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案:第一单元--2.2《红烛》.docx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案:第一单元--2.2《红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教案:第一单元--2.2《红烛》.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一单元 2.2 红烛 教案1.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意诗情,更好地欣赏诗句。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重点: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
2、课件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歌红烛,看一看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二、写作背景1922 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 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三、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 年 11 月 24 日-1946 年 7 月 15 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 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 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 年 3 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 年 1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 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 年 7 月 15 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四、题目解说红烛
4、: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五、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六、全文分析1.
5、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2.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
6、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感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
7、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3.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
8、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固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4.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确: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
9、的呼唤。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烛 2020 2021 学年 高中语文 统编 2019 必修 上册 教案 第一 单元 2.2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737690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