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pdf
《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pdf(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一、工程概述一、工程概述1.1 编制目的为了消除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确立对质量终身负责的观念,完善质保体系严格过程控制,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工程。1.2 工程概况福州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土建施工总承包第 2 标段(施工)范围:(包含道庆洲高架长乐分界点 营前站航城站郑和站十洋站鳌头站鹤上站沙京站莲花站(不含),共 7 站 8 区间(含出入段线、横港车辆段),桩号为 ZK13+660ZK27+018.284,长度约13.6km。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工程、土建工程、风水电安装工程、装修工程、人防工程、横港车辆段工程、控制中心、与6 号线同步实施及配套的工
2、程。福州轨道交通 6 号线 2 标平面示意图见图图 1.11.11 1福州福州轨道交通轨道交通 6 6 号线号线 2 2 标总平面示意图标总平面示意图。图图 1 1。1 11 1 福州轨道交通福州轨道交通 6 6 号线号线 2 2 标总平面示意图标总平面示意图1.21.2。1 1 十洋站十洋站十洋站位于郑和中路沿东西走向,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有效站台中点里程为 CK19+639.454。车站为一座标准车站,内净总长200m,标准段内净总宽 18.3m,中心线处轨面标高-7。950m,轨面埋深 15。030m,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 3.00m。十洋站沿郑和中路两侧共设置 3 个出入口、2 组低
3、风亭,1 号出入口与 2 号风亭位于车站东北侧,2 号出入口与 1 号风亭位于车站西北侧,3 号出入口位于车站东南侧。其中1、3 号出入口具有过街功能,1 号出入口设置无障碍电梯。1 1。2 2。2 2 十洋站十洋站 鳌头站区间鳌头站区间1本区间为十洋站鳌头站区间,十洋站鳌头站区间沿郑和东路下敷设,依次穿越郑和桥及其下洞江、建设路新村民房群、东关村民房群,至鳌山路交叉处接入鳌头站。区间起讫里程:ZK19+763.404ZK21+350.436,全长 1587.032m,采用 盾构法 施工。区 间线间 距1114m,最小平曲线半径为 450m,隧道埋深 6。516。2m,设“V”字型纵坡.二、钢
4、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二、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2。1 钢筋加工2.1。1 通病现象(1)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2.1.2 处理方法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截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对于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2.2 钢筋绑扎与安装2。2.1 通病现象(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移。(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钢丝应绑成八字形。2.2。2 处理方法2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
5、偏度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垫块间距应适宜,板筋垫块间距不大于1000mm,梅花形放置,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板底露筋,上层板筋应加马凳;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按规定检查钢筋的绑扎质量,绑扎缺扣数量不超过绑扎数的 10%,且不应集中;在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值班,纠正和修复因混凝土工操作时对钢筋的践踏。混凝土振捣时发现钢筋移位立即纠正,随时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别是在现浇板的中部和与梁的交接处.2.3 砼浇筑后钢筋2.3。1 通病现象主筋偏位。2.3.2 防治措施(1)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墙、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2)加强混凝
6、土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带料斗的混凝土直接灌注到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混凝土浇捣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又可防止撞偏钢筋骨架。(3)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墙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架柱钢筋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32。3。3 处理方法按照 16 的斜率调整柱筋位置,并在钢筋底部加设倒“7”字形相同钢筋型号规格的加强筋.三、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三、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预
7、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模板一般质量通病:3。1 轴线位移3.1。1 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3.1。2 原因分析(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
8、拉杆间距过大。(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43.1。3 防治措施(1)严格按 1/101/50 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
9、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3.2 标高偏差3.2。1 现象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3.2。2 原因分析5(1)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3)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预埋件、预
10、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3.2。3 防治措施(1)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3)测量水准点经换人测量闭合后才能施工,需经常检查水准点是否被破坏。(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5)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3。3 结构变形3。3。1 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3。3.2 原因分析(1)支撑间距过大,
11、模板刚度差。(2)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6(4)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直撑部分地基下沉.(5)预留孔洞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而变形。3.3.3 防治措施(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
12、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模板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7墙上口宽度。(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预留孔洞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
13、板变形。(7)对跨度不小于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8)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3.4 接缝不严3.4.1 现象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3。4.2 原因分析(1)看图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燥造成裂缝。(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梁、柱交接部位3。4。3 防治措
14、施(1)看图审图要认真,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8接头尺寸不准、错位.(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4)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3。5 脱模剂使用不当3.5.1 现象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3.5。2 原因分析(1)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3)使用了废机油脱模剂,既污染了钢
