、微软、HP、TexasInstruments等)也纷纷加入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发工作中。同时很多著名大学也纷纷开展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积极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的研究工作,并将其研究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我国也非常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工作。我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启动,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少数方向之一。在200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开启了无
6、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署和审批了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课题。在2006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为信息技术确定了三个前沿方向,其中有两项就与传感器网络直接相关。2009年,我国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年,“物联网”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同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我国参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主体也非常丰富。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率先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2010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批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目前我国的绝大
7、多数工科院校,都已经开展了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国移动、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也纷纷加入了研发行列。现实的应用需求推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未来,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无线传感器网络最早由美国提出,它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知识高度集成形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涉及到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由大量廉价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无线自组织网,节点之间通过相互的协作,对指定监测区域的对象实现数据感知、采
8、集和处理,并将数据传输给用户,具有快速展开,安全可靠的良好性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极大的扩展了人类认知物理世界的能力,提高了人类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是物联网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无线传感器网络很好的实现了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连通。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和环境下,获取大量可靠的信息,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国防、工业控制、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医疗护理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一种普遍的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是这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
9、rk,WSN)是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目的是协作的感知、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的感知对象信息,并报告给观察者。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共同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感知对象是网络监测区域的被观察对象。无线传感器网络包含了类型丰富的传感器节点,例如温湿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等等。这些传感器负责采集感知对象的数据,然后经过多跳传输到汇聚节点,最后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方式(英特网、卫星等)传递到观察者。观察者也可以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任务发布或配置管理。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
10、技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以自组织多跳的的形式构成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对网络区域内监测对象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点:1.大规模2.自组织3.动态性4.可靠性5.应用相关性6.资源受限7.以数据为中心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1.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大规模的含义包括两层:一层是监测的区域一般比较大,传感器部署在很广的范围内;另一层的含义是部署的传感器节点的数量较多,目的是通过部署冗余节点,使网络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减少覆盖盲区。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2.自组织通常情况下,传感器节点被随机抛撒部署,节点的位置不能预先精确确定
11、,节点之间的邻居关系也预先不知道。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传感器节点有可能由于能量耗尽或环境因素失效,也有一些节点后期可能会补充到网络中。这就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必须能够拥有自组织网络结构的能力,能够确保自动配置和管理,从而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3.动态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能会因为很多原因而发生变化,比如:能量耗尽,环境因素,节点故障,通信链路质量变化、节点移动或加入等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说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动态性。这种特点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必须能够自行组织网络结构、自动配置和管理,适应动态性的变化。1.3无线传感器
12、网络的特点4.可靠性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部署在环境恶劣的地方,极易遭到损坏或破坏,而且还常被部署在人类不宜到达的地方,后期更换维护的难度增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数目众多,分布的区域较大,这也大大增加了维护的难度。因此,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都必须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容错性。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5.应用相关性不同的传感器网络关心不同的物理量,因此他们的应用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的,比一般的网络系统更贴近实际的需求和应用。不同的应用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开发设计各不相同,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会有所差别。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应用来研究传感器网络技术,这是传感器网络设计不同于传统网络的一个
13、很重要的特征。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6.资源受限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数量多,所以一般情况下节点的价格低,而且无线传感器网络要求节点的体积小和功耗低,所以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和电源能量等都很有限。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设计和开发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其资源受限的特点。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7.以数据为中心传统的互联网是一个以IP地址为中心的网络,要想访问互联网中的资源,必须要知道存放资源的服务器的IP地址。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在传感器网络中,大量节点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用户往往感兴趣的是某一个事件的发生,而不关心这个事件是由哪个传感器监测到目标。所以说,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
