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ppt(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第一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第二节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第三节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深入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体系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体系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第一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2、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理念理念理解和把握:在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转型就在于从关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转向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际教学活动的总目标。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以打造基础,提供人生发展的基石为宗旨,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不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而是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反映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和前沿动态,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
3、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课程标准还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基
4、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7个“注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促使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促使学生自觉地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注重学生对信息、信息处理相关知识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把握信息技术的根本;注重问题解决与学科整合,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等信息技术过程;注重环境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注重技术思想与文化思想的挖掘,提高学生对
5、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的认识。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体系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体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被列入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见图3-1)。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图图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体系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体系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为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及后续选修模块内容的衔接性、重复度等,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因为是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基础的部分,必修模块一般在高中一年
6、级上学期开设。五个选修模块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选修部分充分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的多样性特征。各选修模块内容的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同时又关注到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具体来说,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反映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
7、。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技术掌握与使用过程中,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1.以提升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提升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2.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3强调强调“任务驱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的正确运用4.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5新课程在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新课程在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掘 6.进一步强调信
8、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1.以提升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提升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要使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对必修模块所依托的信息技术内容不宜过分提高,要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第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仅仅是操作技能。2.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要
9、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原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进入高中的学生究竟学过了哪些基础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关注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补充?哪些技术与方法需要归纳总结?关于各学段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划分大致是这样确定的:小学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初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始学习用信息
10、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高中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3强调强调“任务驱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用新课程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以及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第三个显著特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
11、策略与教学模式。4.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新课程中提到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而在过去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及训练是很少的,即使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少而又少。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第四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中要突出评价环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教师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
12、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5新课程在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新课程在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 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除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外,还有五个选修模块,如“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各选修模块是沿着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技术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不同于以往所讲的VB程序设计,它不仅仅涉及到控件、对象及编程,
