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测量降水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测量降水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测量降水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科学案例1:测量降水量本教案为省级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主题测量降水量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级三年级上册单元第三单元天气课时第4课时【课标内容】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三至四年级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2. 科学探究: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任务。3. 科学态度:对观测天气现象保持浓厚兴趣;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
2、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数据会更精确。三【学情分析】1. 原有认知方面一一降水量判断标准模糊。降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会尝试着 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学生并不了解 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2. 探究能力方面具备部分技能。经过一、二年级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简单的科学探 究活动的技能。本课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制作雨量器并设计测量降水量的探究活 动。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但设计实验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3. 科学态度方面呈现探究兴趣。从施教情况看,学生表现出对观测天气现象的浓厚兴趣
3、,乐于运用雨量器测量 降水量,能初步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任务。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设计自制雨量器;运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 定降水量等级。2. 教学难点:持续性测量并记录降水量。五【设计理念】1. 教学内容:测量降水量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天气的第4课。在本课中, 首先简要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出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组织学生设计、制 作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能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降水等级。研讨实际测量降 水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地思考测量降雪量的注意事项,最后布置学生 在课后测量连续十天的降水量并确定降水等级。2. 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科
4、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本课涉及雨量器的制作和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实验内 容,对于这种实验,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模拟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六【教学准备】1. 教具:PPT课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自制雨量器实物、平板电脑、记号笔、 透明直筒杯3个、上宽下窄的透明水杯1个、上窄下宽的透明水杯1个。2. 学具:塑封的刻度条、透明的直筒杯、双面胶、带有漏洞的水槽、支架、装 水的容器、水槽、抹布。七【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思路:教材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是首先通过雨声引出下雨的话题,用“水 循环”图来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一一测
5、量降水量。然后组织 学生设计、制作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并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降水等级。接 着研讨测量降水量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思考测量降雪量的注意事项。最 后让学生测量课后十天的降水量并确定降水等级。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 情境的发展,引导学生设计、制作雨量器并用其开展实验。利用实验数据得出最后 的降水量等级。(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播放雨水声音并提问:“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出示大气水循环的图片,提问:“降雨是一种天气现象,根据水循环图片,你知 道降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解释水循环和降水量:地球上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当空气中的水分累积到一 定的程度会形成云,当云中的
6、水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 水积聚而成的水层的深度。2. 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提问:“天气预报中,全国不同地方的降水量有什么 不同? ”预设:有的地方降水量大,有的地方降水量小。3. 提问:“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预设:可以通过不同的天气符号和颜色来区分。4. 提问:“那你知道降水量的具体数值是多少吗?可以用什么设备测量?”预设1:气象台的专业设备。预设2:雨量器。5. 用PPT课件出示本课主题测量降水量,我们今天来学习使用雨量 器来测量降水量。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雨声引出下雨的话题。通过展示水循环
7、图片和师生互动 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降水量的概念,并通过“如何测量降水量” 引出雨量器,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二)探索研究,聚焦主题1 .制作简易雨量器。(1)提问:“气象学家通过雨量器来观测和区分降水量等级。制作 雨量器的容器应具备什么特点? ”预设:透明。依次出示1号透明直筒杯、2号透明上窄下宽的水杯、3号透明上宽下窄的 水杯。(2)提问:“老师这里有3个形状不同的杯子,你们认为用哪种形 状的杯子收集到的雨量(水杯中雨水高度)更接近降水量呢?”(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的学生最多。)(3)提问:“为什么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 ”讲述:“请大家
8、观看PPT,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哪个形状的杯子收集的雨水高 度和降水量(深度)一样? ”预设:上窄下宽的杯子中雨水高度比实际降水量低,上窄下宽的杯子中雨水高 度比实际降水量高。(4)追问:“所以哪款杯子可以准确地测量出降水量? ”预设:直筒杯。(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全部学生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5)出示透明直筒杯并提问:“老师今天还带来两个直径不同的透 明直筒杯,对比这两个粗细不同的透明直筒杯,你们认为粗细不同的雨量 器收集到的雨水的高度和实际的降水量一致吗?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哪个 直筒杯的数据更准确? ”(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选择细直筒杯的学生人数较多,选 择
9、粗直筒杯的学生人数较少。)提问:“为什么选择细的直筒杯? ”(6)教师播放用不同粗细的直筒雨量器接雨水的视频并提问:“真 的是这样吗?你在视频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预设:粗细不同的雨量器收集到的雨水的高度和实际降水量一致。(7)提问:“要制作一个雨量器,除了透明直筒杯还缺什么材料? ”提示:F段设我现在用这个杯子接到了雨水,该如何测量降水量? ”预设:做一个刻度条放到杯子上。(8)出示刻度条,提问:“现在我做好了一个刻度条,该怎么贴到 杯身上呢?”让学生上讲台做示范。(9 )提问:“刻度条上的0刻度应该对准杯子的哪里? ”预设:刻度条上的0刻度应与杯子的底部对齐。教师示范粘贴刻度条的方法。(1
10、0)提问:“我现在贴好了刻度条,但是只要下雨,刻度条就容易湿、容易破,这个情况该怎么解决? ”预设:在刻度条的正反两侧各贴一层透明胶模拟塑封来解决这个问题。(11)演示雨量器制作步骤。 选择一个直筒透明水杯。 用直尺沿杯身垂直画一条直线。 从杯子外壁底部沿直线贴上塑封的刻度条,0刻度要与水杯底部对齐(以是 米为单位在刻度条上进行标记)。(12)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各小组选出代表交流、分享雨量器的制作过程。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播放PPT实验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雨量器的特点,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容器,并对容器进行进一步设计加工,从而完成雨量器的设计 和制
