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22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试题卷及答案解析-全国.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全国2022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试题卷及答案解析-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22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试题卷及答案解析-全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2022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试题卷及答案解析-全国选择题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衷(zhng) 畎亩 殚精竭虑 (dn) 杳无消息 B. 镌刻(xi) 折戟 正襟危坐(jn) 藏污纳后 C. 一厝(chu) 殷勤 夷为平地(y) 抑扬顿坐 D. 拂士(b) 于腐 同仇敌忾(q) 不能自已 【答案】A 【解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B镌刻(jun),藏污纳垢。C一厝(cu),抑扬顿挫。D迂腐,同仇敌忾(ki)。 选择题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
2、项是( ) A. 这档电视节目,内容惟妙惟肖,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B.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运用夸张和想像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的淋漓尽致。 C. 看到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家长无动于衷,这是很不应该的。 D. 古人在修建这些建筑时,借助山势,因地制宜,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答案】A 【解析】 A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能形容“电视节目内容”。 选择题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 身在边缘之人往
3、往能欣赏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独一无二的独特景观。 D. 通过他一辈子的奋斗,使他的生活状况大为改观。 【答案】B 【解析】 A搭配不当。改为“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并提高了质量”。C语意重复。“独一无二”与“独特”去掉之一即可。D残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选择题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也日益延长。 人的成长是一件奢侈的事。 漫长的学生时代,属于社会对人的昂贵的投资期。 人的学习生存技能的时间也最长。 在所有的动物中,人的孕育期最长。 人是大自然精雕细刻的一件作品,成长岁月的奢侈,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件珍品。 A. B. C.
4、D. 【答案】B 【解析】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总起,提出观点;写“人的孕育期最长”;接上句写“人的学习生存技能的时间也最长”;转而写“学生时代也日益延长”;接上句写“漫长的学生时代”;得出结论。因此选B。 选择题下列句子表达情感最强烈的一项是( ) A.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B.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难道不令人惊叹? C.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
5、局,会令人惊叹吗? D. 令人惊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 【答案】B 【解析】 B相“难道不令人惊叹”是个反问句,语气最强,语意最重。A为一般陈述句。C一般疑问句。D谓语前置句,比A句情感稍强,但没有B句强烈。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估客:商人。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鼓鼙p: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
6、鼓,后也指战事。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 B. 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 C.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D. 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只希望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 B. 这首诗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反映了百姓穷困潦倒的社会背景。 C.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
7、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D. 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答案】 【1】D 【2】B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只希望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末联直陈诗人的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所以“只希望再在江上,听到”
8、错! 【2】试题分析:B项“这首诗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反映了百姓穷困潦倒的社会背景”对诗的赏析不正确。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献山雉为凤凰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始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买以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注释)雉:俗称野鸡。贩:卖。经宿:经过一夜。不遑:来不及。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
9、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有担山雉者 B. 我闻/有凤凰 C. 楚王/感其欲献于己 D. 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始(_) (2)与(_) (3)咸(_)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2)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 【4】简要分析文中的三个人的人物形象。 (1)担雉者: (2)路人: (3)楚王: 【答案】 【1】B 【2】(1) 才(2)给(3)全、都 【3】(1)路人对花去的钱财不感到可惜,只遗憾没能把“凤凰”献给楚王。(2)想要把珍贵的东西献给楚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到了。 【4】(1)奸诈,欺骗他人。(2)鲁
10、莽,忠君。(3)心怀感动,厚待忠己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断句错误的一项B。改为:我/闻有凤凰。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始”: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
11、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遑”“恨”“贵”“闻”等字词的翻译。 【4】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凤凰也”“买以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是写担雉者奸诈,欺骗他人。再如“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是写路人的鲁莽,忠君的性格。再如“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是写楚王的心怀感动,厚待忠己者的品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
12、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楚地有人挑着一担山鸡,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啊?”挑担的人撒谎说:“凤凰。”路人说:“我听说凤凰已经很久了,到今天才算真正见到,你肯卖吗?”担鸡者说:“可以。”路人就用千金来买,挑担人故意不卖,路人用加倍的钱,才买得“凤凰”。 这个人准备把“凤凰”献给楚王,因路途遥远,几天后“凤凰”死掉了。路人并不可惜2000
13、金,只是遗憾不能用来献给楚王了。到了国都,大家传看,都认为是真凤凰,很珍贵,应当想法献给大王。楚王听说此事,很感激路人对自己的诚意,就召见他,用10倍于买凤凰的钱赏赐了他。 名句名篇默写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 (2)_, 悠然见南山。 (3)_,浑欲不胜簪。 (4)黑云压城城欲摧,_。 (5)_,星河欲转千帆舞。 (6)无可奈何花落去,_。 (7)兴尽晚回舟,_。 (8) _,恨别鸟惊心。 【答案】(1)威武不能屈(2)采菊东篱下(3)白头搔更短(4)甲光向日金鳞开(5)天接云涛连晓雾(6)似曾相识燕归来(7)误入藕花深处(8)感时花溅泪 【解析
14、】 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篱”“搔”“鳞”“藕”等字的书写。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沙漠河流胡杨 赵红继 沙漠里有种树,叫胡杨。据考,它是沙漠里唯一的乔木。 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但胡杨能够成为沙漠之魂,要仰仗河流对它的庇护。 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 人们常说,河流
15、的家在大海。是的,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漠河流是悲哀的,她们一生下来便寻找着回家的路,倔强地向前奔腾着,遗憾的是,浩瀚而干渴的沙漠未能让一条河流走出它的边界,条条奔腾的沙漠河流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漠深处,或者成为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或者变为一片泛着白花花盐碱的沼泽。 不是沙漠河流没有翻越大漠的力量,而是沙漠需要河流,用广袤和博大挽留了河流。沙漠需要河流,胡杨更需要河流,河流善解沙漠之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便滞了脚步,温婉栖息在黄沙的怀抱,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 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的魂魄,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
16、千年”特质,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本不想再重复此类赞美之词,但觉得真正要揭示胡杨高贵品质,还真撇不开这“三个千年”。 胡杨的精神的确令人敬重。前不久我去额济纳拜访了胡杨。那天我伫立在胡杨林里,炙热的太阳光照耀在胡杨树上,放眼一望,一树一树的金黄,一片一片的金光,一团一团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劲风掠过,千万叶片飒飒作响,在天高地阔的大漠之上,胡杨仿佛在对历史倾诉、在对未来歌唱。胡杨的长相不委婉也不修长,不纤秀也不婀娜,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沧桑。A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沧桑即是胡杨的美,没了沧桑便不
17、是胡杨。 胡杨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她生长在大漠戈壁深处,甚至人迹罕至之地。有人欣赏也罢,无人疼爱也罢,春天来了,我发芽;夏天到了,我茂盛长叶;至深秋,一以贯之把叶子染黄,然后变红。胡杨特神奇,能一夜之间把自己由墨绿变金黄,为色彩单调的大漠戈壁装点一道艳丽的风景。 胡杨的生存条件是所有树木中最恶劣。B她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又在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极限中创造生命奇迹。沙漠里没有水,为了能够找到潮湿的泥沙,成年胡杨树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精神是何等顽强啊!酷暑,沙漠表层热浪灼人,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严冬,凛冽的寒风里,西北高原气温又低至零下四五十度,毅力又是何等的坚韧啊。沙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2022 年级 语文 下册 单元测试 试题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