13、而且还包含对算法的理解以及对软件工程思想的挖掘;“数据管理技术”要挖掘数据库技术思想和知识管理、知识发现等等。6.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化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提升信息素养”、“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便是这种思想的凸显。因此,在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要注意渗透信息技术人文方面的内容。第二节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示例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示例三、教材分析常见问题的案例剖析三
14、、教材分析常见问题的案例剖析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从内容侧重点上看,已经从过去的“操作”步骤叙述向“问题”解决过程转变,克服了过去教材中内容与习题设计侧重于软件的操作步骤,忽视信息技术在学习与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问题。从案例选材上看,大多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易于理解并且有亲切感。从活动设计上看,已经从过去的活动任务单一化向活动任务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并在活动中体现多元化的评价,克服了以往教材中活动设计脱离地区差异、脱离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实践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实际情况。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和学生个性差异等方
15、面加以考虑,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培养目标上看,已经从过去的单一知识技能训练向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转变,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教材注意渗透人文教育,克服了过去教材上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实现了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构建。在教材设计中尽可能创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将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体验人文情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编排结构上看,既注意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又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心理规律,注意教材设计的灵活性、开放性,体例新颖,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各模块内容根据地区差异、社会实际与技
16、术发展情况有合理延伸与拓展。1、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2注重三维目标的多重构建注重三维目标的多重构建3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科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学的设计4注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三、教材分析常见问题的案例剖析三、教材分析常见问题的案例剖析教材分析的到位与否将直接决定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就是因为不重视教材分析或教材分析不到位,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下我们通过一些实际的课例来剖析由于教材分析不到位而导致的一些教学问题。问题一:三维目标制定不准确、或不全面、或太空泛问题一:
17、三维目标制定不准确、或不全面、或太空泛【案例1】在教科版必修模块“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单元中,一位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2.了解博客的概念;学会自己申请免费博客空间;学会网络日志的发表方法,利用博客管理个人数字化资源的方法。【案例2】在教科版必修模块“表格信息加工”教学单元中,一位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Excel的操作界面;掌握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问题所在:问题所在:上述两例问题都是仅从技术技能方面制定教学目标,一方面是目标单一,没有从三维目标来考虑,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核心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不够或不全面(例1的核心应是了解常见信息
18、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相互比较、选择使用;例2的核心应是能对信息进行表格化加工和处理,并能从中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案例3】在教科版必修模块“表格信息加工”教学单元中,另一位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通过对研究任务的分析,以“为什么我们要创建节约型社会”以及“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创建节约型社会”等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明确信息需求,确定研究计划。问题所在:问题所在:目标制定太宽泛,过分拔高了人文素养要求。评析评析:上述三例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另一方面反映出教师没有透彻分析和理解教材相关部分的编写设计意图,仅从技术技能出发设定目标,就回到计算机课程去了,是低
19、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避免“大而空”,要能具体落实,而这有赖于教师对课标的正确理解、对教材内容的透彻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正确把握。问题二:分析教材脱离课标要求,割裂技术教育和文化教问题二:分析教材脱离课标要求,割裂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联系,导致教学中出现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技术淡化的育的联系,导致教学中出现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技术淡化的现象现象【案例4】一位教师在教科版必修模块的文字及其处理技术的教学课例:这位教师以一张美观的圣诞贺卡和几个东巴象形文字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然后讲述关于汉字起源的三种传说,汉字的演进历史。教师扎实的文化功底,加上充分
20、的准备,讲起来得心应手。后面又花了较多的精力,介绍了汉字的造字法,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等。这节课差不多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汉字发展史上,而计算机处理汉字的方法编码技术,仅在课堂快结束时如同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案例5】一位教师在教科版必修模块的表格数据的图形化的教学课例:这位教师以“中小学学生上网,是利?还是弊?”为话题,引导学生观察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到的学生上网情况表格数据,以及相应的图表。然后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任务:制作“学生上网人数分布”的饼图、制作“学生上网内容分布”圆环图等图表。部分学生在“图表向导”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1,然后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建立图表的一般步骤,其中穿插
21、了几种常见图表的特点和用途的分析。问题所在:问题所在: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图表的建立、编辑和修饰。而对如何根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描述数据几乎没有关注,更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对比和观察,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忽视文化教育价值的发掘,就会走上计算机教育的老路,学生只能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而不能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评析评析: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技术和文化的关系,甚至出现了误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去理解课标对相关知识点的要求,二是没有从全局的观点深入分析教材,没有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导致教学方向有所偏离。问题三:照搬教材,
