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探究题.pptx(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学类探究(散文、小说)A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B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造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C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第1页/共58页对探究性试题的初步认识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一种阅读方式,它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2、它不一定都标出“探究”的字样。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考点解读考点解读:第2页/共58页 考试大纲(说明)对“探究”的说明: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是作品固有的,只是要求读解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深一层,因此说是“微妙结合”。第3页/共58页理清四大类的探究题对近两年新课标省份高考试卷探究题的分析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正反对立类。例(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
3、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第4页/共58页2.深层剖析类例(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
4、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第5页/共58页3.拓展启示类例(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第6
5、页/共58页四梳理探究题的三大关系1、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叶延滨)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第7页/共58页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
6、,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一类探究题在设题时给考生留下一个陷阱,好像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问题,但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这类试题和平日训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较大的区别,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较大,考生要特别注意。第8页/共58页2、深层
7、探究和问答题的关系例如(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第9页/共58页这个问题,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回答就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肯定或态度的态度,但是探究题如果只限于这种线限的回答,就缺少思维的深度了,所以,做好这样的题目,考生除了要像第一点所提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回到具体的题目中,“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发展的。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
8、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慢慢减少,对父亲的行为表示疑惑;最后,当父亲提出要“我”接收他的事业时,“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综上所述,“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的、立体的,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第10页/共58页3、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关系探究题中最缺少创新和最缺乏思维品质的设题方向,之所以这类题出现的频率高,是因为设题较简单,参考答案也较容易设置,这是探究题处在初
9、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这类题会越来越少。那么,考生如何完成这一类题呢?以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第11页/共58页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小说的主旨是
10、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考生答题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参考答案的五点都答出来,只要能抓住其中一点结合文本深入展开,应该也可以得满分。第12页/共58页(2009江苏)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本题已经暗示了答题方向,“不以描写见长”,那肯定应该涉及到表达方式:“抒情议论相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这里又涉及到对探究题的理解的问题,探究题是新生事物,学术界也还没有给定一个较明确的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在评卷时,不少老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扣点打分,那些在
11、某一点上对文本有独到理解的考生就要吃亏了。为此,笔者呼吁设题者和评卷点在设定评分标准时不追求面面俱到,更多注重点上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度。当然,考生答题时也要做融通,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它的要点带一下,这样,就实现了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良性循环。谨记一点:探究题作答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第13页/共58页五、探究性试题的八种题型 1、观点式 2009年辽宁卷贾平凹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种题型的解答,无非是正反两个观点。本题所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12、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必须明确:第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第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第三,由于高考的选拔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首先是哈姆莱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第14页/共58页观点式探究试题答题步骤:首先明确自已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
13、据,最后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2009年辽宁卷斯蒂芬杰古尔德达尔文的拖延: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淡你的理解和看法 这一题考查的同样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学习、研究活动过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其二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前者侧重“个性化”,立足求异,展示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后者侧重“有创意”,立足求新,提出自己
14、的新发现。此外,2009年海南(宁夏)卷铁凝孕妇和牛与2009年山东卷“杨澜访谈”均涉及此题型。第15页/共58页2启发式 这一题型,2007年山东卷杨明、马小林梦碎雅典:2008年山东卷张炜歌德之勺、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9年山东卷同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安徽卷宗璞董师傅游湖等均有出现,这里重点分析海南(宁夏)卷。2009年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第16页/共58页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题目,既要结合重要句子“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
15、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又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予以赞成,或不赞成,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评价陶行知,但不能脱离文中的这个重要语句。在答案的格式上应做到先观点,后论述。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第17页/共58页3标题式 2008年广东卷美刘易斯托马斯与江苏卷汪曾祺侯银匠,已开先例。2009年浙江卷进一步得到体现:2009年浙江卷(英)大卫洛契弗特: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
