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研究ppt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
《(研究生)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研究ppt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研究ppt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3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研究完整版第1章货币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演进与发展第2章利率理论的日臻完善第3章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第4章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5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的不断深化第6章货币政策理论的完善与深化第7章金融发展理论的系统建立与深化第8章汇率理论的日趋深入第9章内外均衡和政策协调理论的不断突破第10章金融危机理论的不断探索第11章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系统构建(上)第12章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系统构建(下)第1章 货币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演进与发展对货币的研究是西方货币金融思想史的起点,也是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20世纪以来,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本位制度发
2、生了重大变革,对货币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章将从对货币本质和职能的分析入手,提出货币本位的问题,追溯货币本位制度的历史沿革,并探讨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1.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从20世纪之前的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之间的激烈争论,到20世纪之后的现代货币名目说、管理通货论以及新货币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关于货币本质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1.1.120世纪之前的货币本质观1)货币金属观货币金属观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并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以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货币金属观和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货币金属观是这一理论的两大流派。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
3、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流通才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源泉。古典学派货币金属观主张,货币必须是金银,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他们不认为金银是“唯一财富”,而认为它是“一般财富”;他们注意到了金银可以作为媒介交换,可以作为财富保存,以及能够表现和衡量所交换物品的职能。持货币金属观的亚当斯密坚持货币应该具有十足价值,不能人为贬低其价值,否则就是政府对国民的掠夺。2)货币名目观货币名目观的兴盛时期稍晚于货币金属观,其代表人物尼古拉斯巴本、乔治贝克莱、孟德斯鸠、斯图亚特等提出了与货币金属观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于交换的工具,是
4、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名目上的存在。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对货币本质的认识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出发,对货币职能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本质观。1.1.220世纪之后的货币本质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货币需求量不断扩大,金属货币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中开始大量使用银行券和纸币,并逐步取代金属货币。1)现代货币名目论及其发展现代货币名目论者认为,无论从本质还是从职能上看,货币都只是一种支付手段。克纳普于1905年出版了货币国定理论彭迪生于1908年出版的货币的本质威克塞尔对此进行了发展。2)管理通货论19291933年大危机后,货币
5、名目观以管理通货论的形式再度兴起,在货币本质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货币论中指出,货币是用于支付债务和交换商品的一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派生出来的。3)交易媒介的货币本质观早在19世纪40年代,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间就进行了“通货论争”。前者认为,只有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才是货币,其他各种信用形态都不是货币;后者则认为,除了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活期存款等信用形态也属于货币范畴。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和萨文根据净财富的标准来划分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他们认为,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手段是其持有者的财富,但不是其他人的债务,所以货币是社会净财富的组成部分。英国经济学家
6、纽伦和布特尔则明确提出,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作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任何发挥一般交易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货币。4)价值贮藏的货币本质观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是从价值贮藏角度定义货币的最典型代表。他们在其代表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探讨了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的有用性是其定义的基本特征。1959年,以拉德克利夫勋爵为首的英国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著名的报告拉德克利夫报告,认为货币供给实际上是不受控制的,并且货币供给(对经济)是不重要的,“一般流动性状况”对经济的影响更大。1.1.3货币本质与职能研究的新思路新货币经济学罗伯特霍尔于1982年首创了“新货币经济学”一词。新货币
7、经济学由两个分支组成:一是BFH(以布莱克、法马和霍尔三人姓氏首字母命名)支付体系,另一个是法律限制学派。在关于货币本质与职能的问题上,新货币经济学认为,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非是自然演进的,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尤金法马BFH支付体系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货币职能分离理论。布莱克是提出这种思想的第一人。他采用“思想试验”的办法,设想如果实行一种完全不受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则社会的支付体系将不存在任何外在货币,支付将以五种方式进行:(1)直接物物交换;(2)以普通股票为交换媒介;(3)以公司债务为交换媒介;(4)以经“银行”确认的公司债券为交换媒介;(5)以纯粹的银行负债为交换媒
8、介。法律限制理论是新货币经济学的又一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无息通货与零收益、可以用支票提取的银行存款等传统的货币形式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产物,正如华莱士指出的,无信用风险的附息政府债券之所以无法充当流通手段,是由于政府的管制。1.2货币本位问题的提出与演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常同时有多种货币在流通,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交易和核算的混乱,以及货币流通的紊乱状况,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并确定本位货币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1.2.1本位货币在商品和劳务交换中,作为法定核算标准的货币是一国统一使用的标准,它被称为本位货币。国家通过法律、法令对本位货币的名称、材料、法偿性质、价值及等价关系等进行确定。可以说
