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doc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张咸海(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312008)一、问题的提出面对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特征,对广大的教育者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育并非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应是更多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与途径,真正使学习者渐入“会学”境界,学会学习。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以教为中心,先教后学,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培养,遏制了学
2、生主体性的发挥。为了适应时代竞争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笔者认为,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传统的维持
3、性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努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二、理论依据“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2、合作教育论提倡,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培养民主个性,教学中应尽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白,延缓对学生的评
4、判,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优势得到良性发展。3、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并能自动地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学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和发现,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三、实施的程序依据上述理论,“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
5、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动脑为核心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主张课堂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讨等教学环节,立足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1、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索交流提问答疑点拔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启动阶段联动阶段能动阶段创新阶段2、 实施说明(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间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课堂气氛活跃,
6、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标志。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自发交流提问联动阶段这是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验,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时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
7、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并控制讨论进程。()教师答疑点拔,适时强化拓展能动阶段这一环节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当场答疑,将所解决问题中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成功之路,看到思维的全过程,并启发他们联系讨论的内容及思想方法,作出适当的引申与拓展。()展开变式探讨,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学生也只有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提出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精选例题与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展开变
8、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新情境下的问题,真正体现“学中用、用中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示例在高三化学“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1)新课的引入创设三个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情境(一)展示FeCl3饱和溶液和Fe(OH)3悬浊液,观察颜色、状态,比较两者的差异,引入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三个概念,并强调以下两点:溶液和悬浊液是常见的分散系;溶液和悬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溶
9、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直径小于10-9m,而悬浊液中固体小颗粒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它的直径大于10-7m。) (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情境(二)展示NaCl溶液和Fe(OH)3胶体,观察颜色、状态,比较外部特征。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属于不同的分散系,为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演示丁达尔现象的实验,使学生明确两者确实有差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境(三)教师演示淀粉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液的渗析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Na+、Cl-可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的微粒不能透过。再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半透膜的原理,围绕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这一主线引出胶体的概念。(2)知识间的自然衔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理念 课堂教学 互动 探究 模式 构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