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振兴局关于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乡村振兴局关于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县乡村振兴局关于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今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切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提升政治站位,高起点谋划乡村振兴工作。严格对标“四个不摘”总要求,切实扛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积极谋划乡村振兴新蓝图。一是把紧“方向舵”,贯彻上级精神。县委、县政府、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示范带头,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抓好贯彻落实。今年来县委常委会研究*次,政府常务会研究*次,高位调度巩固拓展脱
2、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二是吹响“集结号”,推进乡村振兴。研究制定了*苗族侗族自治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为全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政策指引,工作机制运行顺畅。三是建立“联席会”,落实工作机制。为确保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落在平常,县委县政府每月一次专题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一次工作例会安排布置具体工作、每月一次县直部门联席会议调度相关工作;各乡镇、村每月一次防止返贫检测和帮扶工作例会,动态摸排并清零相关问题。(二)突出工作重点,高站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着力
3、抓了9个方面工作。1.抓延续,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制定出台了*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脱贫户和监测户帮扶的若干措施,重点突出“四抓、四强化、二十四接续”,确保过渡期内对脱贫户尤其是监测户帮扶政策不留空档,保障全县*万脱贫人口和监测户直接受益,累计增收*万元。若干措施得到了省、市乡村振兴局领导的充分肯定。2.抓监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探索推行了“乡、村级例会收集数据+行业部门汇总数据+县联席会议分析比对数据”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监测对象*户*人。9月14日,我县召开了全县结对帮扶和结对联系工作推进暨业务培训会。会后,各乡镇和后
4、盾帮扶单位迅速组织对有结对帮扶和结对联系任务的干部进行全面培训,并在9月25日前,完成了走访、计算收入及汇总工作。按照“应统尽统、颗粒归仓”的要求,对全县脱贫户、监测户的收入进行了全面复核。3.抓巩固,夯实脱贫工作基础。基本医疗有保障。所有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参保率100%。对农村脱贫人口中四类(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慢病患者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完成脱贫人口和监测户中“四类”慢病*人电子化签约,提供随访服务*人次,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严格落实大病保险政策,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落实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报销比例提高*个百分点。1月10月,
5、全县大病救助*人次,救助金额*万元;严格落实医疗救助政策,1月10月,全县住院医疗救助*人次,救助金额*万元;门诊医疗救助*人次,救助金额*万元。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今年发放家庭困难学生各类补助*万元,发放春季雨露计划资金*万元,秋季“雨露计划”正在开展摸底和申报工作,实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学生资助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全县无一名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学生失学辍学。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等措施,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住房安全有保障。扎实开展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全面完成*户年度危改任务,实现
6、“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目标。饮水安全有保障。制定出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规范*县农村集中供水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全县供水保障管护机制。今年投入资金*万元,对*万人的饮水安全进行巩固提升,其中脱贫人口*万人。县财政安排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万元。全县100%行政村通自来水,100%农户符合农村饮水安全标准。4.抓整合,做好资金项目管理。修订了*苗族侗族自治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2021-2023年延续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2022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亿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发
7、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022-2025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对2022年项目库进行了第四次动态调整,2022年项目库储备项目*个,资金规模*亿元,超过2021年。出台了*县扶贫资产管理细则(试行),完成2013-2020年扶贫项目资产的清点、登记、公示、移交、后续管护、录入国网系统及台账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共计登记扶贫项目资产*个,资产原值*亿元。全县扶贫项目资产权属清楚,所有权归属尽可能下沉到村、到户,管护责任明确,管护经费有保障,能够正常发挥效益。按照“应贷尽贷”原则,2022年新增小额信贷*笔,共计*万元,预计11月底全面完成任务。积极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根据省、市统
8、一安排,我县分*个批次共选送*人赴*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10月9日17日已完成第一批乡村建设型培训任务*人;11月21日28日将选送*人参加乡村治理型培训,剩余*人将在今年12月份完成产业发展型培训。5.抓增收,促进产业就业稳定。特色产业富民成效明显。突出抓好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持续打造杨梅生态产业园、茯苓科技产业园、飞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全国品种最齐全的杨梅品种园和最大的杨梅生态博物馆,茯苓产业获批“*省湘西地区开发特色优势产业链茯苓全产业链项目”,*茯苓小镇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坳上杨梅小镇获批“*省首批十大农业特色小镇”、“*省乡村振兴2021年十大优秀案例典
9、型乡镇”。同时,积极采取“企业+村集体+脱贫户”“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等形式,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广泛的利益联结机制,特色产业联结带动脱贫人口*万人,年人均稳定增收*元以上。出台了开展产业帮扶协议履行情况“回头看”和防返贫“五有”产业帮扶行动的通知,对所有的防返贫监测户开展了“五有”产业帮扶行动。出台了过渡期*县返乡在乡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方案,对返乡在乡、有劳动能力、自主发展产业并形成一定规模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奖补,根据户申报、村验收、乡复核、县兑付的奖补程序,各乡镇申报奖补金额共计*万元,预计11月底发放到位。就业带动群众增
10、收成效明显。通过点对点劳务输出、“311”就业服务、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全力推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稳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个,2022年全县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就业率为*%,比去年有所提高。全县共创建“就业帮扶车间”*个,带动就业*人,其中脱贫人员*人。6.抓搬迁,扎实做好后续帮扶工作。通过“五个坚持”,即坚持规划先行、坚持“20条措施”、坚持“志”“智”双扶、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就业固本、坚持管理提质,转移就业*人,有能力就业和意愿就业率达100%,增收覆盖率100%;*个安置点均已融入当地村组或当地社区,融合率100%。7.抓建设,全力扮靓乡村面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制定了*县2022年