22、缺乏对学情的正确分问题三:照搬教材,缺乏对学情的正确分析,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析,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案例6】一位教师在广教版必修模块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教学课例:这位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申请免费信箱的网址,要求学生申请一个信箱,并且给同学或老师发一封信。原以为这样的任务学生会很快完成,但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半小时过去了,完成任务的学生不到十个。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有的学生不会填写用户名,有的不知道怎么输校验码,有的不知道如何登录,有的不知道如何收邮件,有的不知道如何写收件人和主题。问题所在:问题所在:这种情况反映出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或分析不够,过高地估计了学
23、生的起点水平,导致教学实施中产生了困难。评析评析:学情分析应是教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情分析要与教材分析相呼应,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对学情的正确分析归根结底是教学起点的把握问题,教学起点能否正确把握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鉴于学生在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妥善处理各部分的教学起点显得非常必要。在妥善处理教学起点问题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摆正两种认识:第一,不要高估或低估学生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根据主观臆断去定位学生,这样往往过高或者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水平,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的失衡。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处在生长发展特殊阶段的、需要
24、成人关心、引导的青少年。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的因素,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起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或者排斥各种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甚至要把这种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问题四:教材分析很全面,但重点不突出问题四:教材分析很全面,但重点不突出【案例7】一位教师在教科版必修模块 信息资源管理单元内容时的课例:本节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有:(1)个人信息资源方面:文件管理方式,管理硬件,管理软件: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收藏夹、BLOG、专用软件。(2)专业化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图书馆藏书管理、电子图书馆、分类网站、图书分类法、标
25、准化思想。(3)数据库及其应用方面。(4)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问题所在:问题所在:这位教师对本节内容分析很全面,讲解也很细致,尤其是对BLOG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由于面面俱到,冲淡了核心内容的讲解,本节课显得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评析:评析:内容庞杂的单元,切忌面面俱到,我们应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模块或单元宏观目标制定重点目标:问题五:在教材分析或教学实施中对选择问题五:在教材分析或教学实施中对选择教学方法上的一些误解教学方法上的一些误解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于是,一些人
26、以为现行课堂中使用已久的“讲授法”过时了,更有人将讲授法与“注入式”、“填鸭式”划上等号。好,讲授法教学同样也可以是有意义的,请看下面这一案例。【案例案例8】江苏省龙冈中学还华山在必修模块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节的教学课例:本节课的课题是教科版必修模块中第一章第二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其中牵涉许多新的技术,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如果一味地去讲授,学生很难接受、消化和理解。还老师在讲授时使用“故宫三维全景动画”、三维虚拟人物,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操作,让学生把体验感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再及时讲授,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把讲授的内容变成学生的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
27、表达能力、归纳能力、自学能力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老师还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富有激情的讲授,不断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评析:评析:这位教师的课例说明,讲授法并不过时,关键看怎么运用。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系统、完整地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能够突出重点,突出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结构。另外由于课堂大多数时间掌控在教师的手中,可以保证教学进度。但由于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所以,它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而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大学生和中学的少部分尖子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理
28、解力比较强,讲授法的一味灌输可以高效的把教学内容灌输给他们。但是,对心智水平正处于发展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完全采用讲授法,效果就不那么乐观了。实际使用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其它方法,避免单纯的语言讲授,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和理解。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打破教材束缚,适度拓宽教学内容打破教材束缚,适度拓宽教学内容 2.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重组内容顺序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重组内容顺序1.打破教材束缚,适度拓宽教学内容打破教材束缚,适度拓宽教学内容 建议建议3点:点:(1)选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选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2)尽可能给学生以尽可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
29、习任务真实的学习任务”,挖掘教材的探索因素,拓展教材的探索空挖掘教材的探索因素,拓展教材的探索空间间(3)在做好归纳提炼的基础上,适时引进一在做好归纳提炼的基础上,适时引进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新知识些有趣、有意义的新知识2.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重组内容顺序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重组内容顺序教教材材中中的的内内容容及及顺顺序序一一般般是是按按照照课课程程设设计计的的主主线线来来编编排排的的,设设计计者者一一般般要要兼兼顾顾知知识识体体系系的的科科学学性性、完完整整性性和和严严密密性性。正正因因为为如如此此,大大多多数数内内容容在在教教材材中中都都是是按按照照先先讲讲理理论论概概念念后后讲讲实实际际应
30、应用用的的顺顺序序来来组组织织的的,这这当当然然是是一一种种比比较较规规范范的的顺顺序序,但但也也往往往往造造成成一一开开始始就就要要面面对对晦晦涩涩难难懂懂的的理理论论概概念念的局面。的局面。三、科学把握各模块的三、科学把握各模块的“技术深度技术深度”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对教材作整体分析,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中相关的技术内容,属于要迁移应用或熟练操作的技术则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存在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成熟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内容难度、深度和广度的取舍;在尊重学生现实水平的基础上,贴合学生实际进行深度上的把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有机结
31、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类比法”、“分解法”等,可以有效化解难点,降“低”技术难度,并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不断探索。对于学生已经学过或熟悉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挖掘其技术深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软件的应用层面上。技术的难与易是相对的,因而对技术深度的把握也是有弹性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时、因地和因人而异,恰当地对选修模块的技术深度进行定位和把握。请看以下几例:【例2】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中的“专家系统”。该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
