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2017 版)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4.1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4.1.1 技术内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墙板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这是近年来在我国应用最多、发展最快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国内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主要包括:(1)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该体系中,部分或全部剪力墙采用预制构件,预制剪力墙之间的竖向接缝一般位于结构边缘构件部位,该部位采用现浇方式与预制墙板形成整体,预制墙板的水平钢筋在后浇部位实现可靠连接或锚固;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位于楼面标高处,水平接缝处钢筋可采用套筒
2、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或在底部预留后浇区内搭接连接的形式。在每层楼面处设置水平后浇带并配置连续纵向钢筋,在屋面处应设置封闭后浇圈梁。采用叠合楼板及预制楼梯,预制或叠合阳台板。该结构体系主要用于高层住宅,整体受力性能与现浇剪力墙结构相当,按“等同现浇”设计原则进行设计。(2)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与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相比,结构计算可采用弹性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可按照结构实际情况建立分析模型,以建立适用于装配特点的计算与分析方法。在构造连接措施方面,边缘构件设置及水平接缝的连接均有所简化,并降低了剪力墙及边缘构件配筋率、配箍率要求,允许采用预制楼盖和干式连接的做法。4.1.2 技术指标高层装
3、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 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 中的规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 中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比现浇结构适当降低。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限值,与现浇结构基本一致。作为混凝土结构的一种类型,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中各项基本规定;若房屋层数为 10 层及 10 层以上或
4、者高度大于 28m,还应该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 中关于剪力墙结构的一般性规定。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特点,结构设计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基本概念:(1)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是在选用可靠的预制构件受力钢筋连接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连接节点的合理构造措施,将预制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其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基本等同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达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的设计目标。其整体性主要体现在预制构件之间、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节点上,包括接缝混凝土粗糙面及键槽的处理、钢筋连接锚固技术、各类附加钢筋、构造钢筋
5、等。(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宜采用高强钢筋与适宜的高强混凝土。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混凝土构件可实现蒸汽养护,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及耐久性有显著提升,方便高强混凝土技术的采用,且可以提早脱模提高生产效率;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便于运输吊装。采用高强钢筋,可以减少钢筋数量,简化连接节点,便于施工,降低成本。(3)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一般采用经过充分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施工工艺试验和实际工程检验的节点做法。节点和接缝的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一般通过对构造、施工工艺等的严格要求来满足,必要时单独对节点和接缝的承载力进行验算。若采用相关标准、图集中均未涉及的
6、新型节点连接构造,应进行必要的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4)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构件合理的接缝位置、尺寸及形状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应以模数化、标准化为设计工作基本原则。接缝对建筑功能、建筑平立面、结构受力状况、预制构件承载能力、制作安装、工程造价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时应满足建筑模数协调、建筑物理性能、结构和预制构件的承载能力、便于施工和进行质量控制等多项要求。4.1.3 适用范围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可用于高层居住建筑,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可用于低、多层居住建筑。4.1.4 工程案例北京万科新里程、北京金域缇香高层住宅、北京金域华府 019 地块住宅、
7、合肥滨湖桂园 6 号、811 号楼住宅、合肥市包河公租房 15 号楼住宅、海门中南世纪城 9699号楼公寓等。4.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 4.2.1 技术内容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其他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式整体式框架结构是指全部或部分框架梁、柱采用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连接节点处采用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等将构件连成整体的混凝土结构。其他装配式框架主要指各类干式连接的框架结构,主要与剪力墙、抗震支撑等配合使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其承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可采用弹性分析