9、,本位货币是一国法定的货币标准,是一国的法定通货,它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即法律赋予它在一切交易、支付活动中,无论数额大小,都不得拒绝接受的能力。1.2.2货币本位制度的历史演进1)金属货币本位制度金属货币本位制度先后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等典型的以贵重金属作为外在价值源泉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把白银或黄金作为一种外生本位,货币管理当局将本国货币和贵金属的外生本位相联系,通过维持两者之间几乎固定的关系保证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随着18世纪40年代世界白银产量的增加,白银价格不断下跌,以白银作为货币变得不利于货币流通的稳定和国际收付,白银作为货币的能力被削弱,货币制度逐步过渡到了金银
10、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以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作为币材,以黄金和白银铸币作为本位货币,金银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最初金银币之间的比价完全由金银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这种本位制也被称为平行本位制。在平行本位制下,金银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金银和金银币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纸币和其他货币与金银币可以自由兑换。19世纪后黄金产量增加,使得金币的币材增加,加之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进一步发挥作用,金本位制诞生。19世纪70年代后,金本位制在各国普遍实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破坏了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转,欧洲各参战国政府迫切需要融资,从而导致金本位制被迫陷入强制不兑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11、严重的通货膨胀。19291933年大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金本位制的基础,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和输入以及自由兑换受到削弱,这种货币制度难以继续下去。金本位制的崩溃原因主要有:首先,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既是货币又是商品,作为货币的黄金价值要稳定,作为商品的黄金价值则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难以稳定。其次,金本位制限制了货币管理当局独立的货币政策,使其无法运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再次,基于金本位制的国际支付体系存在问题,由于黄金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各国货币管理当局无法源源不断地增加其黄金储备,如果货币管理当局希望增加黄金储备以稳定货币价值或用于对外支付,货币供给量就会因货币
12、管理当局出售本国资产而减少,从而引发经济衰退。2)信用货币本位制度替代金本位制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度。信用货币本位制度的特点包括:(1)纸币的发行量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完全取决于货币政策的需要;(2)纸币的价值由其购买力决定,纸币的购买力与货币量成反比;(3)纸币的流通完全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4)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保证纸币具有强制流通能力。信用货币本位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币值的稳定。1.2.3国际本位货币问题随着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的不断发展,一系列调整国际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惯例开始形成,这就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协调、国际结算原则的确定等,其中最重要的
13、就是国际本位货币的确定。18701914年之间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即以金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暂地实行了一段时期的国际金汇兑本位。1944年,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这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还是于1973年2月彻底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让位于浮动汇率制度。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关于国际本位货币的选择问题,出现了多种不同观点和争论,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一是恢复金本位。二是恢复美元本位。三是超主权货币本位。1.3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之争货币与
14、经济的关系是货币金融理论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争论的核心就是货币是否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问题。1.3.1货币中性论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将经济理论分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两个不同的体系,其实质就是否定货币经济的存在,否定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实质性影响。20世纪以后,很多经济学家或继承或改进了这一思想。1)近代货币数量论对货币中性思想的发展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视为与实物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对经济是中立的,它不会造成实物经济的收缩或扩张,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
15、面纱论”。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将最终体现在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上。近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性成果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论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通过方程式的形式说明了这一问题。2)哈耶克的货币中性论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提出“累积过程论”对货币中性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当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不等时,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威克塞尔的有关理论。哈耶克接受了威克塞尔有关利率和物价关系的观点,但反对将货币均衡与一般物价水平相联系。3)帕
16、廷金的货币中性思想帕廷金试图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既包括货币数量论又包括瓦尔拉斯定律的货币经济模型。提出“实际货币余额”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内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4)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论理性预期学派认可货币中性,完全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卢卡斯认为,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规则的、可预期的,那么它只会影响名义产量,而对实际产量没有影响,因而货币是中性的。1.3.2货币非中性论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提出了“累积过程论”,他将利率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其中货币利率是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