32、主要特征。”“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显然,标准中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仅限于“了解”和“初步学会”,技术内容不宜过深。要把握这一部分技术深度,可以借助专用的专家系统的“外壳”或开发工具,让学生在构建小型知识库的层面上参与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实践,即从网上下载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利用其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强调学生对这种过程的亲历和体验。【例3】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中的“SQL语言”该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概念;掌握SQL的基本数据操作与数据查询语句(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的使
33、用方法。”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数据库支持的数据语言来实现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重点强调学生对关系数据库的掌握,而SQL代表着关系数据库的主流,因而,SQL理所当然成为学习内容。但SQL语言是一个综合的、功能强大的语言,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每个功能都需要相应的语句来实现,完成核心功能共需9个动词,即数据查询的SELECT,数据定义的CREATE、DROP、ALTER,数据操纵的INSERT、UPDATE、DELETE,数据控制的GRANT、REVOKE。如此丰富的功能,高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学习。标准中只是让学生产生大概的认识,了解SQL概念,掌握部
34、分功能语句的使用方法。四、恰当挖掘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四、恰当挖掘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一方面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工具操作,深刻地理解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适应学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始终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当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之后,必然要面对技术条件的更新换代。因而,要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引导他们对技术思想和方法有所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迁移至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例4】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中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该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能描述网络的开放
35、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描述”在知识目标的水平要求中属于“了解”水平。因此,在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重点不在于对OSI七层结构功能的讲解和记忆,而是通过对“为什么分层”、“分层设计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层设计的思想方法。教材中给出七层模型的结构图,目的是说明这些层各实现什么样的功能,而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记住有这七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分层作用和特征的讨论上,如:分层后每一块易于研发、易于理解,能够标准化;各层功能相对独立、易于维护等。分层模型是解决复杂问题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应该让学生学会并迁移运用到其它方面去。【例5】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中“
36、关系”的含义。课程标准中数据管理技术部分强调要理解“关系”的含义,是基于以下考虑:对于数据库、数据表的认识,本质上就是要建立数据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过去的教材及教学中,只是沿袭学科专著上的描述,将数据表视为横向与纵向的二维表,表中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也简单描述为二维关系,对关系的表达仅限于此。这种理解和解释远不到位,不够彻底。从更深的层面去挖掘、探究关系的本质,就会发现,对于数据库的任何一个字段来说,都可以通过索引、筛选、过滤等处理与其他字段建立多维的关系,前面讲的所谓的二维关系,实际上仅仅是其一种空间形式。只有明确表中数据关系的多维特征,才有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从中提取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展示
37、数据库对数据的自动化管理与分析的优势。如此分析,可以从一般数据的有序与无序,从数据之间关系的发现,从思想和方法上将数据库技术中所学得的知识延伸至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知识管理等领域,使当前学习与学科前沿进展连结起来。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字段间的系列操作去发现其中暗含的多维关系。强调对字段的操作,是因为虽然数据间的多维关系一直存在,但在通常情况下,固定不变的数据呈现方式不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对字段的操作,使得现有数据在呈现方式上发生改变,这些改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去动态观察字段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授课才能抓住关系的本质,抓住数据库管理技术方法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对关系的理解,提升
38、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以后相关内容学习时迁移的发生,使得教学更加丰满。需要强调的是,数据挖掘思想的体现是教学中对数据管理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合理延伸与拓展的结果,教师需要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但并不意味着需要向学生普遍传授关于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完整知识。显然,这些知识的难度超出了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超出了课程的目标要求。【例6】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思想”软件工程的内容不属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但软件工程中强调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却是值得高中学生去学习和研究的。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就是要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尤其是要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的思
39、想和方法,这是学习本模块的关键,也是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内容,因此,对系统思想和方法的关注就成为深度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进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二、二、正确处理好不同学段及不同模块之间的正确处理好不同学段及不同模块之间的“衔接衔接”要实现有效要实现有效“衔接衔接”,教材分析和处理时应该注意以下,教材分析和处理时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个方面的问题:“衔接衔接”不只是简单的连接,其外延包括总结、提升、不只是简单的连接,其外延包括总结、提升、拓展、深入甚至超越。拓展、深入甚至超越。关注内容关注内容“衔接衔接”的层面:有技术方法层面、技术原理的层面:有技术方法层面、技术原理与技术思想层面、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层面、作品创作层面与技术思想层面、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层面、作品创作层面等。要抓住重点,避免基于工具和作品制作层面的简单重等。要抓住重点,避免基于工具和作品制作层面的简单重复。复。关注关注“衔接衔接”处理的方式:技术方法处理的方式:技术方法-螺旋上升;技术螺旋上升;技术原理与技术思想原理与技术思想-增加与深入;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增加与深入;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强调强调经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作品创作经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作品创作-突出表达创突出表达创意和实现有效的交流等。意和实现有效的交流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