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pdf





《中国城建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建史.pdf(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经历了数十万年。2、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流动生活。他们以狩猎、采集树果为主要食物,树巢、洞穴是他们栖身和躲避风雨之处。庄子盗跖中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顾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意即地是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人们多采用巢居方式;地
2、势高亢地区多采用“营窟”方式。6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3、大约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业已较为发展,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7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3、:房屋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杆栏式桩上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原始村落晚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出现了住址、墓葬区及窑址的分区。另外,建筑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公共建筑),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住宅),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8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5、原始居民点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这种居民点还没有分化成为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性质的居民点。当时生
4、活虽然有了保证,但是还没有剩余产品及私有制,也还没有交换和商业,因而也就没有固定交换场所的市。9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 4000 多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 3000 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第二节 中国城
5、市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开始这两种居民点的区分并不大,随着奴隶社会发展,其差别也增大,并形成城乡之间的对立。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品出现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社会成
6、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社会进一步分化成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大对立阶级,最终导致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有交换,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就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场所,这就是“市”或“市井”,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居民点。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
7、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频繁的战争,也促使防御工事城墙沟池的产生,从而促进城市的产生。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小结:城市产生以后,人类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城市逐渐形成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聚落逐渐转化为乡村,人类社会从此出现了城乡差别。在城乡矛盾之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一、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我国城市经过夏朝中前期 300 年左右
8、的发展,大题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正如同我国今天设市、设镇需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一样。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大型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功能。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这是和第一条标准相联系的评判标准。但上述五条标准及其要素并非要求在一个城市中同时具备才认为是城市形成了,但主要的要素必须拥有:如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生产场所、贸易功能、居民住宅、基本的基础设施等。第三
9、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夏朝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 21公元前 16 世纪。在夏朝中、后期,中国的城市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有二里头古城、阳城、平阳、安阳、原城、河洛等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 20 公里,偃师市区西南 9 公路,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二里头城址总体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商朝是我国奴隶社
10、会大发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较夏朝又向前跨进一步。1、偃师尸沟乡商城 偃师尸沟乡商城是商代早期的城市,1983 年发现。位于洛阳市东 30 公里,西南距二里头遗址仅 6 公里。现已探明城址共有三道城墙,最外面一道是大城,大城之中有小城,小城之中有宫城。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1、偃师尸沟乡商城 大城城址平面呈刀形,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其南墙、西墙和东墙的南段与大城城墙重合,大体呈长方形。小城修建在先,大城是后来扩建的。宫城在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位,大体呈正方形。从偃师商城的规模和布局来看,它决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据点,而是具有一国政治中心性质的都城遗址
11、,并且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都建有多重城墙和“宫殿局中”的先河。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2、郑州商城 商城(郑州),大约建于 3500 年前,为商朝中期的代表性城市。城墙内面积约 3.4 平方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等文化遗存,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2、郑州商城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贫民住宅区、手工业作坊、农业居民点,也有一些墓葬区。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宫殿都建在夯土台基上。城外散布着制造陶器、骨器、冶铜和酿酒作坊,其中城北有制骨作坊、冶铜作坊,城西有制陶作坊,城南也有一处冶铜作坊,
12、酿酒作坊位于城的东南角外。此外还有许多奴隶们居住的半穴居窝棚,以及窑穴、墓葬等。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2、郑州商城 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说明城市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也说明早期的城市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早期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3、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整个城市用地面积达 24 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布局情况是: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王宫区,南面和西面各有一处铸铜作坊区,再西面有一处制骨作坊区,东部下游南岸为贵族墓葬区;河
13、北西北部为王陵区,东北部为普通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的地段,但墓葬区也散布着居民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发现,似乎并无严格的功能分区。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3、殷墟 王宫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基址大体作东西向平行布置,推测是王室居住区;中区基址作庭园式布置,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推测是商王朝廷、宗庙部分;南区规模较小,作轴线对称布置,像是王室的祭祀场所。殷商时代的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城市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早期的城市还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一般农村的差别还不很大。23 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
