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df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
2、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不好溶解度筛选合适的盐慢筛选不同的晶型溶出速率改善化合物结构好快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不好无影响透过性P-糖蛋白底物增加脂溶性好相互作用不稳定改
3、善化合物结构胃中稳定性以处方保护药物稳定代谢稳定性不稳定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代谢稳定生物利用度好以自己的理解把图用文字方式描述出来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第二章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口服药物的吸收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少量糖类蛋白质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transcellular pathway):药物
4、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脂溶性药物及一些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细胞旁路通道转运(paracellular pathway):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小分子水溶性药物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被动转运膜孔扩散(membrane pore transport)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5、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R 为扩散速度;P 为扩散常数;A 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 为生物膜厚度。若(c-c0)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膜孔扩散(1)定义: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 0.4nm 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细胞膜微孔 0.40.8nm(2)特点: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被动转
6、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定义: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2)特点:1)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
7、物。2)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脂溶性药物非脂溶性不需要载体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顺浓度梯度转运速度慢速度快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定义: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2)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主动转运的药物是在特定部位受载体或酶系统作用吸收,不受消化道 PH 变化的影响(3)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4)主动转运的特
8、点:逆浓度梯度转运 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需要载体参与 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受代谢抑制剂影响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胞饮(pinocytosis):溶解物、液体膜动转运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膜动转运的药物:(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膜转运特点:不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部位特异性总结:药物跨膜转运机制及
9、特点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载体机体能量膜变形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不需要无膜孔转运无不需要无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不需要无主动转运有需要无膜动转运胞饮作用无需要有吞噬作用无需要有4、药物转运器(转运蛋白):按对药物的转运作用可分为两大类可转运底物进入细胞,增加细胞内底物浓度,称药物内流转运器;依赖 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将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内的浓度,称药物外排转运器。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5、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6、pH-分配假说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Henderson-Hasse
10、lbalch方程: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式中 Cu,Ci 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 pH 的函数当酸性药物的 pka 值大于消化道体液 pH 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 Cu 占有较大比例。当碱性药物 pka 值大于体液 pH 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 Ci 所占比例较高7、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胃容量250ml)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一些弱酸性药
11、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胃十二指肠胃肠道的构造小肠空肠回肠盲肠大肠结肠直肠总结PH弱酸弱碱吸收药物胃14分子吸收解离吸收弱酸小肠57.5解离吸收分子吸收弱碱大肠7.58药物胃停药物到达胃 吸 收小肠吸收与起效小肠特定留时间小肠时间(弱酸)部位吸收胃空速率快吸收快,起效胃空速率慢吸收慢,起效8、胆酸盐:表面活性剂9、粘性多糖:蛋白质复合物10、不流动水层(非搅
12、拌水层):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11、解离型药物虽不能通过生物膜吸收,但可通过生物膜含水小孔通道吸收,尽管该吸收通道作用不强(吸收有限,但也是离子型药物吸收的重要途径,强碱性阳离子药物在所有胃肠道 PH 都带正电荷,故在任何PH 都不被吸收)12、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不断地透膜吸收入血,形成漏槽状态。13、少数在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胃空速率大,吸收反而较差:如维生素 B2 在十二指肠主动吸收,胃排空速度快,大量的维生素 B2 同时到达吸收部位,吸收达饱和,只有小部分药物被吸收;饭后服用,维生素 B2 连续不断缓慢地通过十二指肠,不饱和,吸收14、口服阿司匹林时饮水量由75ml 增加至 1
13、50ml,吸收速度增加一倍:因为增加饮水量,胃内容物体积增大和渗透压降低,加快了胃排空速度,进入小肠后药物的稀溶液可与肠壁充分接触,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15、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答: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药物转运糖蛋白16、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答:解离度和脂溶性;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稳定性17、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答:剂型;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制备
14、工艺18、BCS 是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分四类。BCS 可用三个无单位的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吸收数 An剂量数Do溶出数 Dn当 An1.15,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F90%19、用变异因子(1)与相似因子(2)定量评价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由于 2 对评价两条溶出曲线中较大差异值的时间点具有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确保产品特性的相似性。因此,2 方法已被美国 FDA 和我国 SFDA 采纳,用于评价制剂条件变更前后溶出或释放特性的相似性。20、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
15、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少药物的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 P-gp 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1
16、、简述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答:a.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2)制成无定型药物(3)加入表面活性剂b.增加药物的表面积22、OCDDS(口服定时择时给药系统)的主要类型:pH 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23、设计缓控释系统应考虑的因素?答:(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2)药物的稳定性(3)药物体内吸收特性(4)昼夜节律(5)药物的运行状态24、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答:类型pH 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设计依据结肠液 pH 值最高(6.5-7.5 或更高)胃排空 1-4h,小肠转运 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
17、5h 左右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第三章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非口服药物的吸收1、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答:静脉注射:注射容量一般小于 50mL;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肌内注射:注射容量 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皮下与皮内注射:吸收速度:大腿皮下上臂腹部。皮内注射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18、二)药物理化性质(三)剂型因素3、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4、药物经皮肤转运的途径?答: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2)通过细胞膜
19、扩散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物扩散5、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三)透皮吸收促进剂(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6、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答:吸收途径(1)经细胞的脂质通道(脂溶性药物)主要途径(2)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亲水性或离子型药物)7、影响鼻腔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8、影响直肠药物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二)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度基质的影响(三)吸收促进剂9、药物经眼吸收的途径答:经角膜渗透、药
20、物经结膜吸收。10、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答:(一)角膜的通透性(二)角膜前影响因素: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三)渗透促进剂的影响:EDTA,牛磺胆酸,癸酸,皂甙(四)给药方法的影响11、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答: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
21、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 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 4cm 给药。当栓剂距肛门 6cm 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第四章第四章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2、(蓄积accumulation: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的现象)答: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2、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答:Vd 值它代表药物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特性。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VdD/C 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
23、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答: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答:在血浆 pH7.4 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
24、。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 时,非离子型分别为 0.004%-0.01%和 9.09%,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 min-1和 0.078min-1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答: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
25、些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3)微粒的生物降解(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第五章第五章药物代谢药物代谢1、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硝酸甘油片、异丙肾上腺素、阿司匹林、吗啡、氯丙嗪2、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的影响?3、肝提取率:式中 CA 和 CV 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ER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脉血清除的分数。4、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答: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药剂学 药物 动力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