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第05课苏轼词两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先后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到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
2、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重点理解】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提示:赤壁之战的战场到
3、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通过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写对下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上片通过描写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高插云霄的陡峭山崖、汹涌骇浪拍击江岸、滚滚江流卷起澎湃雪浪等景物形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奔放豪壮、雄奇壮丽的意境。作用: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4从内容来看
4、,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提示: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三个关键
5、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6“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7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怎样的内涵? 提示:(1)自然景象:气候变化之快。刚才还是风雨交加,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2)内涵: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亦不定,祸福难晓;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一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幻莫测。 8试分析定风波一词中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提示:作者借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清冷景象,通过风雨肆虐的恶劣环境更衬托出坦然面对风雨坎坷的旷
6、达洒脱的情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探究】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提示: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2.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
7、,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3.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提示: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方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 4.定风波下片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
8、生态度? 提示:(1)人生哲理: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人生态度:句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5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提示: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
9、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
10、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6定风波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提示: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学%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词中流露出的哲理并非消极的解脱之道,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联系作者后来在海南岛所写的独觉诗,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句子,可见作者这种学养、胸襟和人生态度,确是一以贯之的
11、。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ng)酹(li)吟啸(xio)羽扇纶巾(gun) B笺注(qin)赤鼻矶(j)蓑衣(su)料峭(qio) C针砭(bin)粗糙(co)差别(ch)创伤(chung) D战栗(zhn)炽烈(ch)对称(chng)万箭攒心(cu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 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 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 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 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长江)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一蓑烟雨任平
12、生(沙湖道中雨)已而遂晴(过一会儿) 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故国神游(古战场)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为借代用法的几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 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
13、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6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
14、”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7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苏轼定风波) (2)欲把西湖比西子,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不识庐山真面目,_。(苏轼题西林壁) (4)_,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我欲乘风归去,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6)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_,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8
15、)竹外桃花三两枝,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9这首词的下阕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何仅写周瑜一人? 10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1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12下列对念奴娇.赤壁
16、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词两首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2018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必修 试题 答案 人教版高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