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市第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安徽蚌埠市第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蚌埠市第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蚌埠市第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蚌埠二中2020-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41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
2、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
3、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
4、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称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
5、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正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
6、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这一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
8、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是传统。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它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
9、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
10、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 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 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
11、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 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 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
12、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培养更多的植物学人才。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 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
13、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 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 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 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 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 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
14、想。” (摘编自人民日报03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
15、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 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详细地交代了钟扬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年龄,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6.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6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私塾先生唐凤雄 先前,
16、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蚌埠市第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安徽 蚌埠市 第二 中学 2020 2022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统编 版高一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735716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