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和答题格式.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手法和答题格式.ppt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第1页/共26页 (1)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似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用:像、好像、仿佛、好比、仿佛似的等喻词来联系。例如:湖面像是镜子。(2)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比如:下大雨了,他没带伞,结果成了落汤鸡。(3)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第2页/共26页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比如: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第3页/共26页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
3、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第4页/共26页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
4、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还有千千万万个李公朴”。第5页/共26页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
5、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第6页/共26页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第7页/共26页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3借喻和
6、借代的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第8页/共26页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例子(1):巾帼不让须眉。(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例子(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例子(3):过尽千帆皆不是。梦江南其二温庭筠(以帆借代帆船。)例子(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潜(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
7、代小孩。)例子(5):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代之护士。第9页/共26页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第10页/共26页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答题思路1、比喻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课内例一:春天
8、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第11页/共26页课内例二: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第12页/共26页期末考试试题:请从修辞角度,赏
9、析文章第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13页/共26页课外例三: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
10、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第14页/共26页2、拟人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课内例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第15页/共26页课内例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 春)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果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果树之花争相斗艳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第16页/共26
11、页课外例三: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选句出处: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就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赴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胡杨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和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精神和硬朗的本色。第17页/共26页3、排比答题思路: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什么)内容,或突出(什么)感情。课内例一: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谁是最可爱的人)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
12、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第18页/共26页课外例二: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美无处不在的特点。第19页/共26页4、夸张答题思路: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课内例一: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老舍骆驼祥子)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的酷热,使北
13、京的夏天给人的热的感觉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第20页/共26页课外例二: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场地小的特点,使场地的小表达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课外例三: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注:根据具体语境回答)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她不胜酒量的特点,使她不善喝酒的特点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答:突出地表现了她面对幸福突然来临时的感觉,使她的陶醉感表现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第21页/共26页5、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_(句子表达的情感)。第22页/共26页7、设问:运用设问,引出/强调_(提问的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8、对偶:运用对偶,把的意思表达得更完整、透彻,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和感染力。9、借代:运用借代,突出人/事物的特点/特征,使意思表达更加典型/形象/生动。第23页/共26页10、引用:通过引用的(名言或警句或资料等),使表达的内容增强说服力。11、反语:运用反语的形式,突出强调了的意思。第24页/共26页知识回顾知识回顾Knowledge Knowledge ReviewReview第25页/共26页谢谢您的观看!第26页/共26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