14、建制度的出现 一、西周城市的发展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也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1、分封诸侯。周初,为了巩固和稳定统治地位,在政治上实施一项重要举措即是“分诸侯,建蕃卫”。据史书记载,周初先后共封七十一国。所谓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于分封制的结果,便在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和防卫的中心,也就出现了许多城。这对当时尤其是以后春秋时期城市的大量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的统治地位也由此大大地巩固起来。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一、西周城市的发展 2、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
15、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周人都城本在岐邑(今陕西岐山一带),至文王时为了东上,再灭了沣水流域的崇国之后,现在沣水河畔建立了丰京;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又建立了镐京,通称丰镐,又称宗周。因丰镐偏于西土,对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特别是商朝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至成王时又命周公在今洛阳附近营建洛邑以作陪都,用于监视殷商的“顽民”和控制刚刚被征服的关东地区。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一、西周城市的发展 2、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洛邑的建设,除了加强东方统治的政治作用外,在经济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史记。周本纪记述营建洛邑的另一原因是“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正是由于洛邑在政
16、治、经济上地位重要,在西周末年平王东迁时,能迅速在这里建立起东周政权,使周王朝又能得以延续五百年之久。此后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定都于此,史称九朝故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洛邑分王城和成周两部分。王城在西,成周城在东,东西相距20 公里。王城为周王召见诸侯,处理政务的地方。成周城又名下都,其规模和王城相仿,是监视殷商贵族俘虏和防范东夷的主要军事据点。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二、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都是奴隶主的驻地。邑与市: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市”与“井”常常连在一起,称“市井”。因为市
17、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城与国:城与国意义相同,是防御性的构筑物。城与廓:二者有区别,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城、市、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城市是指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有城垣保护私有财产,以及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有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而从一般的居民点(邑)中分化出来。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三、西周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
18、:建筑师营建城市(主要指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每边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南北向道路宽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朝寝之地,即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这一规划思想是突出以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三、西周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规定:“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即诸侯城的经纬涂宽度只相当于王城的环涂宽度
19、,而卿大夫采邑“都”的经纬涂宽度再降一等,仅相当于王城野涂的宽度。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局中、左祖右社”等。大多数都城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三、西周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归结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主要有:(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建设城
20、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此外,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据考古发现,当时周王宫殿的屋顶可能已全部铺了屋瓦,从而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 770 年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前 221 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生产力飞跃发展,引起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得到大发展的时期。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一、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 1、经济大发展 以铁工具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
21、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上牛耕、施肥、灌溉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措施已在不断推广,手工业已有了冶金、木工、陶工、漆工、皮革工、煮盐、纺织等,商业也繁荣起来。2、政治大变革 原来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已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一时期,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术思想应时而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周初分封诸侯的结果,到这时各诸侯国纷纷强大起来,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一、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 3、频繁战争 各大国都在奴隶争霸,相互攻伐,争城掠地,各国都很重视城池建设,分封筑城自卫。4、水陆交通发展 为了
22、争霸,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水陆交通运输。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促成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战国后期赵将赵奢所形容的那样:“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据今人对春秋时期 35 个国家的统计,其时共有城邑 600 个,如果再加上其他未统计的国家,当时城邑当在千个以上。城镇的地理范围广及黄河、长江两大主要流域。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如战国时七大诸侯国都城人口都达万户以上,
23、用地规模一般都达 10 平方公里以上,。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 当时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陶、临淄、邯郸、宛、洛阳、大梁、安邑、吴、郢等不下二三十个。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
24、,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种对城市讲究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根据考古资料,这一时期各国都城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1)一般都有大小两个城池,即有“城”与“郭”之分,大城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兼有一部分贵族宅第。小城是君王的宫城,城内有建造在高大夯土台基上的豪华宫殿。至于各种手工作坊,有的位于小城里,有的分布于大城内,说明当时王室直接掌握有各种官府手工业。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二、城市发展和
25、建设特点 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根据考古资料,这一时期各国都城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2)大小两城的组合形式和整个城市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革。A)大小城的组合形式不拘一格:有的小城镶嵌在大城的一角,如齐临淄;有的为内外两重,如鲁国曲阜;有的与大城并联,如燕下都、韩新郑;有的则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独立成城,如赵邯郸。并非都是宫城居中。B)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并非都呈方形,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掌握,设计建造。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 燕下都(北京):分内外城。赵邯郸(邯郸):王城规模较小,呈品字形。大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