16、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这一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探究分析文本,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及技巧手法。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文本材料、作者的写作背景、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第18页/共58页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认为“魔盒”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魔
17、盒”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词具有无限诱惑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魔盒”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的心情也因为魔盒的特殊含义而发生变化。另外“魔盒”在体现文章的主旨方面显得形象生动,“魔盒”就象征着家的气息。如果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第19页/共58页4评价式 2007年山东卷叶延滨灯火的温情与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已有涉及。2009年福建卷丰子恺阿庆,继续沿用了这一题型: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
18、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第20页/共58页回答时注意“有时”二字的限制作用,不能理解成“精神生活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先要分析物质生活的第一性,再分析“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再分析“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应结合阿庆形象来探究。探究要点可以考虑: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 需求;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评价式题目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二要围绕原文,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19、第21页/共58页5、主题式 主题式出现较早。2007年广东卷记钢琴演奏家傅聪与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就已使用。2009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也属这一题型:请探究都江堰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第22页/共58页解答本题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作者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解答主题式题目要知人论世。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23页/共58页6、矛盾式 矛盾式仅在
20、2007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中出现,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出现。迟子建: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对文本的探讨,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语境进行,切忌脱离文本。第24页/共58页作者在最后一段中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泥泞是自然生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
21、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第25页/共58页7、关系式 2009年福建卷出现了这一新题型周劼人寂静钱锺书: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锺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包含着“这个时代不再寂静”,对“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的观点,应辩证地看待。解答这一类探究性试题,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
22、注意彼此的内在联系。第26页/共58页联系文中一开始,“父亲”走的时候,“我”感到无畏和兴奋,“我”一直给父亲送饭,但当父亲真正向我划来时,我却“逃掉了”,可以看出“我”对父亲支持但不理解。因为“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所以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茫然和恐惧。见解式题型可谓言由己出,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单独设题,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
23、有深入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第27页/共58页8、见解式 见解式探究题在2008年广东卷(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文本中已经出现: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第28页/共58页.依据文本内容作探究例:2007年海南卷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第一段主要写叶圣陶晚上教儿女学写文章,循循善诱,呵护备至;第二、三、四段主要写叶圣陶与朱自清之间的友情;第五段有两层
24、意思,一层写叶圣陶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第二层写叶圣陶对年轻的编辑热忱、放手,“取辅导的态度”。题型透视题型透视:第29页/共58页参考答案:三个方面:(1)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2)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3)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襟怀孺子牛”的理解。第30页/共58页.按规定的角度探究例:2006年北京卷21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31页/共58页 先生
25、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正是他那些写得公正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
26、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第32页/共58页这样,答案就必须从“丈夫耐心倾听”和“妻子向丈夫倾诉”这两方面概括“当夫人”的感受:其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和尊重;其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第33页/共58页答案举例: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表现出作者给“书虫”“当夫人”有很大的乐趣。书虫耐心地听着夫人工作中的酸甜苦乐,同时也会给夫人一份自信。这句话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也体现了夫妻间的沟通,无形中显现了他们关系的融洽。(得分在于有“自信”一词。)(1分)这句话
27、含蓄地暗示了这对夫妻和谐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书的喜爱,对给“书虫”当夫人的幸福感受,同时从侧面赞美了那个书虫老公,说明书确实是良师益友。(1分)作者与丈夫之间其乐融融,也会有感人至深的问题。他们的爱一(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0分)(不着边际)第34页/共58页.探究文中的疑问例:2007年广东卷18题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相关原文: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的艰难的背影,
28、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快慰。第35页/共58页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迟子建泥泞)第36页/共58页 分析:“泥泞”是核心概念。要抓住“泥泞”与未来的关系;渴望在泥泞中走一回的原因是什么。两句话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的。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
29、浑然天成的,不是人为制造的;而且泥泞象征苦难和屈辱,没有必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会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第37页/共58页4.4.探究深层意思探究深层意思例例4 4:20072007年江苏卷第年江苏卷第1717题题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说说你对“鲜亮鲜亮”与与“滋味滋味”的的理解。理解。最后一段:麦天,一年一度,忙最后一段: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
