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总结(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山水教案总结(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桂林山水教案总结(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哪个景点篇1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景色的文章,文章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美景的热爱。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的
2、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句式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排比句式,了解分号的用法,了解的语言表达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采取了自读交流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悟桂林山水美如画这一画面。接着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练习写其它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文配乐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 想一想:愿不愿和老师一块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一起去畅游这儿的山山水水呢?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动脑中浮现画面。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读,组织学生交流对课文总的印
3、象和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 4、师生共同参与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如画。 三、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这桂林山水吧。 生:这里的山和水太美啦!我非常喜欢这儿。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我们祖国的山河是那么的壮丽美好,我多么自豪呀! 生:桂林的山山水水深深吸引了我,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呀! 教学反思: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学习课文后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喜欢的词语。 2、练习用相同句式来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教学反思: 读与写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写景的
4、方法来练写描写其它景物的习作。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哪个景点篇2 教学课文的2、3、4节,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能背诵这3小节。 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好词、好句、好段。 4、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能抒发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佳句。 怎样将桂林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回忆一下,甲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传授 过
5、渡: 人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课文。 (打开书,看第二节) 1、学第2节: 桂林有一条玉带似的漓江环绕其间,它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漓江的特点是什么?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听录音、看录像) 看录象时配上理查德的钢琴曲,让学生从音乐与画面中感受桂林之美。 真美啊!它有些什么特点呢? (静、清、绿) 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老师读前半句,全班一起读后半句。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 为什么要在静、清、绿前加上真字呢? 比较句子。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 运用了什么手法将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那么文中将什么比作了什么?
6、 (出示翡翠,介绍光泽,颜色) 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除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人加深印象,读起来郎郎上口。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分句,有感情地读。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分句,读一读: 水真静啊,想一想哪些词应该读轻点?再读一遍。 读得真好,将江底的沙石读成重音,还有哪个字应该读得拖一点? 很好,将一块翡翠读成重音,突出了真绿。 连起来读,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读哪一部分,如全喜欢就一直站着。配乐朗读,使学生沿着音乐的情绪处理课文的朗读。 学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这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开头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呢? 漓江的水确实美极
7、了,想不想再次荡舟漓江。放录像,师配乐背诵,使学生受音乐的感染,老师在音乐的衬托下饱含感情地背诵,为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谁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根据这道填空题试着背一下这一节呢?配乐背诵,让学生对老师进行模仿,可以降低背诵的难度。 2、学第3节: 游览了漓江的水,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桂林的山。轻声读课文,找出桂林山的特点。 你最喜欢写的哪一个特点呢: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你能在说完后发出邀请,请一些同学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吗?在讨论时配以古筝弹奏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仿佛走进桂林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把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写出了山的形状千奇百怪。 把山比作屏障,写出山的颜
8、色秀丽多姿 通过危峰,写出险,通过自己的感觉写出险。 你们一定已经对桂林山充满了好奇,让我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的美景。 (请一位同学配一下音,读一读课文的第3节) 朗读时配以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真美!让我再来试着背背这一节。 (小组合作,上讲台背) 背诵课文时配以音乐,使学生能背诵的有感情,得到美的享受。 3、第4节: 这样的美的山围绕着这样美的水,这样美的水倒映这样美的山,使你有什么感觉?(齐读第4节)配乐背诵,让学生受情绪感染。 三、总结 1、我们随着一起游览了桂林,欣赏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会不会唱让我? 老师将歌词改编了一下,大家跟着音乐唱。 用让我们荡起双浆为背景音
9、乐进行填词创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桂林山水历来为文人所青睐,留下许多著名作品,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课外书籍,请同学们两人一本,找到有关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句子,读一读,愿意读的,一个接一个自己站起来读,好吗? 3、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有着许多象桂林一样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如杭州西湖(幻)、长江三峡、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等。今天老师布置一个回家作业,去收集写著名景点的文章下节课交流。 希望我们今后有机会一起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哪个景点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10、,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具: 桂林山水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
11、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12、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
13、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秀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
14、”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
15、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八、课堂小结: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哪个景点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会认 8 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
16、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
17、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的表达手法
18、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
19、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
20、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
21、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
22、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
23、去观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样的(集体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游览桂林的山。 二、精读第三段,品味语言 1.过渡语:我们刚才通过读书,通过想象,通过品味与比较,充分领略了漓江水的美。那么,“这样的山”又是怎样的山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吧!(学生自主读书。) 2.通过读书,你发现了些什么呢?(如“我发现这一段和上一段的结构一模一样。”“我发现这一段中的表达手法也是用了比喻和排比。”“我发现”)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一段里面有多少打比方的句子呢?(5 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是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来描写事物,才使我们读起来格外亲切、好懂。值得我们好
24、好的学习。 3.指导朗读。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通过画面理解一些重点词,如学生汇报期间,老师自然简笔勾勒“危峰兀立”,再如请大家看看“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怪石嶙峋”的画面。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解释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背诵。 4.小结:谁能总结一下桂林山的特点呢?奇、秀、险。(板书) 5.仿照课文,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 _真_啊,_得_。 三、精读第四段,品味语言 过渡语:单看漓江的水,美;单看桂林的山,也美;可当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相依的图画时,那才是美不胜收啊!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1.联系全文想象一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有些什么
25、景物?(有山、有水、有迷蒙的云雾、有绿树红花、有竹筏小舟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桂林的山和水本来就很美,加上了云雾会怎样?加上了绿树红花怎么样?加上了竹筏小舟呢?有了人会怎样?(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有了人就有了生气;有了人就使山水充满了情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山水美景也会因人的欣赏而生气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融合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谁来声情并茂地为这美景配上画外音?(配上图像、音乐。) 四、回应第一自然段 所以,我们一起思考?“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美景更因为有了人们去欣赏它,它才能得以闻
26、名于中外啊!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同学们,你们对这个板书满意吗?还应加点什么呢?(“甲天下”)对,同学们真聪明,这才是全文的“文眼”呀! 2.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回答(“总?分?总”),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想饱含深情地赞叹。谁能把课题扩充为一句表示赞叹的话?(“啊,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爱桂林山水!”“我想看桂林山水!”等。)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抄下来。 3.拓展阅读浓碧。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哪个景点篇5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
27、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
28、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
29、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了解句子的作用。 四.展开朗读比赛,再次领略意境,领会的情感。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 水 清:可以看到.
30、桂林山水 绿:仿佛. 甲天下 奇: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山 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波澜壮阔”“翡翠”“屏障”“拔地而起”等;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和反复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难点:学习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旅游宣传视频,请学生认真观赏并谈谈自己的
31、感受。是如何描写这样美景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解释、工具书自行阅读全文,并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3、带着生字词齐读课文,说一说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1、文章描写的是桂林山水,它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一句原话来回答?(桂林山水甲天下) 2、为什么说它甲天下?文章是如何描写的? 3、请同学朗读第2段,并说一说水有何特点?是如何描写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4、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思考桂林山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说一说语言表达的妙处。 5、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游玩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真让人 。 (四)研读课文,拓展延伸 1、分小组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情感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第 26 页 共 2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