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九章--意---志.ppt
《心理学-第九章--意---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九章--意---志.ppt(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新编心理学教程本章导读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的关爱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
2、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这个奇迹是如何实现的?意志具有什么特点?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的学习。第 9章 意 志1意志概述3意志品质与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及培养目录页 CONTENTS PAGE 2挫折心理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意志概述第一节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行动的过程第 5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一是人能认识客观现实,也就是说人能通过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认识客观事物,揭示其本质和
3、规律;二是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即人能主动地提出目的,采取行动来积极地改造客观事物,满足自身的需要,表现出意识的能动性。人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6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人的意志有两种表现,一是推动人们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二是制止改造与目的不符合的愿望和动机。例如,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努力克服遇到的外部困难和内心矛盾,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必要的教学程序,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意志作用的这两个方面,在实际活动中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即必须克制一些诱惑,采取有效的行动实现
4、预定的目的。第 7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二、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意志行动是指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由于人具有根据自觉的目的去行动的能力,因而人就能够调节自己的行动,实施符合自己目的的行动,制止不符合目的的行动。1明确的目的性第 8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例如,一个人有复习功课的决心,就会一方面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努力抵制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达到复习功课的目的。人的意志不仅能够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才实现着对人的活动的支配和调节。第 9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5、不随意动作随意动作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动作可分为以下两种。是指不受意识支配的、不由自主完成的动作。如无条件反射、习惯性的动作等。是人能意识到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的动作,是在生活中学会了的、较熟练的动作,如学习、打字、记笔记、提问题等。第 10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如果没有掌握这些必要的随意动作,意志行动就无法实现。有了随意动作,人就可以根据目的去组织、调节、支配一系列的动作来组成复杂的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随意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随意动作掌握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第 11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在意志行动中,为了达到目的,常常会遇到
6、各种困难。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人的意志只有在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又坚定不移地加以克服时,才能显现出来。意志的强弱是以克服困难的数量和大小来衡量的,克服困难的难度越大,数量越多,人表现出来的意志越坚强。第 12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困难可以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是指干扰目的确定与实现的内在条件。它包括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困难。心理方面的困难有信念的动摇、能力的缺乏、知识经验的不足及相反愿望的干扰等,例如,新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常常产生畏难情绪。生理困难指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 13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外部困难指意志在完成预定目的采取行动时所遇到的
7、客观环境中的障碍。例如,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遇到家长的不合作,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反复,或者学生智力发育不良或学习习惯不良等,要完成自己的教育孩子的任务,必须克服这些障碍才能顺利完成。第 14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内部困难往往由外部困难引起;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困难的存在,又往往会夸大外部困难。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上。一般情况下,内部困难对人的意志干扰更大。如果内部困难得到解决,外部困难也容易解决。第 15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意志行动的三个特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觉的确定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
8、意动作是意志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手段第 16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目的虽然是主观的,但它们却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人在选择目的和采取方法与步骤的过程中,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才能实现。(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第 17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因为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就需要做出意志努力。例如,观察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展开等,都离不开人的意志参与。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没有人的意志努力,就不
9、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活动过程深入和持久。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坚定、毅力、恒心、自制等,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意志品质如盲从、独断、执拗等,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第 18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二)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1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人们的某种情绪对一定行为起推动和支持作用时,情绪就是意志行动的动力;当个体在情绪上极其不愿意干某件事情时,情绪就成为抑制过程的内部因素,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第 19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2意志对情绪和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使行动贯彻始终,甚至对情绪直接
10、控制。由于意志本身执行着组织和调节功能,因此意志也可以对情绪、情感起到控制作用。“理智对情感的驾驭”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的对情感的控制。总之,认识、情感、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意志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情感的成分,认识和情感过程中也包含着意志的成分。第 20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四、意志行动的过程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决策阶段二是实施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第 21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一)采取决定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以下环节: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和部署,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
11、动计划第 22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1动机冲突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目的的,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的意志行动的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动机。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形成了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指个体在确定目的时对各种动机进行价值权衡并做出选择的过程。第 23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1)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解决这类冲突的方法是放弃一个目标,选择另一个目标;或者同时放弃这两个目标。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12、也”,暗指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例如,既想看电视又想去画画就是一种双趋冲突。第 24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2)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这实际上是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由于选择困难而使人困扰不安的心理冲突,即前有悬崖,后有猛虎,两种结果都想避开,但却只能避开其中的一种。第 25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双避冲突会出现两种状况:犹豫不决或优柔寡断因为个体的选择移向其中一个目标时,这一目标的威胁性便增强,将个体推向另一目标,于是另一目标的威胁性又会增强,这样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动机冲突,使个体产生焦虑。第
13、26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逃避或拒绝选择逃避可以是离开冲突的实际情境,或在思想上逃避,如做白日梦。拒绝往往是在个体感受到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崩溃时发生的。这时的心理冲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缓解或化解的关键是找到其他出路或出现其他因素,选择回避程度较轻的目标,即“两害相权,取其轻者”。双避冲突的解决,既要依赖对所处情境的分析也要依赖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第 27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3)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趋避冲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个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好而趋之、恶而避之。例如,u