11、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工作方案(*农办发20222号),累计投入专项资金*亿元,切实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效开展。投入*万元,建成日处理*吨垃圾的台泥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建立村环卫保洁队伍*支,保洁人员*人,形成覆盖县、乡、村、组、户五级的垃圾收集处置网络。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农村垃圾定点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以上。探索农村污水采取分散式“AO生物脱氮除磷+微生态滤床工艺”处理模式,新建大堡子、坳上集镇污水处理设施2处。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为100%。清理各类生活垃圾*余吨,整治
12、非垃圾堆放点*个,清淤疏通村组团寨沟渠*公里,村庄水塘清淤*口。实施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微景观改造*处,建设团寨小型停车坪*处*余平方米。8.抓治理,筑牢基层治理基础。*镇林源村成功创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2022年寨牙乡岩脚村申请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在*镇铺口便民服务中心*个村探索推广乡村治理“数字化”模式,实现人口管理、人居环境、督导检查、房地资源、疫情防控、入户走访等工作管理“数字化”。省市报刊媒体均对铺口“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宣传报道,并在我县*个乡镇*个村逐步进行推广。出台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验收评估标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验收评估标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
13、服务支队建设验收评估标准,全县*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个村(社区)均建立了所(站),配备人员结构图、工作职责、管理制度、风采展示以及“六传六讲”“四会两队”等制度牌,设立了“习语连心讲堂”“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制定出台了*县民政局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6”文件的实施意见,对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相关要求进行了明确,督促*个村(社区)按程序修订了自治章程,依法选举或推选产生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居)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简称“五会”)等各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鼓励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屋场会、院落会等各类协商活动,广泛开展议事协商。以基层群众
14、自治组织管理村(居)事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议事格局。9.抓整改,扎实开展专项行动。中央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的*大类*个共性问题严格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要求全部整改到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优化延续过渡期内政策落实,充分利用“四支队伍,集村部”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集中排查”等专项行动,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今年来无省、市级信访件,无越级访、集体访、重复访情况,没有发生重大舆情信访事件。群众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5、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认可度较高。(三)强化多重保障,高效能推动工作落到实处。1.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县级领导包片区、包村、包行业,定期调度分管行业和联系乡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行业部门负责业务帮扶、联村帮扶,部门一把手靠前指挥,围绕乡村振兴抓什么、怎么抓,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方案;乡村两级实行乡镇干部联村、村干部联组、党员骨干联户。制定了*县关于进一步加强结对帮扶和结对联系工作方案,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和消除风险未满半年的监测对象开展结对帮扶,对脱贫户和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开展结对联系,严格落实结对帮扶“五个一”和结对联系“四个一”工作要求,实现帮扶全覆盖
16、,帮扶成效得到了群众认可。2.加强队伍力量。调整充实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将办公室设在县乡村振兴局,县委专职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同时明确县人大1名班子成员为常务副主任坐镇指挥抓日常,进一步健全高效管用的协调机制。各乡镇明确党委专职副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村明确一名专干负责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系统人员力量进一步增强。驻村帮扶实现全覆盖,出台了*县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实施方案,全县共选派了*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到村帮扶,实现“四类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全县*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个脱贫村均达到1队3人。工作队每月在村工作不少于22天。明确实行县级领导联村、选派单位包村责
17、任制,后盾单位落实工作队工作经费*万元,为工作队全员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每年组织体检。3.深化作风建设。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政治监督重点内容,制定关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入村督查方案,成立9个专项监督检查组,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嵌入式”监督体系,集中查办一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裁的案件,加大典型案件通报曝光力度。同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精准运用“四种形态”,鼓励党员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大胆探索、踏实做事。二、下步工作打算1.紧扣一个目标。坚持全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
18、、精品化打造,分梯次、有重点、多样化推动乡村振兴,全力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新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规范防止返贫致贫排查、比对、核实、认定、帮扶、风险消除等工作环节,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稳定消除风险。二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以上。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数智化示范项目,以县种子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种业数智化物联体系,搭建综合性农业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制种生产实时监测、精准指导和质量追溯。3.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乡村
19、发展。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政府搭建园区平台,园区培育龙头企业,企业链接基地农户”的思路,做大做强一窖茯苓、一颗杨梅、一个核桃、一根竹子、一粒种子、一头生猪“六个一”特色产业,做精做优产业园区,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不断提高产业承载力、要素聚合力、人口吸引力。二是突出乡村建设。抓好规划编制,在现有的基础上编制村庄规划,保持苗侗地区原汁原味建筑风貌,不搞大拆大建,留住村庄的乡情味和烟火气。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抓手,扎实开展“五治”行动,全力争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向村覆盖、往户延伸。抓好农村公共服务提升,以杨梅小镇、茯苓小镇等为载体,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城乡公交、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通信网络等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使农民享有更高品质生活。三是突出乡村治理。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乡镇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乡镇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防汛备汛等工作的治理效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