8、方法。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平面为无限刚性。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构件和节点的设计均可按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此外,尚应对叠合梁端竖向接缝、预制柱柱底水平接缝部位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并进行预制构件在短暂设计状况下的验算。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应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避免预制柱的水平接缝出现拉力。装配整体式框架主要包括框架节点后浇和框架节点预制两大类:前者的预制构件在梁柱节点处通过后浇混凝土连接,预制构件为一字形;而后者的连接节点位于框架柱、框架梁中部,预制构件有十字形、T 形、一字形等并包含节点,由于预制框架节点制作、运输、现场安装难度较大,现阶
9、段工程较少采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时,应合理确定梁和柱的截面尺寸以及钢筋的数量、间距及位置等,钢筋的锚固与连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相关规定,并应考虑构件钢筋的碰撞问题以及构件的安装顺序,确保装配式结构的易施工性。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可采用套筒灌浆、机械冷挤压等连接方式。当梁柱节点现浇时,叠合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后浇节点区锚固或连接,其下部的纵向受力钢筋也可伸至节点区外的后浇段内进行连接。当叠合框架梁采用对接连接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后浇段内宜采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或焊接等连接形式连接。叠合框架梁的箍筋可采用整体封闭箍筋及组合封闭箍筋形式。4.2.2 技术指标装
10、配式框架结构的构件及结构的安全性与质量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5123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以及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 等的有关规定。当采用钢筋机械连接技术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 107 的规定;当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 355 的规定;当钢筋采用锚固板的方式锚固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
11、GJ 256 的规定。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关键技术指标如下:(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基本相同。(2)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尽量选用大直径钢筋,以减少钢筋数量,拉大钢筋间距,有利于提高装配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成本。(3)当房屋高度大于 12m 或层数超过 3 层时,预制柱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包括全灌浆套筒和半灌浆套筒。矩形预制柱截面宽度或圆形预制柱直径不宜小于 400mm,且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 1.5 倍;预制柱的纵向钢筋在柱底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
12、500mm 之和;当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 50mm 时,宜采取增设钢筋网片等措施,控制裂缝宽度以及在受力过程中的混凝土保护层剥离脱落。当采用叠合框架梁时,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 150mm,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宜采用整体封闭箍筋。(4)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中,柱底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且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柱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柱底接缝厚度为 20mm,并应用灌浆料填实。装配式框架节点中,包括中间层中节点、中间层端节点、顶层中节点和顶层端节点,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钢筋的锚固和连接可采用与现浇框架结构节点的方式,对
13、于顶层端节点还可采用柱伸出屋面并将柱纵向受力钢筋锚固在伸出段内的方式。4.2.3 适用范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可用于 6度至 8 度抗震设防地区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工业建筑。除 8 度(0.3g)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其他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适用于各类低多层居住、公共与工业建筑。4.2.4 工程案例中建国际合肥住宅工业化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配套综合楼、南京万科上坊保障房项目、南京万科九都荟、乐山市第一职业高中实训楼、沈阳浑南十二运安保中心、沈阳南科财富大厦、海门老年公寓、上海颛桥万达广场、上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 H36-02 地块项目等。4.
14、3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4.3.1 技术内容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是指将楼板沿厚度方向分成两部分,底部是预制底板,上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配置底部钢筋的预制底板作为楼板的一部分,在施工阶段作为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模板承受荷载,与后浇混凝土层形成整体的叠合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叠合楼板按具体受力状态,分为单向受力和双向受力叠合板;预制底板按有无外伸钢筋可分为“有胡子筋”和“无胡子筋”;拼缝按照连接方式可分为分离式接缝(即底板间不拉开的“密拼”)和整体式接缝(底板间有后浇混凝土带)。预制底板按照受力钢筋种类可以分为预制混凝土底板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预制混凝土底板采用非预应力钢筋时,为增强刚度目前多采用桁架
15、钢筋混凝土底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可为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带肋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跨度大于 3m 时预制底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底板或预应力混凝土平板,跨度大于6m 时预制底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叠合楼板厚度大于 180mm 时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叠合板。保证叠合面上下两侧混凝土共同承载、协调受力是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设计的关键,一般通过叠合面的粗糙度以及界面抗剪构造钢筋实现。施工阶段是否设置可靠支撑决定了叠合板的设计计算方法。设置可靠支撑的叠合板,预制构件在后浇混凝土重量及施工荷载下,不至于发生影响内力的变形,按整体受弯构件设计计算;无支撑的叠合板