30、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鲜鲜亮亮,有滋有味。第38页/共58页 简析从而看出:“鲜亮”的表层意思是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深层(象征)意义是体现农村火热的生活,丰收的喜悦;“滋味”的表层意思是农村生活滋味丰富如麦香,吃的酸辣等,深层意思是生活的和谐、幸福.第39页/共58页答案要点及答案举例: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6分,人均3.49分)答案举例:麦天里人们生活毫不单调,既有女看娘,又有娘看女的“追节”。(分)麦天里有县里的剧团唱喜开镰,又有远路而来的收割机。(1分)麦天热闹起来,鲜
31、亮起来。麦天男人们收获辛苦,女人们就变着法子让他们吃的香,吃的好,生活加了滋味。(1分)第40页/共58页实战演练:20072007年宁夏卷第年宁夏卷第1414题题 对第三段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然亦实是林冲身份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32、。第41页/共58页相关原文: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相关原文: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那个是新来配军?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小人便是。”那差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诺!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诺!”-把林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去。去。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
33、礼,休言轻微。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林冲道:“只是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林冲笑道:林冲笑道:“总赖照顾。总赖照顾。”-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札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札-林冲
34、林冲叹口气道: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端的有这般苦处。有钱可以通神。端的有这般苦处。”第42页/共58页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两种身份,(两种身份,(1 1)教头身份,)教头身份,(2 2)配军身份。)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四种性格和心理(1 1)谨慎小心;)谨慎小心;(2 2)沉着冷静;)沉着冷静;(3 3)隐忍顺从;)隐忍顺从;(4 4)顾及颜面。)顾及颜面。第43页/共58页 20072007山东卷第山东卷第2222题:题:梦碎雅典梦碎雅典最后一段:奥蒂以永不想最后一段:奥蒂以永不想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克精神。她的世界冠军梦虽然没有实
35、她的世界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雄!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看法。精神,谈谈你的看法。第44页/共58页简要分析及参考答案:简要分析及参考答案:就奥蒂说,她永不向厄运低头,永不言败,她是英就奥蒂说,她永不向厄运低头,永不言败,她是英雄,这是从个人出发,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雄,这是从个人出发,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实际是要求结合时
36、值;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实际是要求结合时代精神来探究,可以知道,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代精神来探究,可以知道,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是虽败犹荣。是虽败犹荣。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重要的事参与,不是胜利重要的事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悲剧命运”令人叹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想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执著,息,但她屡败屡战,不想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执著,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能联系原文,结合奥林匹雄,奥蒂虽败犹荣。(能联系原文,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言之成理即可,出现
37、常识性错误酌情扣克精神,言之成理即可,出现常识性错误酌情扣分)分)第45页/共58页六、真题回眸(仅以江苏卷为例)第46页/共58页1、(2010)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第47页/共58页(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
38、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第48页/共58页3.(2008江苏)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
39、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从整篇小说看,题为“侯银匠”,但多写侯菊,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借侯菊来表现侯银匠。故事情节围绕嫁前嫁后的侯菊而写,更能体现小说主旨。第49页/共58页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更多描写女儿出嫁
40、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第50页/共58页.(2008江苏)侯银匠探究题副题:文章最后说“想起这两句唐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探究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探究时主要考虑这两句诗的意思及其与文中人物、主题的关系,注意由表及里地探究。答案借古人诗词的意境来表现侯银匠的失落(或旷达)。正是这两句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养成了侯银匠父女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正是这文化的精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主人公在失落时不迷茫,不因得失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第51页/共58页4.(2007江苏)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 “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
41、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此题属“准文本探究题”。“鲜 亮”“滋味”这两词在文末段,而末段是全文主旨的揭示。按照考试说明,探究可以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等方面切入探究。此题可从人物形象入手,但不是着眼于某个特定的人。而是着眼于群体,以及与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氛围。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 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第52页/共58页1、“探究”有三个小考点,而江苏卷的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
42、富意蕴的探究。2、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3、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第53页/共58页.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
43、般不会只有一层。第54页/共58页(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第55页/共58页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第56页/共58页课堂小结:1.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全面点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文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是一层。.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的,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研读文本是基础。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则不能;答案不会“百花齐放”,只能是相对统一的。第57页/共58页谢谢您的观看!第58页/共5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