17、,而自然利率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真正指出货币对经济巨大作用的是凯恩斯,他彻底结束了传统经济学的两分法,抛弃了货币中性论,强调了货币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有实质性影响。新古典综合派同样认可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实质性影响,以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利率作为传导中介的观点,但他们在凯恩斯的货币供求决定论和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利率决定模型ISLM模型。1.3.3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论1)货币学派的观点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在经济增长中,“货币最重要”,物价、就业、产
18、出等变量的变动都是由货币的变动引发的。同时他们认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不通过利率传导,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控制货币供给量。2)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综合派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是并不认同新古典综合派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时,由于工资和价格并不是富有弹性的,而是具有黏性特征,工资和价格调整速度缓慢,不能迅速使市场出清,所以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第2章 利率理论的日臻完善利息和利率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逐步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这一研究逐步深入,
19、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利率理论研究框架。2.1实物利率论所谓古典利率决定理论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一般都把货币当作与实际经济过程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他们将统一的经济整体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并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在利率理论方面,他们认为,利率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即便有也可以忽略不计。2.1.1庞巴维克的时差说和迂回生产说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一书中指出,现在财富的价值要高于同种同量的未来财富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1)不同时期的需要与资力不同,即现在财富的价值是根据现在的需要与资力的关系评价的,而未
20、来财富的价值是根据未来的需要与资力的关系评价的。(2)人们对未来的欲望及满足手段的评价较低。(3)现在财富较未来财富更具有技术优越性。2.1.2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利息时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资本供求的角度来分析利率水平的决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资本供给方面,费雪认为,资本供给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公众的时间偏好。在资本需求方面,费雪认为,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是投资机会。2.1.3马歇尔的储蓄投资利率决定论马歇尔认为,利率是由等待所支配的资本供给与由资本收益所支配的资本需求相等时的价格。储蓄构成资本的供给,投资构成资本的需求,因此,利率是由储蓄和投资相等时决定的。图2
21、-1资本供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1.4威克塞尔的自然利率说瑞典经济学家、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克塞尔在分析储蓄投资决定利率的过程中引入了货币因素。为了阐明货币对经济有真实影响,他创立了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的概念,形成了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利率决定理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的利率,该利率大致相当于新形成资本的预期收益率”;货币利率是现实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市场借贷利率。2.2货币利率论西方货币理论经历了从货币中性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西方的利率理论也由此经历了从实物利率论到货币利率论的演变过程。这项工作是从威克塞尔开始的,后经凯恩斯的利率理论走向成熟。2.2.1凯恩斯对利息
22、性质的分析在利息性质问题上,凯恩斯否定了利息是节欲或等待的报酬的古典命题,将其转换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凯恩斯指出,货币是最富有流动性的资产,它在任何时候能转化为任何资产,而不会遭受损失,因此人们普遍具有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时间偏好的选择流动性偏好的选择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流动性而得到的报酬。在流动性偏好的选择中,利率是一个关键的变量。2.2.2货币供求决定的利率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实物利率论忽视了收入的影响,而收入作为消费和储蓄的源泉,如果收入不增加,即使利率上升,储蓄也无法增加。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一国货币管理当局直接控制的外生变量,由货币管理当局的货币
23、政策决定,不受经济中其他变量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既定的量。图2-2货币供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2.3利率与流动性陷阱人们的货币需求出自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流动性陷阱:利率不再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的现象2.3利率决定的一般均衡分析凯恩斯仅把利率看成纯粹的货币现象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的争论,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等打破了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在对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利率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既考虑实物因素又考虑货币因素的利率决定理论。2.3.1可贷资金理论可贷资金理论由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罗伯森首先提出,瑞典学派经济学家俄林对其进行了补充,最后
24、由英国经济学家勒纳进行综合并将其公式化。该理论认为,利率的决定既有货币市场的因素,也有实物市场的因素,研究利率理论必须突破货币市场与实物市场的界限,并将货币存量和储蓄、投资流量综合起来进行考察。1)可贷资金的供求可贷资金总需求来自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两方面:当前投资和固定资产的重置与更新形成了实物市场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净窖藏现金构成了货币市场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可贷资金总需求公式为:DA=I+Md其中:DA为可贷资金总需求;I为投资;Md为净窖藏现金。可贷资金总供给则来自储蓄和货币供给的增量。其中,储蓄是实物市场的可贷资金供给来源,货币供给的增量则是货币市场的可贷资金供给来源。可贷资金总供给公式为
25、:SA=S+Ms其中:SA为可贷资金总供给;S为储蓄;Ms为货币供给的增量。图2-3可贷资金供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利率的决定和变动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市场利率由可贷资金供求相等时决定,但可贷资金供求相等并不意味着投资等于储蓄、净窖藏现金与货币供给增量相等。不过,只要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差额和净窖藏现金与货币供给增量之间的差额相等,这时的利率就是可贷资金供求均衡条件下的市场利率。市场利率与由投资等于储蓄决定的自然利率通常并不一致。当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借贷成本较低,就会刺激投资,在实现充分就业前,可以提高产出,增加收入,这样就会增加储蓄及净窖藏现金,使自然利率下降至市场利率的水平。当市场利率高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生 现代 西方 货币 金融 理论 发展 研究 ppt 教学 课件 完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