16、,二次成形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及施工荷载影响了构件的内力和变形,应按二阶段受力的叠合构件进行设计计算。4.3.2 技术指标(1)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设计及构造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 的相关要求;预制底板制作、施工及短暂设计状况设计应符合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 50066 的相关要求;施工验收应符合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相关要求。(2)相关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包括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 厚底板)15G366-1、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14G443
17、、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50mm、60mm 实心底板)06SG439-1。(3)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25。(4)预制底板厚度不宜小于 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60mm。(5)预制底板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其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 80%,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4mm;设置桁架钢筋的预制底板,设置自然粗糙面即可。(6)预制底板跨度大于 4m,或用于悬挑板及相邻悬挑板上部纵向钢筋在在悬挑层内锚固时,应设置桁架钢筋或设置其他形式的
18、抗剪构造钢筋。(7)预制底板采用预制预应力底板时,应采取控制反拱的可靠措施。4.3.3 适用范围各类房屋中的楼盖结构,特别适用于住宅及各类公共建筑。4.3.4 工程案例京投万科新里程、金域华府、宝业万华城、上海城建浦江基地五期经济适用房、合肥蜀山公租房、沈阳地铁惠生新城、深港新城产业化住宅等。4.4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4.4.1 技术内容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是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墙挂板。外墙挂板按构件构造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外墙挂板、预应力混凝土外墙挂板两种形式;按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可分为点支承连接、线支承连接两种形式;按保温形式可分为无保温、
19、外保温、夹心保温等三种形式;按建筑外墙功能定位可分为围护墙板和装饰墙板。各类外墙挂板可根据工程需要与外装饰、保温、门窗结合形成一体化预制墙板系统。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可采用面砖饰面、石材饰面、彩色混凝土饰面、清水混凝土饰面、露骨料混凝土饰面及表面带装饰图案的混凝土饰面等类型外墙挂板,可使建筑外墙具有独特的表现力。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在工厂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好、维修费用低的优点,主要包括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建筑和结构)设计技术、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加工制作技术和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安装施工技术。4.4.2 技术指标支承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的结构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民用外墙挂
20、板仅限跨越一个层高和一个开间,厚度不宜小于 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25,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结构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要求;(2)装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 要求;(3)保温隔热性能应满足设计及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 要求;(4)抗震性能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规程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 要求。与主体结构采用柔性节点连接,地震时适应结构层间变位性能好,抗震性能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为8
21、 度的地区应用要求。(5)构件燃烧性能及耐火极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 的要求。(6)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产品定位应与主体结构的耐久性要求一致,即不应低于 50年设计使用年限,饰面装饰(涂料除外)及预埋件、连接件等配套材料耐久性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 50 年,其他如防水材料、涂料等应采用 10 年质保期以上的材料,定期进行维护更换。(7)外墙挂板防水性能与有关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符合 10 项新技术 第 8.6 节有关规定。4.4.3 适用范围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外墙工程,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和工业建筑中
22、。4.4.4 工程案例国家网球中心、奥运会射击馆、(北京)中建技术中心实验楼、(北京)软通动力研发楼、北京昌平轻轨站、国家图书馆二期、河北怀来迦南葡萄酒厂、大连 IBM 办公楼、苏州天山厂房、威海名座、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安慧千伏变电站、拉萨火车站;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扬州体育公园体育场、济南万科金域国际、天津万科东丽湖。4.5 夹心保温墙板技术4.5.1 技术内容三明治夹心保温墙板(简称“夹心保温墙板”)是指把保温材料夹在两层混凝土墙板(内叶墙、外叶墙)之间形成的复合墙板,可达到增强外墙保温节能性能,减小外墙火灾危险,提高墙板保温寿命从而减少外墙维护费用的目的。夹心保温墙板一般由内叶墙
23、、保温板和拉接件和外叶墙组成,形成类似于三明治的构造形式,内叶墙和外叶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材料,保温板一般为B1或B2级有机保温材料,拉接件一般为 FRP 高强复合材料或不锈钢材质。夹心保温墙板可广泛应用于预制墙板或现浇墙体中,但预制混凝土外墙更便于采用夹心保温墙板技术。根据夹心保温外墙的受力特点,可分为非组合夹心保温外墙、组合夹心保温外墙和部分组合夹心保温外墙。其中非组合夹心保温外墙内外叶混凝土受力相互独立,易于计算和设计,可适用于各种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和围护墙;组合夹心保温外墙的内外叶混凝土需要共同受力,一般只适用于单层建筑的承重外墙或作为围护墙;部分组合夹心保温外墙的受力介于组合和非组合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业 10 新技术 装配式 混凝土结构 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