15、筋及混凝土,又影响了混凝土表面装饰质量.3。5。3 防治措施(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选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水及其混合液和各种专门化学制品脱模剂等。(3)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度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9(4)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3.6 模板未清理干净3。6.1 现象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3。6。2 原因分析(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
16、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3。6。3 防治措施(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3。7 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3。7.1 现象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3。7.2 原因分析(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10料
17、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3。7。3 防治措施(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2)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3。8 模板支撑选配不当3.8。1 现象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3.8。2 原因分析(1)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3.8。
18、3 防治措施(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11(2)木质支撑体系如与木模板配合,木支撑必须钉牢楔紧,支柱之间必须加强拉结连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拔木楔调整标高并固定。荷载过大的木模板支撑体系可采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用扒钉固定好。(3)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 1m 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4)支撑体
19、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如为土层时,应在支撑前对土层进行加固。四、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四、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4。1 轴线、尺寸偏差4。1。1 产生原因(1)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变形和位移。(2)模板自身变形,支撑不牢,支撑点基土下沉.(3)混凝土浇筑时一次投料过多,一次浇筑高度超过规定,使模板变形。(4)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5)施工测量放线有误。(6)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当,造成模板倾斜等。4。1。2 预防措施(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12(2)模板要有模板施工方案,方案要经过计算,保证足够刚
20、度、强度和稳定性。(3)下料高度不大于 2m。(4)振捣时振捣棒不要接触模板.(5)浇筑混凝土前,要对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检查核对,确保轴线、尺寸准确无误。4。1。3 处理方法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不大时,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处理。偏差较大时,需经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4。2 混凝土结构裂缝4。2.1 产生原因(1)模板及其支撑不牢,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2)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后产生分层,出现裂缝。(3)养护不好引起裂缝。(4)拆模不当,引起开裂。(5)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使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产生裂缝。(6)构件受力过早或超载引起裂缝。(7)基础
21、不均匀沉降引起开裂.(8)设计不合理或使用不当引起开裂等.4。2。2 预防措施13(1)模板使用前要经过计算,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3)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4.2。3 处理方法对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无影响的细小裂缝,可将裂缝处加以冲洗,用水泥砂浆抹补。当裂缝较大、较深时,应将裂缝附近混凝土凿成V型凹槽,扫净并湿润,先刷一道水泥砂浆,然后用12 水泥砂浆分23层涂抹,总厚度在 1020mm,压实抹光,并加强养护.4.
22、3 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4。3.1 产生原因(1)模板接缝不严,板缝处漏浆。(2)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或模板未满涂隔离剂.(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漏振造成蜂窝麻面、不严实。(4)混凝土搅拌不均,和易性不好,混凝土入模时自由倾落高度过大产生离析。(5)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6)混凝土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出现蜂14窝麻面等。4。3.2 预防措施(1)混凝土浇捣前应检查模板缝隙严密性,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不超过 2m,超过2m 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
23、筒等进行下料.(3)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 秒(根据振点密度及振捣机械的功率调整),使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4.3.3 处理方法(1)麻面主要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应加以修补,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2)如果蜂窝较小,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25 水泥砂浆修补。(3)如果蜂窝较大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并加强养护。(4)如果是孔洞,凿去疏松软弱的混凝土,用压力水管或钢丝刷洗刷干净,支模后,涂纯环氧水泥浆进行封闭处理或用压力灌浆
24、。孔洞较严重时,则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进行处理。4.4 露筋4.4。1 产生原因15(1)混凝土振捣时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构件截面尺寸较小,钢筋过密,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造成露筋等。4。4。2 预防措施(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垫足垫块,固定好,同时保证保护层厚度。(2)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如遇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4.4。3 处理方法将外露钢筋上的混
25、凝土和铁锈清理干净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压平整。4。5 混凝土缺棱掉角4.5。1 产生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湿润或浇水不够。(2)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混凝土强度低。(3)木模板吸水膨胀,边角被拉裂.(4)拆模时过于大力,棱角被刮掉。(5)低温施工过早拆掉侧面非承重模板。(6)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涂隔离剂或涂刷不均匀.16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4。5.2 预防措施(1)混凝土浇筑前将模板充分湿润。(2)浇筑后要加强养护.(3)拆模时避免使用蛮力,注意保护棱角。(4)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1.2N/mm2时才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4。5.3 处理方法将松散地方凿除,冲洗干净并用水充分湿润后,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 通病 缺陷 防治 处理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