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5.2 答司马谏议书.doc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5.2 答司马谏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5.2 答司马谏议书.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销有力的词语的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课前准备1、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
2、入新课“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二、写作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三、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3、-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自号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监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祜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哲学上,用“五行说
4、”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作早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直截刻露;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主要著作有易义、诗经新义、论语解、孟子解等,多已散佚。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四、题目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五、文体知识“书”是古代
5、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六、全文分析1、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
6、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
7、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2、分析第一段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
8、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
9、沉着。3、分析第二段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10、。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
11、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5.2 答司马谏议书 2022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部编版 2019 必修 下册 教案 第八 单元 15.2 司马 谏议书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735877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