11、作,加深学生对于雨量器结构的认识。2.模拟测量降水量。(1)讲述:“接下来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但是,今天 没下雨,怎么办? ”预设:通过用容器将水从高处洒下来的方式模拟降雨。(2)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根据你们的要求,老师今天带来了实 验材料,该如何使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3)播放实验视频,在PPT课件中出示实验步骤。将雨量器放入水槽中。用喷壶向水槽中喷水。视线与液面持平并读数。 记录数据。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制作好的雨量器模拟测量降水量,为接下来的科学实验 做好铺垫O(4)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预设1:将喷壶拿至高处模拟降雨。预设2:将雨
12、量器水平放置,待水面平稳后再读数。预设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预设4:读数时,数据后要加上单位“毫米”。(5)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备注:教师巡视时,提醒学生在实际操作模拟降雨时把喷壶放在高处,不要离雨量器太近。)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科学案例1:测量降水量本教案为省级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主题测量降水量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级三年级上册单元第三单元天气课时第4课时【课标内容】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三至四年级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二【教学目标】5. 科学概念:
13、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6. 科学探究: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任务。7. 科学态度:对观测天气现象保持浓厚兴趣;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8.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数据会更精确。三【学情分析】4. 原有认知方面一一降水量判断标准模糊。降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会尝试着 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学生并不了解 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5. 探究能力方面具备部分技能。经过一、二年级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
14、成简单的科学探 究活动的技能。本课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制作雨量器并设计测量降水量的探究活 动。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但设计实验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6. 科学态度方面呈现探究兴趣。从施教情况看,学生表现出对观测天气现象的浓厚兴趣,乐于运用雨量器测量 降水量,能初步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任务。四【教学重点与难点】3. 教学重点:设计自制雨量器;运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 定降水量等级。4. 教学难点:持续性测量并记录降水量。五【设计理念】3. 教学内容:测量降水量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天气的第4课。在本课中, 首先简要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出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5、组织学生设计、制 作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能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降水等级。研讨实际测量降 水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地思考测量降雪量的注意事项,最后布置学生 在课后测量连续十天的降水量并确定降水等级。4. 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本课涉及雨量器的制作和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实验内 容,对于这种实验,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模拟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六【教学准备】3. 教具:PPT课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自制雨量器实物、平板电脑、记号笔、 透明直筒杯3个、上宽下窄的透明水杯1个、上窄下宽的透明水杯1个。
16、4. 学具:塑封的刻度条、透明的直筒杯、双面胶、带有漏洞的水槽、支架、装 水的容器、水槽、抹布。七【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思路:教材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是首先通过雨声引出下雨的话题,用“水 循环”图来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一一测量降水量。然后组织 学生设计、制作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并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降水等级。接 着研讨测量降水量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思考测量降雪量的注意事项。最 后让学生测量课后十天的降水量并确定降水等级。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 情境的发展,引导学生设计、制作雨量器并用其开展实验。利用实验数据得出最后 的降水量等级。(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6. 播
17、放雨水声音并提问:“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出示大气水循环的图片,提问:“降雨是一种天气现象,根据水循环图片,你知 道降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解释水循环和降水量:地球上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当空气中的水分累积到一 定的程度会形成云,当云中的水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 水积聚而成的水层的深度。7. 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提问:“天气预报中,全国不同地方的降水量有什么 不同? ”预设:有的地方降水量大,有的地方降水量小。8. 提问:“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预设:可以通过不同的天气符号和颜色来区分。9. 提问
18、:“那你知道降水量的具体数值是多少吗?可以用什么设备测量?”预设1:气象台的专业设备。预设2:雨量器。10. 用PPT课件出示本课主题测量降水量,我们今天来学习使用雨量 器来测量降水量。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雨声引出下雨的话题。通过展示水循环图片和师生互动 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降水量的概念,并通过“如何测量降水量” 引出雨量器,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二)探索研究,聚焦主题1 .制作简易雨量器。(1)提问:“气象学家通过雨量器来观测和区分降水量等级。制作 雨量器的容器应具备什么特点? ”预设:透明。依次出示1号透明直筒杯、2号透明上窄下宽的水杯、3号透明上宽下窄的 水杯。(2)
19、提问:“老师这里有3个形状不同的杯子,你们认为用哪种形 状的杯子收集到的雨量(水杯中雨水高度)更接近降水量呢?”(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的学生最多。)(3)提问:“为什么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 ”讲述:“请大家观看PPT,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哪个形状的杯子收集的雨水高 度和降水量(深度)一样? ”预设:上窄下宽的杯子中雨水高度比实际降水量低,上窄下宽的杯子中雨水高 度比实际降水量高。(4)追问:“所以哪款杯子可以准确地测量出降水量? ”预设:直筒杯。(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全部学生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5)出示透明直筒杯并提问:“老师今天还带来两个直
20、径不同的透 明直筒杯,对比这两个粗细不同的透明直筒杯,你们认为粗细不同的雨量 器收集到的雨水的高度和实际的降水量一致吗?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哪个 直筒杯的数据更准确? ”(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选择细直筒杯的学生人数较多,选 择粗直筒杯的学生人数较少。)提问:“为什么选择细的直筒杯? ”(6)教师播放用不同粗细的直筒雨量器接雨水的视频并提问:“真 的是这样吗?你在视频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预设:粗细不同的雨量器收集到的雨水的高度和实际降水量一致。(7)提问:“要制作一个雨量器,除了透明直筒杯还缺什么材料? ”提示:F段设我现在用这个杯子接到了雨水,该如何测量降水量? ”预设:做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降水量 教科版 三年级 上册 科学 测量 降水量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