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四大古桥.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四大古桥中国的四大古桥是广东的广济桥(湘子桥)、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的洛阳桥。福建泉州洛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2、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当时,大桥建成后,
3、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洛阳桥的修建成功,轰动了泉州远近,引起当地造桥热潮,先后造了十大石桥,其中建在晋江上的安平桥,规模更是宏伟。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古万安渡,在泉州城北的惠安、晋江交界处的洛阳江,是官绅商旅南来北上的必经之处。因洛阳江波涛汹涌,江流湍急,时人形容此江为“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泊宅篇),并说“用四两纱线,系石下坠,沉入江中,尚未能测其深浅”。
4、自晚唐始,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湾港口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云集于此。万安渡给福建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卢锡等人带头筹建,到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末(1060年1月16日)完工,前后花费六年多时间,耗资1400万钱,这些钱都是由卢锡等人募捐集资而来,没动国库分文。更为重要的是,蔡襄、卢锡等人集思广益,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他们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桥墩双头尖,中间大,有如船形,它可经受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的交
5、互冲击。最上排的交接处,刻有凹形的榫,上置生铁以连结排石。墩两端中部稍向外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则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这种石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之为筏型基础。洛阳桥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越过洛
6、江无情的滔滔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潮起潮落,年去年来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江水东流,海波倒灌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初露云端的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中国四大
7、古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在拱的样式上,李春采用了扁弧形,但如果在37米宽的河面上也采用半圆拱的话,拱顶将高达近20米,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十分不便。李春创造性地改用平拱样式,把桥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5。这样,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行人往来,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桥身强度和稳定性等优点。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
8、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 缮8次。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泄流量。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
9、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
10、边5个。为增加泄洪能力,李春还独具匠心,在大拱两肩上各设两个小拱。它既可以节省石料,减轻桥身自重,又利于宣泄洪水,达到了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成为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它比欧洲19世纪中叶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另外,桥的望柱、栏板上都雕刻有花卉和兽头图案。形象逼真,非常精美,堪称隋唐时期雕刻艺术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赵州桥的成功在交通、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后代又建造了许多类似的大型拱桥,仅现在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几座。旧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
11、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座古老的桥又增添了新的意义.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十一个涵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卢沟桥两旁有281根汉白 玉栏杆,每根柱头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态各异的石狮,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千姿百态,数之不尽,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是“燕京八景”之一,
12、看晓月要在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如今在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看到一座高4米的艺术雕塑-狮醒,象征着中华民族 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多处地方都有名为“广济桥”的桥梁建筑,其中广东省潮州市广济桥最为著名。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在韩江之上,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为古代闽
13、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熙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年
1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广济桥的传说潮州广济桥的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
15、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 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限制150内