14、喜欢甜食,但怕吃多会胖;u遇到麻烦时想求人帮助,但又怕遭到拒绝;u生病时想快些痊愈,但又怕打针。第 28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趋避冲突在心理上引起的困惑比较严重,因为它会使人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对立意向的矛盾状态中,并可能导致行动不断失误。当一个人同时具有求得成功或回避失败的动机时,实际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趋避冲突。第 29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4)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因为新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只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太容易适应;如果继续留在原工作单位,有习惯的工作环境,人
15、际关系也较好,但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差些。一个人想跳槽到新的工作单位这种对利弊得失所进行的考虑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第 30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差距较大时,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容易;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比较接近,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困难了,需要用较长时间来考虑得失、权衡利弊。第 31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2确定行动目的目的是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但是,目的的确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往往会有几个彼此不同甚至是相互抵触的目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权衡比较,根据目的的意义、价值、客观条件和自身特点等最终确定一个目的。目的越明确、高尚
16、、具有社会价值,则由这个目的所引起的毅力也就越大,就越能表现出人的意志水平。相反,一个没有明确目的而盲目行动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无成就可言。第 32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一般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花费一定意志努力后可以达到的目的,往往是比较适宜的。一旦这个目的得以实现,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能够弥补由于在目的确定时发生的内心冲突所带来的损害,更好地为实现下一个目的做好准备。如果几种目的都很适宜和诱人,就可能会发生内心冲突,难以下决心做出抉择,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即先实现主要的、近期的目的,后实现次要的、远期的目的。或者先实现次要目的,创造条件,再集中力量实现主要目的。第
17、 33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在确定目的之前往往要经过动机冲突,克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在目的逐渐确定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引起动机冲突,随后逐渐趋于统一。要正确地确定目的,就必须排除各种内外部干扰,为此需要以正确的动机为基础,面对现实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仔细分析、评价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增强自信并果断作出决定,从而选择并决定行动目的。同时注意信息的反馈,以能够有效地修正行动,使目的顺利地达到。确定目的和动机冲突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第 34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3选择行动的方式及方法个体经过动机斗争、确定目的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即解决怎样做、怎样实现目标的问
18、题这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及方法。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实现预定目的。为实现预定目的的行为设计是合理的;这种方式、方法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社会准则要求。选择行动方式和策略过程,一般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第 35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4制订行动计划在这个环节,主要是个体根据已确定的行动目的和已选择的方法,制定行动的具体计划,包括行动的程序。制订计划时,要注意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全面了解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抓住重点,突出矛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方式、方法选择和计划制定不仅受个人的动机和目的的影响,还与其知识经验以及能否掌握客观事
19、物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经过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定行动的方式及方法、制定行动计划后,意志行动就从准备阶段过渡到执行决定阶段。第 36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二)执行决定阶段它是将头脑中的愿望、确定的目的、制订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意志行动只有经过执行决定,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没有执行阶段,动机再高尚,目的再远大、再美好,方法再合理,计划再周密,都是一句空话,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执行决定,就是将准备阶段已作出的决定付诸实施,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第 37 页第 1 节 意志概述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除克服各种困难外,还要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成功给人带来成就感,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
20、奋、自信心增强,有利于执行决定。同时,成功也往往使人骄傲自满,松懈斗志,使事业半途而废,面对胜利,意志坚强的人会时刻警惕自满情绪的发生,再接再厉,最终实现预定的目的。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取积极的行动达到目的;二是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挫折心理第二节挫折的概念挫折产生的原因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方法第 39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一、挫折的概念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致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如当我们参加一项英语等级考试,由于准备不足,结果没考过,我们会感到伤心、沮丧等。第
21、 40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包括三层含义:挫折行为即阻碍或干扰个体意志行动的情境。如考试不及格、比赛失利、失恋等。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即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紧张、焦虑、犹豫、躲避或攻击等情绪和行为反应。第 41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二、挫折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无法克服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如由于恶劣的气候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或失败,也包括人世间生老病死等。如2008年南方雪灾导致很多人无法回家过年、汶川地震、
22、舟曲泥石流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等。自然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因得不到公正待遇而使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社会因素第 42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二)主观因素1个人的生理条件因素u有人想当歌星,却没有好嗓子,u想当运动员却没有好的体魄,u眼睛近视的却想当飞行员。个人的生理条件因素是指个体生理上的某些缺陷或疾病带来的限制,使个体不能胜任某些工作或进行某些活动。第 43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2心理因素有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准确也不够全面,看不清楚自己的优缺点,要么对自己估计过高,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值也过高,因而选择了力所不及的
23、目标造成挫折,或对自己估计过低,畏缩不前,因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而产生挫折。自我认知偏差,对未来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第 44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如高一(2)班王某,初中时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上了高中后,她一直希望自己能保持学习领先的地位。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她却是班上倒数的第五名,这一打击使她感到空前的羞愧和失望,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差。第 45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如有些同学在家里过于依赖父母,独立性不强,刚到一个新的学校,不适应集体住校生活,产生挫败感。独立精神不够,不适应生活环境。在人们的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于是就
24、产生了冲突。一旦冲突出现,总会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躁、烦恼以及心神不定等。动机冲突。第 46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增强挫折承受力是培养良好意志行为的重要方面。意志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勇于克服困难和阻碍。正确对待挫折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方面。因此能否经得起挫折不仅决定于个体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对挫折的认识、评价和理解,还取决于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等都有利于增强个体的承受力。第 47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三、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方法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界、社会中的万事
25、万物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直线、顺利发展的事情几乎没有。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挫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面对挫折不灰心、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1正确对待挫折第 48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能磨炼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得更加深刻、更加成熟。同时,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第 49 页第 2 节 挫折心理2改善挫折情境改善挫折情境,首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第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