14、数据为中心的。例如,在实现目标跟踪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用户只关心目标出现的位置和事件,并不关心哪个节点监测到目标。事实上,在目标移动的过程中,必然是不同的节点提供目标的位置消息。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WSN的体系结构包括网络体系结构和感知节点结构组成两部分。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包括感知节点(sensornode)、汇聚节点(sinknode)、任务管理节点(managernode);感知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采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其结构组成主要有四部分: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供电管理模块。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15、如图所示,包括感知节点(sensornode)、汇聚节点(sink node)、任 务 管 理 节 点(managernode)。1.4.1网络体系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4.1网络体系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在实际的监测区域内部署了大量的感知节点,这些节点以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网络,将实时采集的信息通过多跳中继的方式传送给汇聚节点,然后通过卫星或互联网到达任务管理节点。用户也可以通过任务管理节点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远程配置和管理,发布监测任务。1.4.1网络体系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感知节点感知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单元,节点承担着信息采集
16、和路由传递的双重功能。具体来讲,它的作用包括进行本地信息收集及数据处理、对其他节点转发来的数据进行管理和融合等处理、转发收到的数据、与其他节点协同完成特定任务。1.4.1网络体系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2.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通常是指传感器网络中的网关设备,其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及通信能力都相对较强。它连接传感器网络和Internet等外部网络,实现两种协议栈之间的通信协议转换,可以将任务管理节点给出的任务发布出去,并把收集的数据转发至Internet等外网。1.4.1网络体系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3.任务管理节点任务管理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所有者通过任务管理节点访问无线传感器
17、网络的资源,它通常为运行有网络管理软件的PC或者手持移动终端设备。1.4.1网络体系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感知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采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其结构组成主要有四部分: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供电管理模块。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包括传感器和AD/DC转换器,传感器部分负责采集信息,AD/DC转换器负责模数信号转换。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需要采集的信号,选择相应类型的传感器。常见的传感器有:感光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等。
18、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2.处理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是感知节点结构的核心,它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两部分,节点的所有功能及任务进度都需要它来协调完成。常见的处理器芯片有很多,比如TI公司研发的CC2530系列芯片等等。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3.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有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等部分构成。无线通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和其他无线网络传感器节点进行通信。这个模块是能耗最大的模块。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4.供电管理模块供电管理模块的作用是提供并管理电能。在具体应用中,要根据能耗情况选择供电设备,用电量小的则可以选择微
19、型电池。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已经陆续出现了很多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例如,MicaMote系列传感器节点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支持研发,具有低功耗、自组织、可重构的特点,主要采用Atmel系列微控制器。该系列的传感器节点已经完成产业化,如Mica2、MicaDot、MicaZ等产品。SP-WSNCE15A平台的系列节点是由凌阳科技大学计划开发提供。该该平台中的主控芯片采用TI公司的CC2530芯片。CC2530芯片能够提供一个用于2.4GHz的IEEE802.15.4、ZigBee和RF4CE应用的片上系统解决方
20、案,且外设资源丰富。单个ZigBee感知节点实物图如图所示。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4.2感知节点结构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感知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单元,节点承担着信息采集和路由传递的双重功能。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由大规模、低功耗的感知节点组成的协同工作网络,决定了单个感知节点的成本不会很高。由于成本的限制,导致了感知节点有如下限制条件:1.电源能量有限2.通信能力受限3.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1.4.3感知节点的限制条件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电源能量有限通常情况下,传感器感知节点体积很小,携带的能量有限。而且,大量的感知节点被部署在分布范围
21、很广的区域内,有些地方甚至人都不能到达,导致感知节点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能量补充。因此,尽可能高效的使用能量来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首要目标。感知节点消耗能量的模块包括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传感器和处理器模块的功耗变得很低,绝大部分能量消耗集中在无线通信模块上。下图1-5所示为感知节点各个模块的能量消耗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节点的绝大部分能量消耗集中在无线通信模块上。据了解,感知节点在100m的距离上传输1b信息需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执行3000条计算指令消耗的能量。1.4.3感知节点的限制条件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电源能量有限一般
22、,通信信道可以分四个状态:发送、接收、空闲和睡眠。无线通信模块在空闲状态会一直侦听无线信道的使用情况,检查是否有数据发送给自己,而在睡眠状态则关闭通信模块。从图中可以看出,无线通信模块在发送状态消耗的能量最大,睡眠状态消耗的能量最少。因此,为了达到高效使能能量的目标,让不需要通信的模块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是传感器网络设计协议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1.4.3感知节点的限制条件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1.电源能量有限1.4.3感知节点的限制条件1.4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2.通信能力受限无线通信的能量消耗E与通信距离d的关系如式所示:其中,k是系数,参数n满足关系2nC+R+T。2.2.2介质访
23、问控制技术2.2数据链路层1.基于竞争的MAC协议(3)T-MAC协议虽然,T-MAC协议可以相对的减少空闲侦听的时间,但这种提前结束活动周期从而减少空闲侦听的方式会带来“早睡”问题,即当某节点在其邻居节点正准备向自己发送数据时恰好进入了睡眠状态。T-MAC协议为解决“早睡”问题提出很多方法,但都不尽理想。2.2.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2.2数据链路层2.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又被称为基于预约的信道接入技术,它首先将一个物理信道划分成多个子信道,然后根据节点的需要分配给节点。其中,最常见的就是TDMA、CDMA、FDMA以及一些组合形式的接入技术。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
24、能量受限,传统无线网络的信道接入技术都需要经过改进才能应用于我们的传感器网络。2.2.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2.2数据链路层2.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1)TDMA技术时分复用(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机制是指为每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分配独立的用于数据收发的时隙,而节点在其他空闲时隙内转入睡眠状态。2.2.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2.2数据链路层2.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1)TDMA技术与基于竞争的协议相比,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可以减少数据的碰撞,且更能节省能量,因为省去了碰撞重传所产生的能量消耗。然而,TDMA机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它需要特别精准的时间
25、同步,通常在拓扑结构不变的网络中,它不能很好的处理传感器节点移动和节点失效的情况,因此网络可扩展性方面有所欠缺。2.2.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2.2数据链路层2.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1)TDMA技术DEANA协议DEANA协 议 全 称 为 分 布 式 能 量 感 知 节 点 活 动(DistributedEnergy-AwareNodeActivation,DEANA)协议。2.2.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2.2数据链路层2.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1)TDMA技术DEANA协议2.2.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2.2数据链路层2.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1)TDMA技术DEANA协议它在T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感器 网络 电子 教案 完整版 课件 整套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